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有目的的記憶
案例
心理學家臧可夫以成人為被試者,要求甲組盡可能完全地記住課文,對乙組則不提識記的任務。讀完課文后,讓他們回憶課文中的句子。結果,甲組被試者平均記住了12.5個句子,乙組只記住了8.7個句子。甲組記憶效果明顯地比乙組好。在另一項實驗中,心理學家彼德遜讓兩組被試者在有無識記目的兩種條件下,學習16個單詞,結果有目的組當時記住14個,兩天后還能記住9個;而無目的組當時只記住10個,兩天后只記住6個。
分析
不僅有無識記目的會影響識記的效果,而且想記到什么程度,想記多長時間,即識記的具體目的不同,對識記效果也有明顯不同的影響。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了這一點。在實驗中,讓學生識記兩段難易程度相同的材料,并事先向學生宣布,第一段材料在學完后的第二天要測驗,第二段材料在學完后的一周后進行測驗。這樣,學生在記第一段材料時只考慮在短期內(2天)記住就可以了,而在記第二段材料時,必須考慮到要在較長時間(一周)都記住,有了長久的識記目的。實際上,兩段材料都在兩周后進行了測驗,結果學生對第二段材料的記憶效果遠比第一段的記憶效果要好。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于一些事情會在無意之中,自然而然地印記在頭腦中。比如,看電影時,對于電影中的某些情景,我們久久不能忘懷,這是一種無意記憶的表現。這種記憶事先沒有明確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上的努力。能引起無意記憶的,常常是一些生動有趣、能吸引我們注意、激發我們的情感的事物,或者是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有重大意義的事情。我們所學習的知識,也有一部分是通過無意記憶獲得的。但是,無意記憶帶有偶然性、片斷性。在學習中,我們為了掌握系統的、鞏固的知識,單靠無意記憶是不行的,還必須靠有意記憶。有意記憶事先要有預定的目的,并且需要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比如,我們為了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來解答問題,去記住許多的公式、定理、定律;為了理解歷史事件的發展過程,去記住有關的歷史年代和歷史人物;為了更好地理解某一文學作品,去背誦一段課文或一首詩;為了學好外語,每天去背單詞等等,都必須調動有意記憶。
有意記憶的關鍵之處是有明確的目的性。通過前面的實驗,我們可以發現,識記的目的越明確,記憶的效率就越高,這是有意識記的一條最重要的規律。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意圖是所有記憶和忘卻的基礎。人們所記憶的事物,應該是自己想要記憶的事物;所忘卻的事物,應該是自己想要忘卻的事物。”
心理學研究表明,目的明確所以會提高記憶效果,是因為有了明確的記憶目標,可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指向目標,并可以憑借語詞信號向自己提出要求:“我一定要記住它!”這樣,在大腦皮層的相應區域就會形成一個優勢興奮中心,在那里容易形成暫時神經聯系,并使之持久地鞏固下來。如果記憶目的不明確,那么,注意力隨時有可能被分散、被轉移,不能形成穩定的優勢興奮中心,記憶效果自然就差了。此外,一旦有了明確的目的,我們在記憶中,就會運用我們堅強的意志,去克服記憶活動中的種種困難,使之成為記憶活動的助推器和加油站。
為了貫徹目的明確會增強記憶效果這一重要規律,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給自己提出精確記憶的明確目的。
我們有些同學平時讀書學習,完全沒有記憶的目的,只是憑興趣,隨隨便便去閱讀,當時腦子里還有些印象,等過了一段時間,讀過的內容在腦子里已是一片空白。前面介紹的實驗中也可以看到,同一篇課文,提出明確記憶的目的,與不提記憶要求,單純閱讀相比,記憶的句子數量明顯要多。因此,我們在學習中,為了提高記憶的效果,首先應當給自己提出盡可能精確記憶的明確目的。
2.給自己提出長期記憶的目的。
許多同學在記憶知識時,是有目的的。比如,為了應付老師在課堂上的提問,在課前匆匆忙忙去記,老師提問時,恰好剛能回答上,可是過后常常忘得一干二凈。更多的同學為應付考試而記憶,考試前一兩天突擊記憶,考試時也能勉強過關,考試過后也很快忘卻。凡此種種,都是一種在學習上不負責任的“短期行為”,應力求避免。我們應該從真正掌握知識出發,努力要求自己將所學知識長久地記住,那么,我們記憶的效果通常會更持久。當然,也并非學習的任何內容都要求長久地記住。我們可以根據知識的重要性程度、知識的類型,來確定記多久或記到什么程度。只要我們運用這個規律,在記憶過程中,能夠克服盲目性和隨意性,認清記憶的不同任務,那么就可以增強記憶的效果。
上一篇:學會聽課
下一篇:學會理解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