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起家庭與學校之間平等的合作關系?
學校和家庭的合作關系是社會關系中的一種,它是在教育過程中為完成共同任務進行交往而產生的。在教育青少年的共同目標和活動中,學校和家庭在合作中表現為對等的雙方。因此,學校與家庭理所當然都是合作中的主體,他們之間是主體與主體的關系,具有平等的特征。
第一,平等是合作的基礎,學校與家庭應該建立起一種平等的合作伙伴關系。傳統的家校合作觀認為,在家校合作中,學校應該是領導者。因為學校在教育上具有優勢,而家長素質普遍偏低。但在社會發展的今天,這種看法已經陳舊過時了,并且與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不符,學校在教育中的權威地位正在消失。退一步講,即使有的家長素質較低,也不能作為不平等合作的理由。因為每位家長都擁有自己的權利。因此,在家校合作中必須摒棄學校是領導的觀念,真正樹立起平等的家校合作觀,必須真正認識到:家長在其子女的教育過程中與學校是完全平等的關系。家校合作也只有以這種平等的伙伴關系才能達到理想的目的。同時,樹立平等的家校合作觀念也是學校自身發展的趨勢?,F代學校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學校管理的開放化、民主化、教學管理主體的多元化,從封閉的學校自我管理轉向社會、家庭參與學校管理。這就決定了學校與家庭的關系必然要從不對等轉向平等合作。
第二,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平等的家校關系并不排斥學校在家校合作中的主導地位,這種新型的家庭與學校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固然需要家長的努力,但學校在家校關系中所處的主導地位,決定了學校在創建這種合作伙伴中應該自覺提高自身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認識,并主動積極地構建這種合作伙伴關系。學校應積極主動地接納家長。目前,學校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這一方面的認識不夠全面,負面認識比較多,正面認識較少。在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參與學校管理漸漸成為世界性潮流的情況下,學校應當端正認識,克服普遍存在的否定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特別是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態度。克服那種認為家長沒受過專業訓練,對家長的決策能力有顧慮的看法,消除家長介入學校事務就是挑毛病的擔心。家長的教育資料盡管豐富、珍貴,但都不是現成的、完美的、搬來就能用的,需要學校用智慧去開掘、加工。這種開掘、提煉、加工、運用的過程,也是家校合作的一部分。而且家長的教育資源不同于一般的礦物資源,它是一種人力資源,在開掘、提煉、加工、運用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轉化家長教育觀念、調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積極性方面下功夫。作為學校,應該全面分析研究家長資源的特點,存在哪些積極因素可以直接利用;哪些需要學校去修正和改進;哪些是潛在的因素還有待學校去開掘、梳理和激活。這項工作做得越細致、越周全,家校合作就越到位,越有成效。學校在制訂合作計劃、方案時,應主動邀請家長參與,處處體現接納家長為合作伙伴的姿態,除繼續完善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家長咨詢委員會等形式外,更要敞開校門,爭取家長,積極挖掘各方面因素,以達到雙贏的效果,當好家校合作這一樂隊的指揮。
第三,發揮家長的主體性作用。雖然學校在培養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但這只能說明在家校合作中學校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并不能因此削弱家庭對子女的教育責任,更不能抹殺家庭在家校合作中的主體作用。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對學生的教育,是學校責無旁貸的任務,家長只有對孩子教養和監護的義務,不具備教育的責任和能力。因此,在家校合作中,家長與教師往往處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師作為合作中的組織管理者和指導者進行發號施令,家長則是被動的接受者,家庭教育成了學校教育的陪襯,難以發揮主動性。事實上,家長是家庭教育的主體,也是家校合作的主體。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能夠最大限度地使家庭與學校共同承擔起教育學生的責任,使學校從唯一的教育學生的最大責任者的位置上解脫出來。而且建立家校合作的伙伴關系是提高家長教育水平的一條有效途徑。家長通過參與學校教育過程,逐步樹立與學校一致的、正確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從而使學校在推行素質教育中擁有一支強大的支持者隊伍,擴大了推進素質教育的資源,壯大了實施與推進素質教育的力量。
因此,在家校合作中,要創建相互信任的伙伴關系,確保家長對事關孩子發展的問題有一定的選擇權、決策權,并能就孩子教育問題向教師提出自己的意見,同時為學校提供關于孩子更豐富的信息,與教師合作交流,相互配合,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從家庭來說,需要增強主人翁責任感和對學校的認同感,摒棄以往單純的、被動的配合學校的局面,家長要認識到家庭教育是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樹立正確的家校合作觀,可以嘗試經常校訪,積極參加家長會,參加學校開放日活動,參與班級的一些教學活動,主動做學校的志愿者,多為學校建設獻計獻策,出資出力。
上一篇: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下一篇:如何引導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