道之精微:神明與祖先
《中庸》第十六章
[原文]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1]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2]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3]!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4]:‘神之格思[5],不可度[6]思!矧[7]可射[8]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注釋]
[1]體物:體察萬物。
[2]齊(zhāi)明:祭祀之前的齋戒沐浴。齊,同“齋”,齋戒。明,潔凈。
[3]洋洋乎:流動充滿、舒展飄逸的樣子。
[4]此句引自《詩經(jīng)·大雅·抑》。
[5]格思:來臨。思,語氣助詞,沒有實意。
[6]度(duó):揣度,估計。
[7]矧(shěn):何況,況且。
[8]射(yì):厭煩,厭棄。
[譯文]
孔子說:“鬼神所具有的德性,可以稱得上是盛大了。看不可見,聽不可聞,但是卻能與世間萬物交互而無微不至、無所遺漏,它們可以讓天下人齋戒更衣,盛裝祭祀。靈氣流動,好像在天頂,又好像在你的左右。《抑》中說:‘神的降臨,不可揣度,怎么敢有怠慢不敬?’鬼神之事就像中庸之道一樣,從不可捉摸的隱微,到功德的顯明,都是如此真實無妄而不能被掩蓋啊。”
[通解]
包括朱熹在內(nèi),后代大部分人認(rèn)為本章并非是專門講鬼神之事的玄妙,而是以鬼神那種難以捉摸又無所不在的特點,來比喻中道的隱約微妙:
此一節(jié)明鬼神之道,無形而能顯著誠信。中庸之道與鬼神之道相似,亦從微至著,不言而自誠也。(孔穎達(dá)《禮記正義》)
言鬼神之德,無所不在。能奉承畏敬,則此理昭然。流動充滿于上下左右間,此是鬼神陰陽之發(fā)現(xiàn)昭著處,蓋體物而不遺之驗也。(陳淳《北溪大全集·中庸口義》)
讀古人書,不能脫離當(dāng)時的語境來理解。
《禮記》中說:“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左傳》講:“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些句子時常被后人引用。《周禮》講“以祀禮教敬”,祭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涉及“價值”與“信仰”等問題。所以,在古代中國,祭祀始終是國家政治活動里最不可輕視的部分之一。
在商代,祭祀鬼神、占卜吉兇的風(fēng)氣熾烈,可以一次祭祀就把三百頭牛扔到江中。從河南安陽的殷墟出土的幾萬片占卜用的甲骨也可見一斑。商朝人觀念里的鬼神,與希臘諸神類似,其形象接近于“人”,有著和人類一樣的喜怒哀樂和沖動,因此人民要通過敬畏和大量的祭品來討好、賄賂鬼神。
進(jìn)入周代,文明煥然一新。我們看到,一方面祭祀仍然受到極大的重視,《論語》里記孔子:
子之所慎:齊,戰(zhàn),疾。(《論語·述而》)
另一方面,周人已經(jīng)認(rèn)識到人本身的重要性,徹底走出了天命鬼神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的時代。“天”更接近于一種崇高的“理念”,“天”沒有自己的私欲,它所希望的就是修德愛民,修德愛民的人就能受到上天的祝福和保佑。所以到了周代,祭祀只是一種表達(dá)敬畏的形式,就像孔子說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與祭,如不祭”,鬼神是不是真實存在、鬼神能不能賞善罰惡并不是最值得糾結(jié)的——“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yuǎn)之,可謂知矣”——最重要的是平時做好自己,愛護(hù)人民。祭祀,是為了讓人對于自己所不能理解、不能掌控的那部分世界有所敬畏,遵天道、做善事,而不是狂妄自大。像孔子說:
獲罪于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
就像今天,無論任何宗教,共同點是教人向善向上的。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去害人害己,“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禮記·曲禮下》)。那么無論燒多少香、磕多少頭、跪多少“仁波切”,皆是枉然。
◎你迷信嗎?
