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白喜事談禮儀
人生禮儀是指人生成長發育的不同時期,和與之相適應的禮儀,以及人生不同階段,反映人的社會屬性的禮儀。它既是社會物質生活狀況的反映,又表現為一個民族的心理狀態。縱觀青山湖區人生不同階段的全過程,主要有五大禮俗,即誕生禮、成年禮、結婚禮、壽慶禮、喪葬禮。
一、誕生
嬰兒的誕生,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對長子長孫的出生,更被視為全家頭等大喜事,要拜謝天地,敬告祖宗,還要在新年之際,上族譜,領譜餅。大擺宴席,請客喝酒。按照舊時青山湖區鄉俗,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還要下賞錢。青山湖區民諺:“阿婆為大,母舅為尊。”這是母系氏族社會的遺風。做外婆的則早在孩子出生之前就準備好了12套嬰兒衣服、小羅被、枕頭、搖床等物。
開奶 嬰兒吸頭奶,常由一位能說會道的婦女用手指把幾滴黃連水抹在嬰兒嘴上,同時說一些吉利話,諸如:“好乖乖!三朝吃得黃連湯,來日天天吃蜜糖。”然后,把用肉做的年糕、酒、糖、魚等混成的湯水抹在嬰兒嘴上,同時念道:“吃了肉,長得胖;吃了糕,長得高;吃了酒,福祿壽;吃了糖和魚,日子有富又有余。”這一習俗被青山湖區人稱之為“開奶”。
洗三 在嬰兒誕生第三天,要舉行“洗三”禮儀,它不同于一般的洗浴,禮儀非常繁復。主人請接生婆以樟枝、艾葉、黃連、蔥蒜等中草藥煎水,給嬰兒沐浴。洗嬰時,家人和親友往盆里放雞蛋或金銀飾物,名曰“添盆”,用來鎮邪壓驚。洗畢,用喜蛋在嬰兒額角滾動一遍,據說可以免生癤瘡,有的家人將嬰兒臍帶盤于肚上,涂抹燒過的明礬,用棉花包扎好,還有用兩條紅帶系在嬰兒雙腕上,以期望健康成長。
百日 小孩出生100天要請客祝福,百日這天,主人家解除禁繩,宴請親鄰,賀客為產婦和嬰兒祝福,并給嬰兒贈送禮物。青山湖區人視百日為一個極點和新的起點。這天還要請理發師傅為嬰兒剃頭,腦后留一撮毛發曰“百歲毛”。
摸周 孩子出生滿了一年整,要為孩子舉行“摸周”儀式。摸周的時候,在桌上或床上擺滿金銀、珠寶、官帽、朝珠、筆墨紙硯、書籍經典、刀剪工具、脂粉口紅等各色物品,任孩子自由摸取,以此來預卜其日后的志向、前途、興趣和職業。孩子摸到什么,就認為他長大后會做什么。外公外婆及親友摸周時多送銀項圈、長壽鎖、手鐲及衣、帽、鞋襪、玩具之類的禮品,從頭到腳,穿戴俱全。它反映了父母對孩子的期望。
小孩到六七歲,就要開始進學堂接受教育。在啟蒙時,先要點上一對紅燭,父母為孩子請一塾師,先拜孔夫子,再拜先生,授《詩經》或《三字經》數句,教識三五個字,然后再手把手教寫紅模字一張,先生向孩子講述尊師重教、孝順父母的道理,以適應孩子心理成長的需要。同時,父母還會給孩子煮三個蛋,在蛋里加一點墨水,舊時的墨水是用糯米做的,因此可以喝一點,吃三個蛋喝一點墨水意味著孩子將來能夠文章滿腹,連中三元。接著孩子還要爬樓梯,意味小孩將來能夠步步高升。
二、成年
成年禮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齡,性已經成熟,可以婚嫁,由氏族長輩依據傳統為成人舉行一定的儀式,提示行冠(笄)禮者: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合格的成年人。因此,青山湖區的成年禮就是“以成人之禮來要求人的禮儀”。
