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篇文章的《中庸》
以我們今天的閱讀習慣來看,對于一篇重要的文章,我們往往先要問:講述了什么內容,是誰寫的,什么時間寫的等問題。雖然經過幾千年的流傳,中國先秦時代典籍的本來面貌已經非常模糊了,但解答這些問題,對于我們了解《中庸》、理解“中庸之道”還是很有幫助的。
◎“中庸”的含義
《中庸》的篇名是什么意思?歷史上主要的解釋有三種:
(一)東漢鄭玄:“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p>
(二)三國何晏:“庸者,常也?!?/p>
(三)北宋程頤:“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可見“中”即是中道,這一點上并沒有分歧。而關于“庸”,我們同意東漢經學家鄭玄的觀點:庸,用也。
“庸”在《說文解字》中即注解為:“庸,用也。從用從庚。庚,更事也?!边@是說“庸”即是“用”的意思。這個字是“用”和“庚”合二為一的會意字。而“庚”表示的是更換,先做某件事,然后改換去做別的事。
“庸”作為“用”的意思,在先秦時期是很普遍的:
我生之初,尚無庸。(《詩經·王風·兔爰》)
齊子庸止。(《詩經·齊風·南山》)
疇咨若時登庸。(《尚書·堯典》)
所以說“中庸”意即“用中”,講述如何達到中道、秉持中道。
◎《中庸》的作者
今天我們讀到的《中庸》,屬于《禮記》四十九篇中的一篇。《禮記》是由西漢學者戴圣收集、編輯此前流傳下來的資料而成。那么《中庸》最初的作者是誰呢?
《韓非子·顯學》里面講:“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樂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為八,墨離為三?!?/p>
不論在孔子身后,儒家學派是否真的分化成了八派這么多,但是后世儒家對于孔子思想從不同側面進行闡發,產生了分化,這是事實。像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堅持“性善”的孟子與堅持“性惡”的荀子之間的對立。《荀子》書中有一篇《非十二子》,就點名反對子思、孟子的思想。
而在整個后世儒家思想的傳承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以子思、孟子為代表的“思孟學派”?!八济蠈W派”傳承的基本脈絡是:孔子—曾子—子思—(子思弟子)—孟子。子思與孟子在思想上的聯系,古籍中記載很明確:
子思唱之,孟軻和之。(《荀子·非十二子》)
孟軻,鄒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孔子教授曾子(曾參),曾子教授子思(孔@,孔子之孫),子思弟子教授孟子。思孟學派持性善論,強調發現和珍視人性善的一面,并將善性發揚光大,內圣而外王。尤其在今天,我們研究發現:在子思的主持下,孔門后學編纂了《論語》和《孔子家語》兩書。可見子思對孔子思想的把握,和他在儒家思想傳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庸》的作者,當為子思。
《史記·孔子世家》說子思“嘗困于宋……作《中庸》”,《三字經》里也提到:“作《中庸》,子思筆”,可見這一觀點的普及。朱熹在《中庸章句》中也講:“《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薄白铀伎制渚枚钜?,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薄铀际恰吨杏埂返淖髡?,這一點自漢到唐都沒有人提出什么異議。
到了宋代,朱熹將同在《禮記》里面的《大學》《中庸》抽出,與《論語》《孟子》并列,合為“四書”,“四書”的地位和普及性逐漸超越了“五經”。但是對于《中庸》的作者這一基本問題,有人根據《中庸》里面的一些字句問題提出了懷疑——“非子思之言,乃漢儒雜記”?;谕瑯拥睦碛?,清代學者崔述在他的《崔東壁遺書》中說:“《中庸》必非子思所作?!备斫?,像馮友蘭在他的《中國哲學精神》中也說:“《中庸》實際上是生活在秦代或漢代的孟子學派的儒家著作。”
而我們通過研究,以及分析近年來的一些出土文獻可以發現,不論是一些字句或是文章的順序,前人對此的懷疑不無道理——《中庸》的文本確實存在問題,今天我們看到的《禮記》里的《中庸》早已不是最初子思所作的原文,而是子思一部分作品的集合。其中文字和段落結構上的問題,實際上是這篇文章在幾百年流傳的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這種情況在漢代以前的典籍中非常普遍。就好比一段話經過三五個人的口傳,必定有所變化,不可能一字一詞都還跟原句一樣。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否定這段話的“作者”是最初的講話人。
所以我們認為,在更有力的相反證據出現之前,還是承認《中庸》的作者是子思最為恰當。
◎《中庸》的文章結構
就像前面所說的,在幾百年流傳、傳抄的過程中,《中庸》的原樣被打散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保存在《禮記》里面的《中庸》,有的地方上下文密切相關,有的地方則又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如朱熹的弟子王柏說:《中庸》“其文勢時有斷續,語脈時有交互”。
即便宋代程朱理學的代表——朱熹本人,僅從思想脈絡的角度來思考《中庸》里上下文的聯系,也難以得到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
《中庸》之書難看。中間說鬼說神,都無理會。(《朱子語類》)
但他也意識到了《中庸》不是一直平鋪直敘下來,而應當按照問題劃分為幾個大的段落:
