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有道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對于二十幾歲的人來說,倘能拋卻周身的“刺”潛下心來,找家差不多的機構,找位經驗獨特的“師父”,在江湖上歷經三年五載的鍛煉,在某一領域掌握一定的技能,做出一定的成績并不算難事,多數的人都能做到這一點。然而到了這一步之后,很多人卻停滯不前、從此默默無聞了,甚至一輩子都停留在這個階段上了。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他們的“胃口”太小了,小小的一點成績就把他們喂飽了,他們“知足”了,所以也麻木了。
這些人其實就是恃才傲物、居功不諱的人。這些人才華雖高,卻空惹橫禍,功勞雖多,過失卻更高,所以他們的下場只有一個,那就是“才華被腰斬,兔死即狗烹”。
關羽乃一世英雄,甚至堪稱“百戰(zhàn)百勝”,卻被呂蒙的一頓“稱詞頌語”外加一些禮物迷糊了頭腦,不可一世,從而放松了警惕,致使孫權與曹操聯盟有機可乘,偷襲荊州。城池失守也罷,關羽竟也被生擒斬首,成了刀下之鬼,今人看了誰不嘆氣?然而,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縱然功勞千萬,才華如斗,也切不可居功自傲、目中無人,失了利益是小事,丟了性命才是大事了。
對于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來說,自高自大尤其要列為極大的忌諱,即便身負才華八斗,你也要明白,才華實乃身外物,能夠施展開來,那它就能價值連城、貴比金銀;如果連施展的機會都沒有就“香消玉殞了”,那它連廢銅爛鐵都不如,這也實在是人生的悲劇。
讓下面的例子再次為我們敲響警鐘吧:
唐朝時期曾出了一名詩文一流的才子叫蕭穎士,他聲名遠播,很多人都十分敬仰他。然而這位“聞名國際”的大名人雖然19歲就中了進士,但此后卻一直仕途不順,甚至一生落魄,數次被問責丟官,原因是“政績太差,沒有執(zhí)行力”。
蕭穎士為何一再被貶官呢?其實倒不是他的能力不夠,只是他太過傲慢不屑于做事,比如,有一次他受命去搜求遺書,這并不是一件難辦的事,然而蕭穎士卻“久未復命”,最終被劾免官。
據載,蕭穎士自從中了進士后,就恃才傲物,為人非常狂傲無禮,任職期間經常攜著一壺酒到野外喝酒玩樂,恣意山水,荒廢了政績。有一次,遇到暴風雨,蕭穎士碰到一位領小孩的紫衣老人在避雨,竟然對其冷言冷語,大肆奚落。風散雨停后,很多車都來接這位老人,原來這位老人竟然是吏部尚書,蕭穎士大驚失色,連忙前往拜見致歉,求了好幾次,尚書均不予接見。后來,蕭穎士親自寫了一封長信致歉謝罪,這位尚書才終于接見了他,他只對蕭穎士說了一句話:“如果你是我的親戚的話,我一定狠狠地責備你。”
誰知,蕭穎士受到尚書的批評后,并無悔過之意,仍然自恃才高狂妄一時,最后死于任上,一生都沒什么值得稱道的業(yè)績。
可以說,蕭穎士的一身才華都因為他的狂傲本性給荒廢了,才華不得施展,猶如利刃被擱置,良木被腐朽,一身的本領都歸于塵土。
現在有一個名詞叫作“有才華的窮人”就是指那些才高八斗卻目光如鼠之輩,他們不懂得深藏不露、擇機而動,才是明智的舉動。過于張揚自己的個性,炫耀自己的才華,其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出頭的椽子先爛”。過分招搖只會招致對自己的損害,甚至遭到小人的戕害,古語云“滿招損,謙受益”,低調一點,不僅顯示出自己謙虛好學的一面,同時也有利于自我的保護。
謙虛,克制和忍耐,對于二十幾歲的人來說,是極其難得的品質,也是做人的真學問,凡是真正有才華且有智慧的人,往往才能“聚水成海,孚眾成王”。
所以,即使我們擁有“一覽眾山小”的機遇,也別慌著自我陶醉。在你麻痹大意,自我陶醉的時候,往往就是最危險的時候,這時,只要你腳下的一粒石子有了松動,你就有墮入深淵的危險。
回觀歷史,多少大師、偉人們往往都是一世低調、默默無聞,他們爬上了一個山頭又爬上另一個山頭,卻從不炫耀他們的輝煌,其實鮮花和掌聲應該送給他們才對。所以,請牢牢記得這個教訓:謙虛是行進的基石,是成功的階梯;而驕傲和狂妄,只是害你陷入失敗的泥潭。年輕人一生都要小心提防這樣的泥潭才是。
上一篇:只要堅持夢想,慢一點完成也會成功
下一篇:咬咬牙,再堅持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