冠禮,過去,青山湖地區男子20歲,稱“弱冠”,要行“冠禮”。經書記載,實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20歲行冠禮。古代冠禮在宗廟內舉行,日期為2月,冠前10天內,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10日內無吉日,則筮選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將吉日告知親友。冠禮前3日,又用筮法選擇主持冠禮的大賓,并選一位“贊冠”者協助冠禮儀式。行禮時,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賓及受冠者都穿禮服。對受冠者讀祝詞。祝詞大意是:在這美好吉祥的日子,給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飾;請放棄你少年兒童的幼稚,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禮儀,培養美德;祝你萬壽無疆,大福大祿。然后主人送大賓至廟門外,敬酒,同時以束帛儷皮(帛五匹、鹿皮兩張)作為報酬,另外再饋贈牲肉。受冠者則需向先父祭祀,表示在父親前完成冠禮。祭后拜見伯、叔,然后加冠、取字、拜見君長之禮。清中期以后,多移至娶婦前數日或前一日舉行。某些地區自宋代以來,儀式簡易,不宴請賓客,僅在本家或自家范圍內進行。
笄禮,即簪子。俗稱“上頭”、“上頭禮”。過去,青山湖區女子在兒童時期都是垂發,稱為“垂髻”(指童年);到了上學年齡時,要把頭發扎成狀如一對牛角的小髻,稱為“總角”;青少年時期,要把頭發束成髻,盤在頭頂,稱之“束發”(指15歲左右);主行笄禮者為女性家長,由約請的女賓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結婚。隨著社會的變革與發展,青山湖區傳統的成年禮漸漸衰落了,自然,古人追求的“禮儀”我們并不需要完全照搬,按照“禮”的內涵,講的是“恰如其分”,但“禮”作為修身的規范,講信修睦、律己修身、仁愛孝悌、敬老愛幼、尊師重教、自謙敬人,這些無疑是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精華。作為文明的傳承者,我們需要在尊重文明傳統、汲取既有文明合理內核的基礎上,為傳統冠(笄)禮注入新的時代精神。
三、結婚
“無媒不成婚”,青山湖區議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長委托媒人或托靠親友、鄰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親”。議婚,又稱“議親”,是商議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階段,舊時包括“求婚”、“過帖”、“相親”等幾道程序,到準備定婚為止。在這一過程中,往往是由男女雙方父母根據對方的門第、家境及品貌等條件決定婚事成否,男女當事人是沒有多大發言權的。
合婚 如果女方家長答應考慮結親,男方便托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開八字”,請陰陽先生“合婚”,審看男女雙方的命相是否相合。具體做法就是,把男女雙方的出生年、月、日、時“四柱”干支寫在絹帛或麻紙上,然后請人卜算,看雙方命相有無克異。民間一般認為,男女生肖犯“對沖”的不宜婚配。所謂犯“對沖”,是指子、午相沖,丑、未相沖,寅、申相沖,巳、亥相沖,辰、戌相沖,卯、酉相沖,共“六沖”。各地歷來都有“白馬怕青牛,兔、龍淚交流,豬、狗不到頭,蛇、虎如刀錯,羊、鼠一旦休”之類的俗語。這些說法純屬無稽之談,現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講究了。男女雙方“八字”相合后,兩家即擇吉日傳換庚帖,至此,親事算初步定下。
