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母校帶走一把“鑰匙”
兩個月前,高等院校應屆畢業生就在互聯網上談論離校前一定要做的事情:在太陽還沒有升起來的時候去操場跑一次步;校園里如果有山,就再爬一次山;記下同窗好友的聯系方式;拜訪你最尊敬的老師;盡可能送每一個你愿意去送的同學,要知道,他們中的某個人也許今生今世不會再見。
這些事情都值得一試,但更值得深思的是新傳院一位同學提出的問題:“大學是生命中一個重要的求知階段,在大學生涯中,您得到的最大一筆財富是什么?”2015年4月3日,我把這道問答題轉送給新傳院即將畢業的30位同學。下面是回收的幾份答卷:
陳麗穎:學習成績、學習技能并不是我在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最大的收獲,我獲得的精神財富是內心的富足。我開始懂得了哪些是我擅長的、哪些是我薄弱的,這種體悟歸功于在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習、生活的經歷。現在可以肯定地說:“走出校園我不怕!”
韓婕:大學四年我遇到了種種挫折,支撐我不斷克服困難并使我愈發堅強的動力是對待困難的態度——我認為困難和挫折終將轉化為財富。
夏廈:在大學生涯中,我得到的最大一筆財富是學會了選擇,這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一旦作出選擇,就要為其所有的后果負責。只要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堅持走下去,勇敢拼搏,我不會后悔!
袁露:母校讓我意識到了學無止境。在準備研究生復試期間,我重讀了低年級專業書籍,發現很多之前認為無趣的理論對我很有幫助。未來歲月,我一定要刻苦鉆研、認真讀書,追求理想信念自信、吃苦敬業自信、專業素養自信、學習能力自信,爭取做到“走出校園不要怕,30年后不要悔”!
無須一一列舉,僅從以上這幾份答卷就可看出,你們真的長大了!
1956年,郭超人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由于去西藏工作的通知書下來了,為了搶在大雪封山以前趕到拉薩報到,他無法等待與其他同學一道去領取畢業證書,也來不及參加學校組織的隆重的歡送會,只是帶著一件他認為最有象征意義的紀念品——曾經居住過的學生宿舍的房門鑰匙,便匆匆忙忙登上了西去的列車。當時,郭超人是以“掛失”的名義,賠償了宿舍管理部門5角錢,才帶走這把鑰匙的。在離開北京大學的最初幾年,無論郭超人走到哪里,身邊總帶著這把鑰匙,他將這把鑰匙看作北大最有特色的象征。后來成為我國著名記者和新華社負責人的郭超人回憶說,正是這把鑰匙為他打開了人類知識寶庫的大門,使他看到了一個浩如煙海的偉大世界;正是這把鑰匙為他開啟了人生的通道,使他得以投身到一個為真理而斗爭的戰場。這把小小的鑰匙為他增添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我并不是鼓勵你們用“掛失”的方式把母校宿舍的鑰匙帶走。當然,如果大家有興趣,將來新傳院可以購買一批“紀念鑰匙”,每把鑰匙都附上一張精美卡片,寫上宿舍樓號、房號、床位號、入住時間和室友姓名,作為你們大學生活的紀念。不過,有形鑰匙并非必需,重要的是離開母校之前要想清楚“在大學生涯中,你得到的最大一筆財富是什么?”母校留給你們的精神財富,將會成為你們開啟“知識之門”和“人生通道”的金鑰匙。
(本文是2015年6月19日寫給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5屆畢業生的臨別贈言)
上一篇:從枯燥中尋求趣味
下一篇:以南振中先生為榜樣——以實際行動詮釋教師傳道授業解惑之天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