相信看到這個問題,大多數(shù)人都會說:我當(dāng)然不迷信啊。
單講“迷信”這個詞,在今天已經(jīng)是一個純粹的貶義詞。說到“迷信”,我們理解中直接對應(yīng)的就是“相信神仙鬼怪”。但從詞匯的本義來說,“迷信”是指“對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究竟,但又盲目地相信其說”。
21世紀(jì)的大部分人確實已經(jīng)不“迷信”神仙鬼怪了,但是,我們是不是又改去“迷信”別的東西了呢?
你看在建筑工程開始時,要有“奠基”典禮。在遠(yuǎn)洋出海之前,也會有祈福活動。我們?nèi)粘I罾锏幕閱始奕ⅲ爸v究”更是繁多。在今天,更常見的“迷信”形式可能是星座、血型、幸運物。如此這些,都是科學(xué)所驗證不了卻被人們所信賴著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所有人都是有所“迷信”的。
原始社會的人類偶然遇到谷物、遇到火,都認(rèn)為是神的恩賜;到了鐵犁牛耕的時代,人類認(rèn)識到應(yīng)當(dāng)按時節(jié)安排耕作,但認(rèn)為自然災(zāi)害是天神的震怒;到了近代,人類認(rèn)識到災(zāi)害是地質(zhì)或大氣的運動,但又開始在茫茫人海中按照星座找男女朋友。
人類的認(rèn)知水平始終在發(fā)展,但我們依然有許多未解之謎。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受到自己這個年代的認(rèn)知水平、科學(xué)水平的局限。古人通過信任鬼神,決斷自己難以掌控的事情;今天我們通過信任星座,決定自己難以掌控的事情。所以說,嘲笑古人迷信鬼神并沒有實際意義。我們知道鬼與神的虛幻,只因為我們恰好生活在21世紀(jì)。和先人們一樣,我們依然在緊握自己的“迷信”。
《中庸》第十七章
[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nèi)。宗廟饗[1]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2]:‘嘉樂[3]君子,憲憲[4]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5]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注釋]
[1]饗(xiǎng):用酒食來祭祀。
[2]此句引自《詩經(jīng)·大雅·假樂》。
[3]嘉樂:《詩經(jīng)》原文寫作“假樂”,歡樂。
[4]憲憲:《詩經(jīng)》原文寫作“顯顯”,顯著,顯明。
[5]申:重申。
[譯文]
孔子說:“舜可以稱得上是大孝的人了。以德行論他是圣人,以地位論他是天子,以財富論他擁有整個天下。宗廟中祭祀著他,后世子孫繼續(xù)著他的事業(yè)。所有具有大德的人必定會得到他應(yīng)有的地位、應(yīng)得的財富、應(yīng)得的美名與應(yīng)得的長壽。因此說上天生養(yǎng)萬物,是根據(jù)其根本而加倍給予。所以種下善因的,便加以栽培;選擇邪路的,就徹底顛覆。《假樂》說:‘嘉善高尚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讓百姓安居樂業(yè),享受天賜的福祿。上天保佑他為王,這是出自上天的意志!’所以說大德者必將受天命。”
[通解]
本章從舜的孝講起,說到孝的重要作用。
舜是孔孟所推崇的“孝”的典范,《孟子》中關(guān)于舜之孝的討論很多。又如在民間流傳很廣的“二十四孝圖”,就將舜放在第一的位置,稱之為“孝感動天”:
歌川國芳浮世繪《唐土廿四孝·大舜》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弟象傲。舜耕于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孝經(jīng)》一開篇就講如何才是“孝”:
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愛惜身體,在家時敬愛父母親人,不讓父母憂心;在社會中做出貢獻(xiàn),為父母爭光。這樣說來,舜確實是“孝”的典范,受到上天護(hù)佑。
◎禍福皆自求
接下來說到天生萬物之理,根據(jù)萬物的選擇而加倍回報。重點在于我們本身的選擇,是做一個“栽者”還是“傾者”: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孟子·公孫丑上》)
