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與《孔子家語》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哀公問政于孔子。
孔子對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者,猶蒲盧也,待化以成,故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以生也。禮者,政之本也,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達道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達道。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qū)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實固,不足以成之也。”
孔子曰:“好學(xué)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能成天下國家者矣。”
公曰:“政其盡此而已乎?”
孔子曰:“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夫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兄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公曰:“為之奈何?”
孔子曰:“齊潔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財而貴德,所以尊賢也。爵其能,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篤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稟稱事,所以來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綏遠人也。繼絕世,舉廢邦,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治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其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于上,民弗可得而治矣。獲于上有道,不信于友,不獲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不順于親,不信于友矣。順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于善,不誠于身矣。誠者,天之至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夫誠,弗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之所以體定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
公曰:“子之教寡人備矣,敢問行之所始?”
孔子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教之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而民貴用命。民既孝于親,又順以聽命,措諸天下,無所不可。”
公曰:“寡人既得聞此言也,懼不能果行而獲罪咎。”
《禮記·中庸》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qū)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
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xué),學(xué)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將《中庸》中“哀公問政”這一部分,與《孔子家語·哀公問政》部分相對照,可以看到兩段所記載的是同一件事:魯哀公向孔子請教如何為政治國。但對比兩篇文字上的不同,尤其上文中加黑的部分,我們可以獲得很多信息:
一、《孔子家語》(以下簡稱《家語》)中的記述,跟《孟子》《荀子》類似,一問一答。從文體上說,是典型的對話體。而《禮記》中的這一段,刪去了魯哀公的發(fā)問,就變成了一段孔子的個人陳述。但刪得又不徹底,如其中第二處“子曰”,就應(yīng)當(dāng)刪而未刪去。
《孔子圣跡圖·哀公立廟》
二、第一段中《家語》的“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樹”,《禮記》少了“天道敏生”一句。我們多讀先秦典籍就能看到:一方面“天”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天命之謂性”“天地之大德曰生”;另一方面將天、地、人并舉的說法是一種常態(tài),并不罕見。可見原文中是有“天道敏生”的,是后來在編寫《禮記》時脫漏,也或許是被認為與本段關(guān)聯(lián)不大而主動刪去的。
三、第一段中《家語》的“為政在于得人”,《禮記》寫為“為政在人”。《家語》的意思就更明確,就是為政的關(guān)鍵在于獲得賢人相助。而《禮記》“為政在人”就可能有意思上的分歧:“在人”是指在哪個人?是指領(lǐng)導(dǎo)者自己嗎?所以很可能原文就是“為政在于得人”,而編寫《禮記》時為了與下文“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幾句保持句式的整齊才修改的。
四、《禮記》第一段里多出了一句本該在后面的“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這種錯誤屬于流傳過程中產(chǎn)生的混亂。可見《家語》在前,《禮記》的編訂在后。
楊朝明、宋立林主編的《孔子家語通解》
五、第五段中《家語》的“齊潔盛服”,《禮記》寫為“齊明盛服”。原因是《禮記·中庸》前文出現(xiàn)過“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第十六章),修改這一個字是為了與前文保持一致。但實際上,前文講的是對待鬼神,是一種公眾活動,所以要“明”。此處講的是個人修身,做到“潔”就可以了。
六、第五段中《家語》講治國之“九經(jīng)”,其中有“尊賢”“篤親親”“敬大臣”“子百姓”“來百工”等。《禮記》一律用“勸”字,改為“勸賢”“勸親親”“勸大臣”“勸百姓”“勸百工”。這種改動,貌似增進了文辭的工整,更重要的區(qū)別在于:周代天子對于“親”與“大臣”之間,還有血緣親情上的聯(lián)系,到了西漢時,具有絕對權(quán)威的皇權(quán)已經(jīng)建立起來,原來上下級間親密的關(guān)系到了西漢已經(jīng)被替換成了嚴(yán)謹統(tǒng)一的君臣關(guān)系。而“勸”字多用于上對下的勸勉、指示,所以西漢時的《禮記》也要將原來內(nèi)涵豐富、各不相同的動詞統(tǒng)一改為“勸”字。
七、第五段中《家語》的“爵其能”,《禮記》寫為“尊其位”,這也和西漢的政治環(huán)境有關(guān)。劉邦與群臣訂下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封賜爵位是只有極少數(shù)劉姓之外的開國功臣才有的榮耀,后來者再有才能也達不到這個高度。不會發(fā)生的事情就沒必要允諾,所以《禮記》中改為“尊其位”。這樣含義寬泛一些,又不失原意。
八、第五段中《家語》的“舉廢邦”,《禮記》寫為“舉廢國”,顯然是為了避漢高祖劉邦的名諱。我們前面已經(jīng)提到,避諱問題到秦漢時變得嚴(yán)謹:“漢法,天子登位,布名于天下。四海之內(nèi),無不咸避。”河北定州漢墓里出土的竹簡本《論語》中,就把所有的“邦”字改為“國”字。“廢邦”這種文字更是不會出現(xiàn)在西漢的《禮記》中。
由以上諸多例證可以看到,“哀公問政”這一段在收入《禮記·中庸》時,經(jīng)過了編者的改造。相比之下,《孔子家語》中的這一段記載更加接近原文,接近作者的本意。因此我們在閱讀“哀公問政”這一部分時需要記得參照《孔子家語》的記載。
從這個例子推而廣之,提醒我們讀古書時必須注意“版本”的問題。因為時代的久遠、流傳的復(fù)雜,以及各種人為的因素,許多古籍都存在變動和刻意改動,形成了不同版本。不僅是我國先秦的書籍,其他思想經(jīng)典比如《圣經(jīng)》《心經(jīng)》也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即使時代很晚近的《水滸傳》《紅樓夢》也有不少的版本,相互之間差別還很大。這種現(xiàn)實啟示我們,在對待古代經(jīng)典時,樹立一種“版本意識”,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nèi)盡量選擇一個好的版本來閱讀,而不是隨便抓一本,甚至從網(wǎng)上搜一個doc、txt文件就看。“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這也是“讀‘好’書”的一個重要層面。
上一篇:《中庸·“誠”為天道》釋義
下一篇:《中庸·下學(xué)上達·春風(fēng)化雨》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