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時中
《中庸》第二章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譯文]
孔子說:“君子可以做到中庸,而小人與中庸則背道而馳。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君子不偏不倚,因時而動。而小人則是無所忌憚,任性妄為。”
[通解]
《中庸》第二章的關(guān)鍵,在于對“時中”二字的理解。就像前面講到的,“中”并非簡單的一個中間點、平均數(shù),朱熹說:“中無定體,隨時而在。”——如何才算“中”,是隨著“時”的不同而變動的。
《禮記·禮器》中講道:
禮,時為大,順次之,體次之,宜次之,稱次之。堯授舜,舜授禹,湯放桀,武王伐紂,時也。詩云:“匪革其猶,聿追來孝。”
對禮來說,最重要的便是因時而定,其次是順應(yīng)具體的變化,再次是合乎倫理,再次是有所差別,再次是合乎人情,最后是要與身份相稱。舉例來說,堯傳位給舜,舜傳位給禹,前代的統(tǒng)治者會選拔合適的繼任者,那是禪讓的時代。而后來,老的統(tǒng)治者會打壓新生力量,商湯只能選擇放逐夏桀,取代夏朝,周武王必須討伐商紂王,取代商朝,那是革命的時代。商紂王曾經(jīng)關(guān)押過周文王,如果周武王還期待像堯舜禹時代一樣的賢明君主主動讓位,那就是愚蠢了。這就是時代的不同決定了手段方式的不同。
“時”,并非單純指“時間”。如何做到“中”始終是與“時”的變化——時代、時機、時局——聯(lián)系在一起的。就像評價古時候的隱逸之士,孔子說: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quán)。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論語·微子》)
所有這些失去自己精神家園的人,面對理想的破滅和世道的渾濁,選擇了不同的歸宿,而他們身上都有值得稱道的地方。孔子則認(rèn)為“我和這些人不同,沒有什么必須這樣、必須那樣的”,就像他曾說過的“毋必、毋固”,“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任何處境下都沒有偏執(zhí)。孟子也說: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孟子·萬章下》)
孟子同樣肯定這些古時賢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而孔子更在其上,因為孔子可以察覺并順應(yīng)“時”的變動。這既需要強韌的精神,也需要洞察的智慧。
“圣之時者”也成為一個典故,贊揚這些眼中沒有絕境,可以與時推移、因時而動的出類拔萃之人。
老舍話劇《茶館》中塑造的主要人物茶館老板王利發(fā),生于清末,靠著自己的靈活和堅忍,獨力支撐父親留下的茶館。民國初年,軍閥割據(jù),內(nèi)戰(zhàn)不斷,北京城里多少大茶館都關(guān)了張,而他對茶館進行“改良”,照樣開張。三十年之后的新中國成立前夕,已是風(fēng)燭殘年的王利發(fā),依然拼全力支撐著“裕泰”這個老字號。《茶館》第二幕里稱贊年輕時的王利發(fā):
幕啟:北京城內(nèi)的大茶館已先后相繼關(guān)了門——“裕泰”是碩果僅存的一家了,可是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變了樣子與作風(fēng)。現(xiàn)在,它的前部仍然賣茶,后部卻改成了公寓。前部只賣茶和瓜子什么的。“爛肉面”等等已成為歷史名詞。廚房挪到后邊去,專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與藤椅,桌上鋪著淺綠桌布。墻上的“醉八仙”大畫,連財神龕,均已撤去,代以時裝美人——外國香煙公司的廣告畫。“莫談國事”的紙條可是保存了下來,而且字寫得更大。王利發(fā)真像個“圣之時者也”,不但沒使“裕泰”滅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發(fā)展。
◎管仲是什么人?