對于可造之材的“栽者”,我們常說“天道酬勤”“天助自助者”,像舜、禹這樣的大德之人,最后會獲得應(yīng)有的位置;像夏桀、商紂一樣的荒淫失德之人,出身為天子也不免滅亡,已經(jīng)擁有的也會失去。就如孟子說: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古時賢能有德的人,自會有功名富貴。而今天的人,選擇修德的出發(fā)點就是為了以后的名與利,像宋真宗宣揚的那樣: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jīng)。
這些“男兒”的“平生志”其實就是良田、美宅、寶馬和嬌妻。當(dāng)目標(biāo)實現(xiàn)了之后,原來用來標(biāo)榜裝飾的道德文章就可以被扔到一邊去了。這樣的“傾者”,最終不免走向迷失甚至毀滅。
《中庸》第十八章
[原文]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1]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
“武王纘[2]大王[3]、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nèi),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武王末[4]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5]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dá)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6]之喪達(dá)乎大夫,三年之喪達(dá)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注釋]
[1]王季:周文王的父親,名季歷。周朝建立后,追封為“王季”。
[2]纘(zuǎn):繼承,繼續(xù)。
[3]大王:即“太王”,王季之父古公父,周朝基業(yè)的創(chuàng)立者。建立周朝后,追封為“大王”。
[4]末:暮年,晚年。
[5]追王(wàng):追封為王。王,動詞。
[6]期(jī):一整年,一周年。
[譯文]
孔子說:“沒有憂愁的人大概只有周文王了。在他之前是王季這樣的父親,在他之后是武王這樣的兒子。父親開創(chuàng)了王朝的基業(yè),兒子繼承了他的事業(yè)。
“武王繼承太王、王季、文王的功業(yè),討伐商紂王,一舉奪取了天下,沒有失去已有的好名聲,而成為了尊貴的天子,執(zhí)掌天下,享有宗廟中的祭祀,子孫永保周朝的王業(yè)。
“在武王晚年接受使命,周公繼承和發(fā)展了文王、武王的大德,追封古公父、王季為王,又以天子之禮祭祀歷代祖先。并將這種禮制在上到諸侯大夫、下至士人庶人的整個社會推行開來。父親為大夫,兒子為士的,則葬禮采用大夫禮,祭祀用士禮;父親為士,兒子為大夫的,則葬禮用士禮,祭祀用大夫禮。需要服喪一年的喪制,實行到大夫這一層級。需要服喪三年的喪制,直到天子都要實行。為自己的父母服喪,這一點沒有貴賤之別,任何人都是一樣的。”
[通解]
本章與下章一起,通過文王、武王、周公的事跡,論述“孝”。
◎憂與樂
文王處在王季與武王之間,父慈子孝,因此說文王是天下最沒有憂愁的人。當(dāng)然因為關(guān)系到對于儒家思想的認(rèn)識問題,后代許多學(xué)者非常較真地討論文王、孔孟、儒者的“憂樂”問題。
孔子在《易傳·系辭》中又說文王:“作《易》者,其有憂患乎。”這和本章的“無憂者,其惟文王”其實是不矛盾的。本章強(qiáng)調(diào)的是“孝”,文王在自己的家族之內(nèi)是沒有憂愁憂患的。但是文王生當(dāng)商朝末年,他是商朝的西伯侯。社會混亂,他本人也面臨抉擇,他所憂患的是天下國家和黎民百姓。如《孟子》中說:
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孟子·離婁下》)
而《荀子》中說:
子路問于孔子曰:“君子亦有憂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則樂其意,既已得之,又樂其治,是以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者,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也。”(《荀子·子道》)
君子即使有憂,所憂患的內(nèi)容,是德行有虧,是有負(fù)重托,是大道不行。小人所憂患的,是具體事物的得失。同樣是“憂”,但內(nèi)容不同。儒家關(guān)于“憂樂”的討論,我們此前已經(jīng)提到過龐樸先生“憂樂圓融”的觀點。通過這些,可以讓我們更加清醒地對待人生的起伏。我們每個人這一生都不可避免地經(jīng)歷憂患和痛苦,重點在于:是否值得?
