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枯燥中尋求趣味
李曉青同學: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每次看書都將觸動自己的話語或者片段記錄下來,看完一本書就寫下這本書的梗概和讀后感悟。每隔一段時間,回頭翻閱一下筆記,在重溫時也會有新的感悟。這些做法很好,望能堅持。
你在答卷中提出:“閱讀比較枯燥乏味的書會有懈怠的心理,看了很久,還不知道作者要說什么。對于此類書籍怎么才能讓自己愉快地讀下去?”
枯燥指的是單調、無趣味;乏味指的是缺乏情趣興味。你所說的“枯燥乏味的書”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真的單調、無趣味;一種是由于沒有讀透,書中蘊含著的趣味未被領悟。如果屬于前者,盡可放棄,毫不可惜;如果屬于后者,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尋求閱讀的“趣味”。
一、尋找啟發,感受趣味
2014年10月,我閱讀美國作家克萊·舍基寫的《認知盈余》。顧名思義,盈余就是多而充足,有富余、有剩余。翻開這本書,有不少這類表述:“如果我們將每個人的自由時間看成一個集合體,一種認知盈余,那么,這種盈余會有多大?”“接觸成本的降低,不可避免地使得互聯網用戶呈現爆發式增長。”“網絡世界越來越接近現實世界,意味著基于這個概念建立起來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將要被重新架構。”你看,這些內容是不是有點兒“枯燥”?可是,當讀到“奶昔錯誤”一節時,我從中受到很大啟發。麥當勞想提高奶昔銷量,因此雇用了一些研究員來弄清楚顧客最關注奶昔的哪種特質。幾乎所有研究員關注的都是產品,其中一個叫杰拉德·博斯特爾的研究員卻選擇了對顧客進行研究。他每天坐在麥當勞店里長達18個小時,觀察哪些人在什么時候買奶昔。他發現很多奶昔都是在早上被銷售出去的。這些早餐喝奶昔的人都是上班族,打算在開車上班途中喝奶昔。在開車的時候進食,必須選一些可以用一只手吃的東西。它不能太燙,不能濺得到處都是,也不能太油膩,同時必須可口。沒有一種傳統早餐符合這些訴求,因此那些顧客會購買奶昔來取而代之。這些行為被其他研究人員忽略了。這就是“奶昔錯誤”。受“奶昔錯誤”的啟示,我們在觀察和研究互聯網現象時,是關注“產品”還是關注網民,網民上網的目的是什么?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他們的需求會發生什么變化?如果能不斷地從閱讀中找到啟發,就會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二、邊學邊用,感受趣味
我當農村記者的時候,要閱讀農學著作,包括《小麥栽培技術》。這類書沒有情節、沒有故事,不可能不枯燥。但是,我從書內、書外發現了一種現象:小麥從播種到收獲,要歷經耙壓、施肥、除草、澆灌漿水和麥黃水、開鐮收割等22個生產環節。每500克小麥,出售后農民賺到手的錢是以角和分來計算的。到了第23個環節和第24個環節,即加工和銷售環節,企業就開始賺大錢。餅干的成分是什么?是面粉、蔗糖和水。500克面粉加工成的餅干,賣好幾元錢;加點牛奶或巧克力,改換一下包裝,變成“曲奇”,身價就大不一樣。由此我想到,種地的農民要想賺錢,必須延長產業鏈,開發小麥生產的第23、第24、第25個環節,使農民不僅從糧食生產中得到收益,而且能夠分享加工和銷售環節的利潤。在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我在河南代表團提出了發展“餐桌經濟”、盡快增加農民收入的建議。“兩會”閉幕之后,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新華社記者吳錦才和蒲立業,讓他們撰寫一組推動“餐桌經濟”的系列稿件。這組報道見報后,受到社會的好評。當時,有的地方正在開經濟工作會議,《餐桌經濟》組稿被列為會議參考文件。從書本里學到的知識一旦派上用場,就不會覺得專業書籍“枯燥乏味”了。
三、觸發聯想,感受趣味
元末明初政治家劉基所著《郁離子》,有些章節晦澀難懂,邊閱讀邊聯想,就會覺得有滋有味。比如《賄亡》一文,說的是荊山出產麝臍,是東南一帶的名貴物品。那里的人們有專門追捕麝的,麝一遇見他們就慌忙逃走。當情況危急之時,麝就剔出它的臍并扔到草叢中去。追捕麝的人為了得到麝臍,趕緊到草叢中去尋找,麝因而得以逃命。令尹子文聽說這事后大發感慨,說:“不少人為了貪財貨而喪命,甚至連累一家子倒霉,為什么他們的智慧竟連麝都不如呢?”聯想到當前的貪腐現象,這則寓言發人深思!
以上是我閱讀過程中的一些零星感悟,寫出來,供你參考。
祝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2月28日
上一篇:從心里發出,到心靈深處——讀南振中先生新著《給大學生的75封回信》
下一篇:從母校帶走一把“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