春秋五霸,第一個便是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影響了整個春秋時代的形勢。作為當(dāng)時最重要的歷史人物之一,管仲在孔子和弟子口中被屢屢提及: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八佾》)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論語·憲問》)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論語·憲問》)
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糾的家臣。公子糾與兄弟公子小白爭位,失敗被殺后,召忽也隨之自殺了。但是公子小白即位成為齊桓公后,對管仲以禮相待,管仲便歸服齊桓公,成了齊國的執(zhí)政大夫。——孔門弟子對管仲的非議就在于此。孔子也認(rèn)為管仲其人品行有虧,很多做法違禮,但還是給予他“仁”的高度評價。因為在管仲治理下的齊國成為諸侯中的盟主,將中原各國團結(jié)在一起,避免了被野蠻民族各個擊破的命運,所以孔子說“民到于今受其賜”。
在公子糾死后,管仲自己當(dāng)然也曾思考過何去何從的問題。就像《麥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名言:“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biāo)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yè)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biāo)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yè)卑賤地活著。”管仲選擇接受失敗、順應(yīng)時變,繼續(xù)活下去,發(fā)揮自己的能量。
對此,康有為說得好:“蓋仁莫大于博愛,禍莫大于兵戎。天下止兵,列國君民皆同樂生,功莫大焉,故孔子再三嘆美其仁。……宋賢不善讀之,乃鄙薄事功,攻擊管仲。至宋朝不保,夷于金元,左衽者數(shù)百年,生民涂炭,則大失孔子之教旨矣。專重內(nèi)而失外,而令人誚儒術(shù)之迂也。”——光榮地死去,好像成就了一世英名。但這是一條簡單的路,而且對生者沒有什么意義。無論滄海桑田,都敢于承受“活著”這個重?fù)?dān),才是“圣之時者”。
“好人”“壞人”的標(biāo)簽,都太過簡單粗暴,沒有看到人性的復(fù)雜與“時”的復(fù)雜。抽一個片段出來,代表不了一個完整的活生生的人。重要的是不忘初心,“時中”而動。正如孟子對孔子的稱贊:“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孟子·公孫丑上》)
◎觀鳥知“時中”
儒家所講的“大學(xué)之道”特別強調(diào)“格物”,也就是說世間萬物都有它內(nèi)在的道理與法則,都有跟天地至道相通的地方。而人可以通過對具體事物的觀察和實踐來感悟人生,感悟天地之理。比如孔子從山水的姿態(tài),聯(lián)想到它們與仁者、智者的相似: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又如,孔子看到禽鳥的行動,聯(lián)想到知“時”知“止”:
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論語·鄉(xiāng)黨》)
《孔子圣跡圖》中的“山梁雌雉”
一次,孔子與子路在山間行路,看到不遠處有幾只野雞停留在那里。子路好動,于是向野雞揮了揮手。野雞見狀,機警地扇動翅膀飛了起來,在空中盤旋一陣,落到了遠處的樹上。
看到這一幕,孔子說道:“山梁上的這些雌雉,懂得‘時’啊,懂得‘時’啊!”孔子想到的是,這些野雞真了不起,它們能夠機警地對外部環(huán)境做出反應(yīng),很明白自己的處境,所以能時刻將自己置于安全的境地,遠離禍端。
孔子與子路繼續(xù)向前,又靠近了這幾只野雞。子路聽了孔子的話,不知是否明白了老師的意思,遂不無俏皮地向野雞拱拱手,好像為自己打擾了它們表示歉意。野雞們猶豫了一會,便振翅飛去了。
《論語·鄉(xiāng)黨》篇記述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側(cè)面,也正是在這些看似平平無奇的日常中,孔子的人生境界得到了具體展現(xiàn)。上面這一個片段,是《論語·鄉(xiāng)黨》篇最后一段記載的一個場景,很耐人尋味。從那些野雞的反應(yīng)中,孔子特別感受到一個“時”。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每個時候都處于不同的“時”中。那么,我們知道自己的“時”嗎?如果我們真的能看透徹這些,恐怕在人生的路上腳步會更加堅實一些。比如,我們常聽到大學(xué)生講“因為以后找工作壓力大而不能靜心學(xué)習(xí)”,這其實恰恰是本末倒置。孔子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作為學(xué)生,當(dāng)下能夠把握的“時中”就是用心學(xué)習(xí),最根本的是抓住學(xué)習(xí)的機會,充實和豐富自己。在今天這個通訊發(fā)達的時代,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根本不會缺乏機遇,而一個沒有能力的人,再怎么提前“找工作”也只是事倍功半。所以說,處在學(xué)生時代,首先應(yīng)該自問:自己能做什么?如果有機會送上門,我有能力把握得住嗎?
在《大學(xué)》中,孔子也有類似的議論:
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經(jīng)》中講:“綿綿蠻蠻鳴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岡的一角。”孔子感慨道:“就停息的地方來說,連小小黃鳥都知道該棲息在什么地方,人怎么可以連鳥兒都不如呢?”
