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后備軍的人格修養
宋瑞潔同學: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很喜歡新傳院新聞系這個大家庭。在幾個月的學習過程中你懂得了很多道理,也有一些疑惑。你問記者最重要的品質是什么。你的問題使我想起中國名記者范長江的一句話:“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配做新聞記者。”作為新聞后備軍,應該十分重視人格修養。范長江的人格魅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有遠大抱負
范長江認為新聞記者第一個原則是“修養人格”。要“為社會大眾的福利而活動,而不是為自己的私圖而活動”。有抱負的新聞記者窮其一生都要關注和研究一兩個問題。1935年,范長江以《大公報》旅行記者的身份開始了西北之行,他帶著兩個涉及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重大問題:一是紅軍北上以后中國的動向;二是抗日戰爭爆發后祖國大后方的情況怎么樣。為了解答這兩個問題,他深入四川、陜西、甘肅、青海、內蒙古等地區考察采訪,歷時10個月,行程4000里,寫下數十篇內容翔實的旅行見聞。他報道紅軍長征壯舉,披露西安事變真相,介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用事實駁斥反動勢力對工農紅軍的誣蔑。《中國的西北角》《塞上行》一經問世,就引起轟動。“長江一支筆,勝過百萬兵”,獲得如此高的評價,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把新聞實踐同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新形勢下,世界格局正在進行深刻調整,我們國家面臨的經濟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軍事安全、網絡安全問題更加突出,維護國家戰略利益的任務更加艱巨。新聞工作者理應像范長江同志那樣,樹立遠大抱負,強化問題意識,為破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難題盡職盡責、盡心盡力。
二、忠于客觀事實
范長江認為新聞記者必須絕對忠實,必須以最客觀之態度,從事于新聞工作,絕對不能挾絲毫私人感情于新聞工作中。他把“消息絕對真實”列為“人民新聞工作者四個信條”的第一條,認為只有忠實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范長江帶頭踐行這一信條,經常深入艱苦地區采集第一手材料。無論是崇山峻嶺、戈壁沙漠,還是炮火紛飛的戰場前線,都留下了他的足跡。1935年7月下旬,范長江過大雪山,道路曲折,陰寒徹骨,途中還要經過“虎豹區”。白天有虎豹出沒,夜晚可以聽到虎豹的吼叫聲。他們投宿的地方只有一間木棚,四面無壁。范長江“身披棉被,手持手槍,仰觀滿天星斗,耳聽嗚嗚風聲,極目向四面黑暗中偵察”,此情此景,令人毛骨悚然,然而他卻安之若素。范長江的新聞作品之所以能經得起歷史檢驗,與他自覺堅守忠實的人格分不開。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應該像范長江同志那樣,忠實于客觀事實,不畏艱險,深入基層,及時了解人民群眾的愿望,大膽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把求真務實作為一生的追求。
三、堅持職業操守
1938年8月,范長江在《戰時新聞工作的真義》一文中寫道:“作為新聞記者有許多便利,使得許多人羨慕。于是有一部分人認為享受此種便利為當然,往往無限度地使用這種便利。”范長江不僅倡導職業操守,而且堅持職業操守。他不為金錢、利益所誘惑,不被誹謗、威脅所嚇倒。為了樹立新聞記者的正氣,他提出一個最低標準,就是記者“必須生活于自己正當的工作收入中。無論如何個人不能得非工作報酬的津貼與政治軍事有關的津貼”。他認為這些非工作報酬“本質上帶有濃厚的毒質,最易摧殘一個有希望的新聞記者的前途”。
你可能已經注意到,近幾年新聞界發生了一些有償新聞、有償不聞事件,違背了范長江當年設置的道德底線。新媒體時代,外界誘惑明顯增多,侵蝕渠道和手法越來越隱蔽。在這種形勢下,新聞后備軍更應該加強人格修養。只有這樣,等你們當了編輯、記者之后,才能像“范長江新聞獎”評委會倡導的那樣,樹立良好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做到“人品、文品俱佳”。
祝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2月13日
上一篇:文學名著不可不讀
下一篇:新聞后備軍的知識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