◎“壹戎衣”,有天下
關(guān)于“壹戎衣”何意,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漢代鄭玄等人認(rèn)為:“‘衣’讀如‘殷’,聲之誤也。齊人言‘殷’聲如‘衣’。”——“壹戎衣”就是“壹戎殷”,一舉擊潰殷商的意思。
唐代孔穎達(dá)等人認(rèn)為,“壹戎衣”是指“一著戎衣”。孔穎達(dá)說:“此云‘一’者,以經(jīng)武王繼大王、王季、文王三人之業(yè),一用滅殷,對三人之業(yè)為一耳。由三身之業(yè),故一身滅之。”朱熹也說:“壹戎衣,《武成》文,言一著戎衣以伐紂也。”“壹戎衣”強(qiáng)調(diào)的是只穿一次戰(zhàn)衣,即牧野之戰(zhàn)一戰(zhàn)便獲得勝利。這兩種說法是在字詞理解上有分歧,所指的都是武王伐紂一事。
孔子曾說: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
雖然武王伐紂,是順應(yīng)民心,解救百姓于水火。但訴諸武力就一定會有無辜的人犧牲,《尚書·武成》當(dāng)中就記載牧野之戰(zhàn)“血流漂杵”。所以孔子認(rèn)為歌頌武王的《武》樂未能如《韶》樂一樣達(dá)到盡善盡美的高度。
這是與舜、文王相比,武王略有微瑕。但武王順應(yīng)了時代的希望,誅殺的是獨夫商紂王,成就了周代文明的崛起,這是普通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功業(yè)。所以說武王仍然“不失天下之顯名”。
◎服喪背后的邏輯
宋代陳淳說:
周公以文、武之意,追尊其先祖,又設(shè)為禮法,通行此意于天下。(《北溪大全集·中庸口義》)
武王之后,周公繼續(xù)了他們的功業(yè)。先是將有功業(yè)的祖先追尊為王,后又制定了關(guān)于祭祀的禮法,將他們推行于天下。“使葬用死者之爵,祭用生者之祿”,這其實隱含了一種“激勵機(jī)制”:要想自己葬得高貴,就必須要在活著的時候建功立業(yè)、有所成就;要想祭祀先人的時候隆重,你自己就要努力上進(jìn),為先人爭得榮光。反觀當(dāng)下,雖然中國人依然重視葬與祭,但失去了禮法的規(guī)范,一些人只是一味地在葬禮上花大價錢,形式花樣百出,最終只能凸顯內(nèi)涵上的空洞。
在服喪上,對于旁系親屬的一年之喪,大夫及以下的人需要遵從,諸侯與天子就不需要了。對于父母的三年之喪,則是全天下人都一樣的,任何人都不例外。《論語》中多次講到孔子與弟子討論服喪時間的問題:
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論語·憲問》)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貨》)
子張讀到《尚書》中說的“商高宗武丁守喪,三年沒有發(fā)布政令”時,很困惑:這么長時間沒有政令,國家還怎么治理?孔子說:“不僅是高宗,古人都是這樣做的。百官三年中聽命于冢宰就可以了。”天子、諸侯去服喪,確實會對國家政治治理產(chǎn)生影響,因此旁系親屬的服喪,天子、諸侯這類地位極高的人就可以免去了,這也是為了更廣大的百姓著想。有學(xué)者將這種情況概括為“親不敵貴”。
《新定三禮圖》中的喪服樣式
與此相對的,是“貴不敵親”:人人皆為父母所生養(yǎng)。三歲之前,我們一點生活自理的能力都沒有,時時處處需要父母的關(guān)愛照料才能生存。這一點是人所共通的,即使天子、諸侯等地位再尊貴,也還是自己父母的孩子。因此在為父母服喪三年這一點上,所有人都一樣。
孔子對樊遲說“孝”就是: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
如果對自己的父母都不服喪,這種人連完整的人格都沒有,更不配做天子、諸侯統(tǒng)領(lǐng)天下四方了。所以說周公制定的禮法,兼顧了人的社會屬性(“貴”,作為領(lǐng)導(dǎo)者,對社會盡責(zé))與人的天然情感(“親”,作為人之子女,對親人盡孝)之間的矛盾,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第十九章
