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海南之旅·海南島·天涯萬里見孤忠
由于海南島遠離內陸的特殊地理位置,中國歷史上各朝代有不少失意的政治家、文人被流放到這里。除蘇軾外,還有李德裕、李綱、趙鼎、李光、胡銓等等,海南至今仍留有他們的遺跡。
浩然五公祠
五公祠位于海口市東南十華里處,介于海口市和瓊山縣府城鎮之間,是海南島最著名的古跡。由五公祠主樓、蘇公祠、伏波祠、洞酌亭、瓊園等亭、臺、樓、閣構成了一組幽雅的古建筑群。五公祠主樓又名“海南第一樓”,是為紀念唐宋時被貶海南島的五位歷史名臣而建造,這五公是唐代的李德裕,宋代的李綱、趙鼎、李光、胡銓。
李德裕(787—850),字文饒,今河北趙縣人,是中晚唐時期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歷任文宗、武宗兩朝宰相。宣宗大中元年,受政治陷害被貶為潮州司馬,次年再貶為崖州司馬,大中四年,卒于被貶之地畢蘭村。
李德裕死后,他的子弟留在崖州,其后人化為了黎人。相傳,張之洞在光緒十三年出巡瓊崖時,曾囑崖州知州尋訪李德裕后裔二人,帶往廣州,贍養終身,并施以教育,以為良相之報,但李之后裔卻不愿重返中原。由此,郭沫若稱李德裕的后人為:“開拓海南島的先驅者。”傳說李德裕在崖州南加納村定居,穿黎服,說黎話,有法力。他向大榕樹一指,粗大的樹干就彎下來讓他坐,一些大漢也來坐,他說我要走了,快站起來,他們不理,結果被大樹彈得老遠。壞人要來攻打村子,李德裕砍了許多大木頭圍幾道柵欄,敵人砍了,又樹起來。他騎千里馬到鹽灶村買鹽,敵人想抓他卻抓不著,而他們嘴里都被塞進了馬糞。后來村里建了李德裕廟,壞人把木像偷到崖州。夜里聽到馬蹄聲,一看,木像又回來了。
李綱(1085—1140),字紀伯,福建邵武人,史稱“二朝賢相,身系社稷安危;忠誠義氣,凜然動乎遠邇”。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抗金民族英雄。因全力支持宗澤、岳飛的抗金壯舉,積極主張抗金而被貶。高宗南渡,被召為宰相,整軍經武,力圖重整河山。無奈高宗意存偏安,李綱竟被革職。建炎三年,被流放萬安縣(今萬寧縣),后遇赦北歸。
趙鼎(1085—1147),字元鎮,山西聞喜人,宋高宗時兩度為相,力主抗金,恢復中原,但受奸臣秦檜迫害。紹興十五年,被貶至吉陽軍(今三亞市),謝表曰:“白首何歸?悵余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受盡折磨。自書墓石,記鄉里及除拜歲月。后絕食而死。臨終前他自書銘旌道:“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顯示了愛國志士身處逆境、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
李光(?—1155),字泰發,趙州上虞人,宋高宗紹興初年官為參知政事,因揭發秦檜而被貶往瓊州,后置儋州,此時他年逾八旬,卻依然不減其志,把居室取名為“無倦齋”。秦檜死后,得孝宗詔令回京,于歸途中去世。
胡銓(1102—1180),字邦衡,江西廬陵人,著名歷史學家,宋高宗時任樞密院編修官,因主戰而被貶為福州簽判。紹興十二年,被流放到廣東新會,六年后再貶到今三亞市,曾作《哭泣鼎》一詩,有“以身去國故求死,抗議犯顏今獨難”的詩句。秦檜死后,宋孝宗召他回朝。楊誠齋詩云:“高臥崖州二十年,黑頭去國白頭還。”
唐宋五公的高風亮節為后人稱道,陳毅曾賦《滿江紅》:“恃正氣,尚剛直,觀遺札,有勁骨。雖王朝封建,不無優劣。逆境應知非不幸,南遷每助生花筆。到而今紀念有祠堂,伴明月。”
五公祠始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正祠為兩層紅樓,上懸“海南第一樓”金字匾額。樓上大廳供五公牌位,四條圓柱分掛兩幅楹聯,一曰:“只知有國,不知有身,任憑千般折磨,益堅其志;先其所憂,后其所樂,但愿群才奮起,莫負斯樓。”又:“唐嗟末造,宋恨偏安,天地幾人才置諸海外;道契前賢,教興后學,乾坤有正義在此樓中。”樓下大廳也有楹聯:“于東坡外,有此五賢,自唐宋迄今,公道千秋垂定論;處南海中,別為一郡,望云煙所聚,天涯萬里見孤忠。”這些楹聯表達了海南人民對五公高風亮節的敬仰之情。廳內陳列古代陶器等文物一百多件,其中專柜陳列了明代名臣、瓊州才子丘浚的遺物。正廳兩廂有學圃堂、觀稼堂、五公精舍等附屬建筑物,原為名賢講學,學子研究經史詞章和貯藏文物典籍的場所。
“幽人處士家”
古崖州城即今日三亞市的崖城。南北朝時起置崖州,自宋至1953年,歷代的州、郡、縣治均在此。從唐朝起,各個朝代有不少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被流放到這里。如唐朝丞相李德裕,宋朝的趙鼎、胡銓,元朝的王仕熙,明朝的王卓、趙歉等,故崖城又有“幽人處士家”的稱號。
唐代天寶七年(748),唐高僧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正值東北風風期,乘坐的船飄到崖城附近,停泊在寧遠河上。鑒真在崖城幫助修整了大云寺,并留下一批佛教經典。宋末元初,黃道婆居住在崖城水南村一帶,歷時四十年之久,向當地黎族人民學習紡織技術。水南村是唐朝寧遠縣城的故址,坐落在離崖城四華里左右的寧遠河畔,是個風景秀麗的地方。村里的“盛得堂”原為宋昌化鎮守斐聞義的住宅,趙鼎南謫曾居此。后胡銓也在此居住十年,他將回衡陽時,題橫額為“盛得堂”,現“盛得堂”已年久失修,但尚能窺見古代建筑的痕跡。
德澤白馬井
白馬井在儋縣西北白馬井鎮。井不深,井口略高,呈四方形。關于此井有一段有趣的傳說: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帶兵來到儋縣西北海岸駐扎。當時天氣炎熱,人困馬乏,苦于無井汲水,馬援的坐騎用蹄刨沙,竟有甘泉冒出,人們就在泉水處筑圍成井,取名白馬井。此地離海灘約三、四十米遠,井水清涼甘甜。當地漁民曾在此井前后左右再挖井,水皆咸不可飲,唯白馬井特殊。對此,宋人譚景光《白馬井》詩贊曰:“王踠神跑井,祠崇漢伏波。海濤如許近,地脈不同科。德澤甘泉美,人資惠利多。靈蹤傳萬古,蒼石有誰磨!”
