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的回信前行的航標——讀南院長《大學該怎么讀》有感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2級本科生 陳薇伊
很榮幸能參加這個座談會并作為學生代表發言。
南院長在《大學該怎么讀——給大學生的75封回信》的前言中引用陶行知先生的話說:“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才能到達心靈的深處”南院長說他愿沿著這個方向去學習,思考和探索,為學生做一點實實在在的事情。南院長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之前在與南院長的每一次座談中都向他表示了感謝,今天南院長雖然沒有參加會議,但我仍想借用今天這個正式場合,代表新傳院所有學生向南院長表示心中的敬意,感恩他的關注、他的傾聽、他的坦誠對話。
毫不夸張地說,剛剛拿到這本簽名版的贈書的時候,尚未打開,心中已經是滿滿的驚喜和激動;尚未閱讀,心中已經有不少的收益和感悟了。驚喜和激動不必多言,心中敬仰的長者的簽名贈書珍藏價值無須贅述。那就說說收益和感悟吧。俗話說得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南院長在用他的一言一行向我們這群尚顯稚嫩的年輕人講述著何以為人,何以為學。
首先是言必信、行必果。還記得任職儀式上,南院長說未來幾年將根據母校和學院的安排做好三件事:其中第二,第三件事就是與年輕校友交流和以講座座談等形式,將新鮮有用的知識呈現給學生,而如今,這本書的出版,就是最好的證明。一次次的座談、一份份的問卷、一場場的報告、一封封的回信,仿佛讓我看到深夜還在臺燈下奮筆疾書的70多歲的南老。敬意、佩服、崇拜油然而生!這也鞭策著自己,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把握住這時代給予我們的大把機遇,知行合一,滴水石穿,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
南院長親身教給我們的還有謙遜和勤學,這兩點在這本書中也可見一斑。40余年的新聞生涯,他見證了也經歷了很多的起起伏伏,工作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有著豐富的工作經歷和人生經驗。但是在回答我們的問題的時候,沒有架子,沒有姿態,信上常常會說“我愿意試著解答”“以上建議,供你參考”。座談會上,南院長總是笑瞇瞇的,邊聽我們說邊記筆記。其實我們更愛稱他為南爺爺。南爺爺真如范敬宜老師所言,以“潤物細無聲”的感覺與青年人平起平坐,平心靜氣,談成長,談人生。我沒有做更精細的統計,但在這75封回信中常常會出現“為了弄清……我重新閱讀……”“為了理解……我查閱了……”等探究思考式的文字讓我印象極其深刻。在山東沂蒙山區考察時,為了搞清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方向到底對不對的問題,重新閱讀了《論聯合政府》;為了實現報社的無紙化操作,突擊看書練習,兩個禮拜學會鍵盤輸入漢字;為了更好地履行人大代表的職責,年逾花甲學法律。而我們處在“恰同學少年”之時,風華正茂,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有博學的老師,有志同的朋友,有浩瀚的書籍,有心無旁騖安心向學的時間,此時不學,更待何時!
讀完這本書,我將自己的感受總結成了一句話:有思有行向前沖。
這本書中有“數字化時代的筆記系統”等讀書方法的傳授,有“閱讀專業書不必平均使用力量”等專業指南,還有“應聘者應該具備的品格和能力”等職業解密,更有“勿忘人民是新聞后備軍的軍魂”等對理想和信仰的塑造,“實現人生價值的三重境界”等對人生價值的感悟。讓我們做一名有堅定理想信念的年輕人,讓我們做一名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的年輕人,讓我們做一名朝氣蓬勃昂揚向前沖的年輕人。
上一篇:既要記新知識 又要記新感悟
下一篇:畢業生是母校的“形象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