譬人看屋,先看他大綱,次看幾多間,間內又有小間,然后方得貫通。(《朱子語類》)
朱熹的看法,是認為《中庸》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重點講“中庸”,后半重點講“誠明”。我們今天借助出土文獻的佐證,終于得以在朱熹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從文章流傳中受過影響的角度來考察《中庸》內部的結構。
朱熹將《中庸》全文劃分為三十三章,對于這一分段法雖然后人有不同的見解,但它的歷史影響最大,我們這里仍然借助此分段法來表述——
我們看到的今本《中庸》至少應該由四個部分組成,這四個部分最初并不連屬,而是各自獨立的。具體情況是:
第一部分,通過與出土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里《從政》篇對比研究以后,可以確定為屬于原始版本《中庸》里的部分,包括朱熹分章的第二至第九章。這部分都是直接記錄孔子的語句。
第二部分,是“子路問強”的內容,從“子路問強”直到“哀公問政”以前,包括朱熹分章的第十至第十九章。
第三部分,是“哀公問政”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同時也保存在了《孔子家語·哀公問政》里面,從“哀公問政”直到“博學之,審問之”以前,字句只有些微差別,也就是朱熹分章的第二十章前面的大部分。
第四部分,是除了前三部分以外的其余內容,包括朱熹分章的第一章與第二十章“博學之,審問之”之后的部分。
戴圣收集編纂《禮記》,當然也不是將毫無關聯的內容硬性拼接在一起。戴圣看到了這幾部分之間的聯系,遂將子思的論述冠于篇首,中間合并各個部分,遂形成了我們現在讀到的今本《中庸》。
戴圣所連綴的這些部分,各有側重,而都不離“中庸”思想:第一部分講“中庸”自不必說,第二部分有“君子依乎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謹”等,第三部分有“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第四部分有“極高明而道中庸”等。這樣的編集,已經使得整篇文章十分圓融可讀,朱熹也說:
《中庸》一書,枝枝相對,葉葉相當,不知怎生做得一個文字齊整。(《朱子語類》)
◎理解,從閱讀開始
在今天的語言環境里,“中庸”常常被當作一個貶義詞使用:“你這個人啊,太‘中庸’了。”所以在我們開始解讀《中庸》之前,還要明確一些廣泛存在著的誤讀:
(一)“中庸”不是隨大流
《論語·子罕》中講: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p>
這里孔子講了兩件事。一是關于戴什么材質的禮帽。以前的人戴麻冕材質的緇布冠,而現在改戴用黑絲做成的禮帽,相對來說簡約樸素??鬃诱J為這樣的變化是好的,選擇隨大流。
另一是關于如何對君主行跪拜禮。按照古代禮制,臣下拜見君主應先在堂下行一次禮,君主說免禮之后再到堂上行一次禮,這才符合古禮的要求。而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禮崩樂壞,臣子們已經免去了堂下之禮,直接到堂上行君臣之禮。對于這種做法,看似跟前一件事一樣,更簡便省事。但孔子認為失去的是應有的恭敬,他就堅守古禮的做法,選擇與當時的主流不同。
可見中庸并不是簡單地遵從大部分人的選擇那么簡單。與隨大流正相反的是,孔子將那種沒有主見的濫好人稱作“鄉愿”——“德之賊也”。我們看,不論是古圣先賢,還是后世的知識分子,他們之所以堪稱偉大,常常在于他們能發現隨大流的危害,敢于堅持自己,選擇與眾不同。
(二)“中庸”不是數字上的中間
《孟子·盡心上》中講: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p>
孟子批評楊子太過自私,一毛不拔,而墨子太過無私,不愛惜自己——這兩種做法都是偏執一點,不計其余。但是并不要因此就覺得自己對折兩種極端就對了。中庸并不是簡單的數字意義上的中間,人性也不是加減法那么簡單。一人向左一人向右的中間是你原地不動,-100和100的中間是0,但這都不見得是中庸。如果只強調站在中點上,而沒有靈活變通,其實不也是一種僵硬、一種偏執嗎?
不要忘了“中庸”即“用中”,求取中道需要因時而變。如《孟子·離婁上》說: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儒家認為男女授受不親,但更不可能對親人見死不救,兩相沖突時該如何選擇?這種時候“數字上的中間”又在哪里呢?
孟子的回答是:當然要救。嫂子溺水都不救,根本不配做人,還談什么其他。誠然,這表面上突破了當時禮法的規范,但孟子認同這種權變,即使是自己秉持的禮也并非絕對不可逾越。所以,儒家的“中庸”不是取個平均數那么簡單。
可見,并不需要多么深入地研究,只要我們稍稍讀過《論語》《孟子》,就不會對“中庸”的含義有以上的誤解。
由于種種歷史原因,我們當今社會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還很淺薄。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在當下眾聲喧嘩的時代里卻處在一種弱勢。不少人自詡為“現代人”,信口批評中國的文化傳統,可惜自己連一本先秦圣賢的經典,甚至一本冷靜的歷史書都沒有讀過,對于古代中國的想象,全來自一點邊邊角角的故事和大量的“腦補”。
須知“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希望任何評說,都能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上。希望任何批評和反對,都出自熱誠的關心、理性的思考,而不是心底對未知的恐懼和排斥。
上一篇:《中庸·人生三達德》釋義
下一篇:《中庸·儒家與“中庸”》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