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挫越勇,百折不撓
近些年來,青少年自殺事件時有發生。很多父母在聽到這樣的事件發生時,都會感到非常痛心,不知道現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居然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會輕生。這給父母和整個社會都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孩子不管因為什么原因而選擇輕生,都是因為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面對挫折,他們看不到希望,因為小小的打擊,他們就萬念俱灰,選擇極端的方式。
這些青少年自殺的悲劇告訴我們,孩子如果沒有健全的人格,他們的人生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處于危險之中。反之,孩子只有擁有強大的內心,他們才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面對生活中諸多的不如意時,做出理性的抉擇和正確的應對。所以父母不要只看重孩子的成績,而是應該更關注孩子的成長,尤其是要注重提升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讓孩子擁有強大的內心。每一個小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父母都付出了很多,一個生命就像一顆星星,如果如同流星一樣劃過天際,轉瞬即逝,那么只會給人世間留下無盡的遺憾。對于孩子而言,即使遭遇了坎坷挫折,也只是人生中小小的磨難,未來的人生中還會有更多的坎坷挫折等著他們呢,如果他們沒有強大的內心,又怎么能夠真正地成為人生的強者呢?
每一個人想要獲得幸福,就要先學會吃苦。所謂先苦后甜,正是這個道理。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只想為孩子提供優越的條件。現代社會中,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們會把家里所有好吃的、好玩的都給孩子,也會拼盡全力讓孩子生活得無憂無慮。看起來,父母是真愛孩子,實際上這卻會害了孩子。這是因為孩子不管從小生活得多么快樂,長大之后,他們必然要離開父母的身邊,獨自去面對屬于自己的人生。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沒有任何孩子能夠保證自己在人生中必然是一帆風順的,也沒有任何父母能夠保證孩子在人生中不會經歷任何挫折和坎坷。所以父母要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吃苦能力,幫助孩子使內心變得強大,這樣孩子在遇到坎坷挫折的時候,才不會輕易放棄生命。古今中外有很多偉大的人,他們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就,不是因為他們有多么好的運氣,而是因為他們總是能夠戰勝坎坷挫折,總是能夠在摔倒了之后勇敢地站起來,總是能夠在絕境之中找到生機,總是能夠在困境之中開拓出新的局面。他們擁有戰勝困難的強大信心,所以最終才能排除萬難,成為人人仰慕的成功者。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父母一定不要為孩子營造人生必然一帆風順、無憂無慮的假象,只有讓孩子知道人生中會有很多坎坷挫折,也讓孩子從小就習慣于戰勝人生中的各種挫折,孩子的內心才會更強大。否則,孩子的內心脆弱得不堪一擊,父母又不能永遠陪伴和保護孩子,那么孩子的未來就是值得擔憂的。在美國,海倫是一個命運坎坷的女孩,她小小年紀就因為患了猩紅熱而失去了視覺聽力,也不能夠說話,變成了盲聾啞人。但是她并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人生,反而非常積極地擁抱生命,跟隨家庭老師學習知識,最終考入大學。她不但從大學里順利畢業,而且還創作了很多文學作品,以她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那些遭遇挫折的年輕人鼓起對生命的勇氣。在中國,張海迪高位截癱,她也沒有放棄自己的人生,而是通過自學成為了一名農村的醫生,為老百姓們看病,后來又致力于文學創作,寫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
人人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在遭遇失敗的時候,能夠踩著失敗的階梯努力向上攀登的人,卻少之又少。父母教育孩子的目標絕不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從來不會失敗的人,而是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越挫越勇,能夠在失敗中崛起的人。只有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堅持努力,每個人才能獲得成功。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總是把孩子想象得非常優秀,這是父母一廂情愿的想法。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在很多方面的表現都不能達到父母的預期。這時,父母就會漸漸地對孩子失去信心,甚至帶著失敗的沮喪、失意與孩子相處,對孩子開展教育。毫無疑問,父母這樣的心態會對孩子起到極大的負面影響,也會讓孩子形成錯誤的自我認知。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人說每個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要接受孩子的普通和平庸。確實如此,父母要接受孩子的平凡,這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導孩子。
培養孩子越挫越勇、百折不撓的精神,要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做起。在一到三歲之間,孩子的主動性越來越強。在這個階段里,很多事情孩子不想讓父母幫他們做,而是希望獨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能夠完成這些事情,他們就會充滿信心,也會漸漸地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生命個體。偏偏有很多父母并不給孩子機會去做他們能做的事情,這是因為父母覺得孩子能力不足,不能做這些事情,或者覺得孩子做得不好,認為孩子是在給父母惹麻煩。因為有這樣的心態,父母就會事無巨細都為孩子代勞,孩子就不能發展獨立的能力。漸漸地,孩子就連那些小事情也不能做好了。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不要走入這個誤區,而是要及早地對孩子開展自理和自立教育。雖然孩子在做很多事情的過程中有可能會遭遇失敗,也會承受挫折,但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自信心越來越強,能力也得以提升。他們會更加自信,也會把每件事情都做得越來越好。
現代社會,孩子不僅獨立能力很差,而且內心也非常脆弱。人們用“玻璃心”來形容孩子脆弱得不堪一擊的心,這其實與父母的家庭教育是密切相關的。在孩子逐漸形成獨立能力的過程中,孩子的信心越來越強的前提是他們要得到充分的鍛煉。雖然對于很多事情,孩子一開始并不能做得很好,但是只要堅持練習,他們就能看到自己的進步,所以他們會變得越來越勇敢,越來越強大。
讓孩子體驗到“我能行”的過程,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從來不給孩子機會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去感受失敗,在失敗中崛起,那么面對失敗的打擊孩子就會一蹶不振。如今有很多孩子都會學習一些課外的興趣班,那么在給孩子報名興趣班的時候,父母也可以有意識地磨練孩子的心智。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一個體驗的過程,正是在游戲玩耍的過程中,孩子才能深入生活,才能完成體驗。孩子并不是一出生就能做很多事情的,他們只是通過主動學習的方式,循序漸進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也在很多嘗試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創造力,最終認定“我一定能行!”當孩子有了這樣的信心,他們就不會被挫折打敗。
上一篇:賞識教育,讓孩子揚起信心的帆遠航
下一篇:適時推銷自己,從平凡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