1962年郭沫若到此游訪,曾對白馬井的命名作過有趣的考證:井名“白馬”,乃望文生意之說,“實則白馬即是伏波,古無輕唇音,伏讀如白,波馬音相近。由此古音,可斷定伏波將軍確曾前來儋耳。唯不知系路伏波抑馬伏波耳”(《白馬井港》詩序)。
白馬井鎮有一條伏波街,街上有伏波古廟,古廟由三間建筑物組成,是海南島現存的伏波廟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據說也是為紀念伏波將軍而興建的。
白馬井所在的白馬港,乃我國南方最大的天然漁港,海產豐富。
海瑞墓·丘浚墓
海瑞墓在海口市區西十華里的濱涯村,為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海瑞的安息之所。
海瑞(1514—1587),字汝賢,號剛峰,瓊州(今海南瓊北縣)下田村人,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他為官清正,剛直不阿,敢于秉公執法,懲辦貪官,平反冤案,甚至冒死上書,指責當朝皇帝的不是,世稱“海青天”,深受平民擁戴。萬歷十五年(1587),卒于南京任上。明神宗念其生前的政績,追封“太子少保”,謚忠介,并派員專程護送靈柩歸葬故里。據載,海瑞在南京出殯時,“農輟耕,商罷市,白衣冠送者夾岸,哭奠者百里不絕”。
關于海瑞的安葬,長期以來一直有一個疑問。既送海瑞靈柩歸故里,為何海瑞墓卻在海口郊區的濱涯村?據舊時當地傳說,當海瑞靈柩送到濱涯村時,抬棺的繩子突然斷了,人們認為這是海瑞自己選的風水寶地,便將海瑞葬在了濱涯村。
海瑞墓建于明萬歷十七年,四百多年來,幾經滄桑,十年浩劫中又遭嚴重破壞,現已修復。海瑞墓墓園的四周是用花崗巖砌成的圍墻,墓園入口的石碑上刻有“粵東正氣”四個大字。墓基是八角形,每面都有不同的花紋、圖案,前立墓碑,基碑高逾兩米,上刻“皇明敕葬資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贈太子少保謚忠介海公之墓”。據說,碑為明代原物。墓庭里白石欄桿圍護,磚砌的甬道兩旁排列著石人、石馬、石羊、石龜等,椰樹掩映,氣氛肅穆而壯麗。相傳皇帝派來的專員許子偉辦完海瑞的喪事后,便在海瑞墓前搭了一個草棚,住在那里守靈兩年多,一邊守墓,一邊誦讀海瑞的遺作。
海南海口海瑞墓
海瑞墓原為一座陵園,建有祠堂、牌坊、華表等,今俱廢,只有陵門前的“海瑞井”依然如故。相傳這口井是海瑞少年時代發現的,四百多年來從未干枯過,濱涯村的村民一直飲用井中甘泉。
丘浚墓位于海口市郊水頭村,占地面積廣,約為2000平方米。
丘浚(1420—1495),字仲深,號深庵、海山道人、瓊臺。海南瓊山縣金花村人。明代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翰林院學士、祭酒、禮部侍郎、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等職,居官四十年,以廉潔奉公聞名。明弘治八年二月死于北京。靈柩運回海南,葬于水頭村。
丘浚墓四周有圍墻,從門口到陵墓,中間有一座石牌坊,牌坊下矗立著一塊“奉天誥命”石碑。墓旁有歷代許多名人學者所撰的碑刻,還有石羊、石馬、石龜、石麒麟和石華表,陵園中種有松樹、柏樹和椰樹,綠蔭下有涼亭。丘浚墓石冷松翠,椰影重重,一派莊嚴肅穆景象。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廣州之旅·飛霞山·天開清遠峽
下一篇:清清滇黔韻·昆明之旅·石林·天設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