◎子思稱“仲尼”
第二章開頭,直呼孔子的字“仲尼”,因此有人提出由此可以證明《中庸》的作者不是子思:
弟子記圣人之言行,于《論語》皆稱子,如“子曰”及“子以四教”之類,蓋尊師重道之辭,未嘗有字圣人者……豈有身為圣人之孫而字其祖者乎?(王十朋《梅溪集》)
我們的第一印象也是古人對于避諱先人尊長的姓字是很嚴(yán)肅的。“詩鬼”李賀因為在科舉中被人毀謗說他父名晉肅,應(yīng)當(dāng)避父諱,讓他不得舉進士。韓愈為此事還專門寫過一篇《諱辯》,為李賀叫屈。
但仔細辨析發(fā)現(xiàn),事實并非這么簡單。朱熹就指出,“古人未嘗諱其字”,光在《論語》中就能看到,子貢就曾說過“仲尼不可毀也”(《論語·子張》)。不光是字,甚至還有弟子直呼孔子名“丘”的例子:孔子讓子路問路于長沮、桀溺,長沮反問子路“夫執(zhí)輿者為誰”,子路答:“為孔丘。”(《論語·微子》)由此可見,孔門弟子對孔子都可以呼名稱字,更何況是子思。
事實上,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避諱姓名的講究才剛剛出現(xiàn),到秦漢之后“避諱”才漸漸變成了一個嚴(yán)肅的問題。所以說這里子思稱孔子為“仲尼”,并不奇怪。
更重要的是,畢竟我們今天看到的《中庸》是《禮記》中的一篇,而《禮記》是經(jīng)過了漢人編輯的。為了明晰清楚,其中存在對于個別字詞的改動很正常。尤其當(dāng)下文是一連串的“子曰”時,那么在最前面的一句里明確標(biāo)示出這個“子曰”是“仲尼”曰,也可以認(rèn)為是為了文意更清楚明白而進行的改動。
如果再追根究底的話:在原始版本的《中庸》里,這里很可能并不是“仲尼曰”。這里的“仲尼曰”以及下文的“子曰”可能本來皆是“聞之曰”。
《孔叢子·公儀》記載說:
穆公謂子思曰:“子之書所記夫子之言,或者以謂子之辭也。”子思曰:“臣所記臣祖之言,或親聞之者,有聞之于人者,雖非其正辭,然猶不失其意焉。且君之所疑者何?”公曰:“于事無非。”子思曰:“無非,所以得臣祖之意也。就如君言,以為臣之辭。臣之辭無非,則亦所宜貴矣。事既不然,又何疑焉?”
子思曾經(jīng)匯集收錄孔子的言論。關(guān)于這些言論的來源,按子思所說,“或親聞之者,有聞之于人者”。子思本來可能就是以“聞之曰”的形式,記錄或引用孔子之言——《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竹書》的《從政》篇,經(jīng)過專家重新編聯(lián)之后的形式如下:
[簡甲一]聞之曰:“昔三代之明王之有天下者,莫之余(予)也,而@(終)取之,民皆以為義。夫是則守之以信,教[簡甲二]之以義,行之以禮也。其亂王,余(予)人邦家土地,而民或弗義。夫……〖齊之以〗[簡甲三]禮則寡而為仁,教之以刑則述(遂)。”
聞之曰:“善人,善人也。是以得賢士一人,一人譽……[簡甲四]四鄰。失賢士一人,方(謗)亦坂(隨)是。是故君子慎言而不慎事……。〖君子先〗[簡甲十七]人則啟道之,后人則奉相之,是以曰君子難得而易事也,亓(其)使人,器之;小人先人則@(絆)@(禁)之,〖后人〗[簡甲十八]則@(陷)毀之,是以曰小人易得而難事也,亓(其)使人,必求備焉。”
聞之曰:“行在己而名在人,名難靜(爭)也。[簡甲十二]@(用)行不倦,持善不厭,唯(雖)世不@(識),必或智(知)之。是故[簡乙五]君子強行,以待名之至也。君子聞善言,以改其[簡甲十一]言;見善行,納其身安(焉)。可謂學(xué)矣。”
聞之曰:“可言而不可行,君子不言;可行而不可言,君子不行。”
……
從上面《從政》的這段文字,明顯可以看出《從政》篇每一段落都應(yīng)該以“聞之曰”起始。全篇完、殘簡統(tǒng)計,共出現(xiàn)了13次“聞之曰”,如果加上第十枝簡開頭“曰”字前的“聞之”二字,就有14次。《從政》篇中的“聞之曰”,其實和“子曰”是一樣的意思——“聞之曰”的后面便是子思引述孔子的話。
◎聯(lián)通上下文
第二章最后一句“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唐代陸德明的《經(jīng)典釋文》中說:“魏王肅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像宋代的程頤、朱熹等人也都認(rèn)為此處應(yīng)該有一“反”字。但“反”字不加也解釋得通,因此并不影響理解。
前文中我們已經(jīng)說到,朱熹所分章的第二章到第九章為一部分,這部分交替從君子和小人兩方面談面對“中庸”的不同樣子。第二章提出的“時中”這一概念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單列一節(jié)。
上一篇:《中庸·儒家與“中庸”》釋義
下一篇:《中庸·天與人》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