[原文]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dá)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shè)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1]昭穆[2]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3]下為上,所以逮[4]賤也;燕毛[5],所以序齒[6]也。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7]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禮[8],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嘗之義[9],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注釋]
[1]序:序列,排序。
[2]昭穆:宗廟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交替為昭穆,左稱昭,右稱穆。
[3]旅酬:祭禮完畢后眾人一起宴飲中的一種禮節(jié),長輩與晚輩之間互相敬酒。旅,眾。酬,以酒相勸。
[4]逮:及,到。
[5]燕毛:祭祀后的宴會中,按照頭發(fā)的顏色來安排座次。
[6]序齒:以年齡為序。齒,牙齒,引申為人的年齡。
[7]死、亡:剛?cè)ナ罆r稱為死,已經(jīng)下葬后稱為亡。
[8]郊社之禮:概指祭祀天地鬼神的活動。周代時冬至在南郊祭天稱郊,夏至在北郊祭地稱社。
[9]@嘗之義:概指天子諸侯祭祀先祖的活動。周代時夏季在宗廟祭祖稱@,秋季在宗廟祭祖稱嘗。
[譯文]
孔子說:“武王與周公,可以說達(dá)到至孝的地步了吧。所謂‘孝’,其實就是善于繼承前人的志向,善于承續(xù)前人的事業(yè)。每當(dāng)春秋舉行祭祀之時,要修葺祖廟,將祖宗所傳的重器陳列出來,擺設(shè)先人的衣裳,供奉時令的蔬果。宗廟祭祀的禮儀,是用來區(qū)分前后輩分的;序列爵位,是用來區(qū)分貴賤地位的;安排祭祀中的各種職務(wù),是用來觀察子孫們的才能;祭祀儀式后的宴飲中,晚輩向長輩敬酒,是用來表示先祖的祝福一直傳達(dá)到地位較低的后輩身上;宴飲中按照頭發(fā)的黑白來排列座次,是用來區(qū)分長幼次序的。
“擺上先祖的排位,奉行先祖制定的禮節(jié),奏起先祖時代的音樂,尊重先祖所尊敬的人,愛護(hù)先祖所愛的子孫臣民。侍奉死者,就跟他活著時一樣;侍奉亡者,就跟他還在時一樣,這可以稱得上孝的極致了。
“郊社之禮,是用以侍奉上蒼的。宗廟之禮,是用來祭祀祖先的。明白了祭祀天地的禮節(jié)與四時祭祖的意義,那么治理國家就像看自己手掌中的東西一樣清楚了。”
[通解]
本章接續(xù)上章,通過武王、周公,進(jìn)一步講述“孝”的做法與意義,并總結(jié)前三章,完結(jié)此一節(jié)。另外本章涉及古代祭祀之禮的詞匯較多,尤其需要我們先行熟悉貫通文句。
《論語》開篇第二章就講: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就是將對于父母親人的天然的仁愛之心推而廣之,以這種仁愛去對待全社會。所以說,“孝”是“仁”的起點。儒家認(rèn)為愛是有等差的,人對熟悉的人的關(guān)愛,自然會高于陌生人。當(dāng)戰(zhàn)爭發(fā)生在自己的家鄉(xiāng),跟戰(zhàn)爭發(fā)生在千萬里之外的陌生地方,帶給我們的沖擊肯定是有所差別的。因此強(qiáng)調(diào)“孝”是為人之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特點。武王、周公首先是因其“達(dá)孝”而被儒家所推崇的。
◎繼往與開來
龍應(yīng)臺曾談到了解歷史對于我們今天的意義:
對于歷史我是一個非常愚笨的、非常晚熟的學(xué)生。四十歲之后,才發(fā)覺自己的不足。寫《野火》的時候我只看孤立的現(xiàn)象,就是說,沙漠玫瑰放在這里,很丑,我要改變你,因為我要一朵真正芬芳的玫瑰。四十歲之后,發(fā)現(xiàn)了歷史,知道了沙漠玫瑰一路是怎么過來的,我的興趣不再是直接的批評,而在于:你給我一個東西、一個事件、一個現(xiàn)象,我希望知道這個事件在更大的坐標(biāo)里頭,橫的跟縱的,它到底是在哪一個位置上?在我不知道這個橫的跟縱的坐標(biāo)之前,對不起,我不敢對這個事情批判。(龍應(yīng)臺《我們?yōu)槭裁匆獙W(xué)習(xí)文史哲》)
對普通人來說,了解歷史的意義在于看清楚自己在這個世界所處的位置。這個位置不僅是地理上的“我在中國,我的家是北緯多少東經(jīng)多少”,同時也是時間上的——“我的民族、我的祖先從哪里來?我的后代、我的國家未來可能向哪里去?”而對于自己祖先的尊崇和追憶,就是時時銘記自己血脈的來歷、自己的一部家族史。
周公制禮作樂,在我們今天看來或許顯得內(nèi)容復(fù)雜繁瑣,但在精神上都是為了團(tuán)結(jié)生者,銘記逝者。儒家思想特別強(qiáng)調(diào)對于先人志向的繼承,這保證了后人銘記祖先的榮光和理想,用值得銘記的偉大事跡來激勵自己不斷前進(jìn)。看清楚自己在時間中所處的位置:是一蟹不如一蟹,還是一浪更比一浪高?
儒家經(jīng)典中有很多這方面的論述: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禮記·學(xué)記》)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xué)而》)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論語·子張》)
所謂“繼承”,絕不僅僅是“房子、車子、票子”,這些物質(zhì)換到誰手里都是一樣。重要的是繼承先人的記憶與夢想,這才是奪不走的財富,也是對逝者最好的紀(jì)念——“孝之至也”。對于偉大人物、古圣先賢的紀(jì)念,更是超越血脈的,將整個民族凝聚成一個大家庭。這些人的事跡化為整個民族的精神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就像臧克家寫給魯迅先生的《有的人》: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jīng)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dāng)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shù)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給人民作牛馬的,
人民永遠(yuǎn)記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fēng)吹到的地方,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他活著為了多數(shù)人更好地活著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1949年10月下旬于北京
《論語》中也有與本章最后一句“治國其如示諸掌乎”類似的表達(dá):
或問@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論語·八佾》)
對于這里的“示之掌”,有兩種解釋。鄭玄認(rèn)為“示”是“置”,治國就像放置在手掌中一樣。朱熹認(rèn)為“示”是“視”,“視之掌,言易見也”。治國就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樣清楚。這兩種說法是在字詞理解上有分歧,所指的都是“易如反掌”之意。
◎本節(jié)小結(jié)
第十六章以鬼神的玄妙形容中道的精微。
第十七章以舜為例,講述遠(yuǎn)古圣賢的高妙。第十八、十九章,回顧周王朝之初諸位先圣更新文明、建功立業(yè)、制禮作樂的功績。
第十九章的最后,總結(jié)以上的內(nèi)容。明曉郊社之中敬事鬼神的意義,便對于超出自己認(rèn)知水平的情況有所敬畏;理解宗廟之中追思祖先的意義,便對過往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xùn)有所警醒。
理解了鬼神與祖先對于我們的意義,就是理解了“道之精微”處,也就對于自己所能知能行的極限有了一個把握。我們?nèi)ジ淖冏约骸⒏淖兩鐣遥ㄐ藜阂园踩说摹暗乐畯V大”處),就在這個限度之內(nèi)展開。
那么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nèi),又該怎樣去做?由此便引出了下一部分——“哀公問政”。
上一篇:《中庸·道之極致》釋義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