在具備訂婚條件的情況下,男女兩家還要“相親”,又叫“相門戶”、“看屋里”,即男女兩家約定時間見面,最后議定婚事成否。在訂婚時,男方家送白銀一錠,金如意一枝,表示一定稱心如意;女方家回送茶葉、蓮藕,代表女子從一而終,不會紅杏出墻。青山湖區民間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說法。
小定之后,雙方商議“大定”的日期,大定的日期由男方擇定“吉日”,經女方同意了,這婚姻便算是落實了。過清“三彩”(禮金、衣物、首飾)、“六禮”(線面禮、褂帳禮、下廚禮、吹唱禮、過橋禮、扛箱禮),大定的禮品很豐富,女方收到大定禮物以后,將其中一部分分送親戚友好,叫送“嫁餅”。收到嫁餅的親友,在女方出嫁時要參加“送嫁”。在結婚前兩三天,男方家將結婚的用品用扛箱裝好過到女方家,里面放有衣服,壓箱錢,公雞、母雞一對,豬腿一對,鯉魚一對等,女方要回禮,回一只雞、一只豬腿,一只鯉魚,還有紅豆、蓮藕。
迎親的頭一天,女方家里熱鬧非凡,開始忙著送女的活動,新娘首先要拜別祖宗,然后洗澡更衣,內衣、褲是白色,表示一身清白,外穿紅衣、紅褲、紅襪,象征著喜慶吉祥,由富貴夫人開臉上頭(富貴夫人,指兒女雙全,家境較好的女子)。然后穿上男方家送來的鞋,坐在床上,不能下地,怕沾上女方家的財氣。
哭嫁 到吉日那天中午,女方家里擺送嫁酒,宴請家人和送嫁人。男方一行人到女家迎親,花轎停在女方大堂前,這時鼓樂齊鳴(雇用專業的“吹班”,演奏鼓樂),爆竹喧天,新娘雖已妝扮完畢,要一再拖延時間,不肯上轎,直到日暮母女開始“哭嫁”,然后上轎。哭嫁不是形式的做作,母親辛苦10多年,好不容易把女兒養大,一旦要和女兒從此分別,不再在一起生活,這種感情上的難舍難分,不說母女傷心慟哭,就是旁人也會心酸。
迎親 這天新娘坐花橋過門,由兩位伴姑(即現在的伴娘)作陪。迎親是很隆重的,有錢有地位人家的花轎要用8人抬,扛箱、禮籃、面、餅都是100斤,到女方家就是禮炮相迎,女方這時不開門,俗稱催妝,要開始罵,女方說東西少了,還要討紅包,意為越罵越發,然后女方的富貴夫人還要看花轎,用煙熏花轎,以此辟邪氣。男方家送的禮物留下一半,另一半還給男方,另外送一雙鞋子,表示同偕到老。男方娶親要擺“三筵酒”,迎親前一日晚上,擺的是“定場酒”(又稱熏轎酒),宴請親友。新娘過門的晚上,要擺“坐筵酒”,次日,擺“出堂酒”。
鎮財 女兒出嫁之日,女方的父母會用紅紙包好四塊木柴踩在腳下坐在廳堂上,意為鎮財,防止女兒將娘家的錢財帶到男方家去。
過千里眼 就是花轎到了女方家,女方家在廳堂的門口放上一個斗和篩子,新娘由她的兄長抱出閨房,跨過篩子和斗再上花轎。青山湖區人把篩子和斗叫作千里眼,讓新娘跨過千里眼是要讓千里眼檢查新娘身上是否私藏女方家的錢財帶入男方家。
傳袋 花轎到了男方,新娘下轎時腳是不能沾地的,這時男方家會在地上鋪上麻袋,新娘踩著麻袋進廳堂拜天地。麻,孝順的意思;袋,取“代”的同音,意思是一代接一代,香火不斷。新郎新娘入洞房必須要由兩位童子各執一對紅燭送入洞房,對新夫婦一揖,叫“坐送房”。童子領賞而去。
鬧房 新人洞房花燭夜,特別熱鬧,即使賓客們鬧得過了火、粗俗,男家也不能發火,因為“鬧”是為了“發”,叫做“越鬧越發”,青山湖區民間認為,“鬧房三日無大小”。無論長輩、平輩或小輩,逗新娘子時皆無禁忌。以營造一種熱鬧的氛圍。鬧房后,伴娘請新郎代新娘摘下頭花首飾,寬外衣,伴娘掏出一個紅封袋,交給新郎手里并磕頭道喜,嘴里說著百子千孫,公侯萬代等吉語,然后領賞離去。
結婚賀郎 起源于清朝康乾盛世,至今有250余年的歷史。主要分布在青山湖區羅家鎮周邊及其相鄰的區域。發源于羅家鎮秦坊村棠溪秦家(東房)自然村。“結婚賀郎”是當地結婚慶典儀程中不可缺的重要部分,共分發燭、安席、出菜、傳花、傳花輪賀、收花散食、打花燭進房七個內容。賀郎在結婚當日夜晚酒席中進行。傍晚時分,在鼓樂聲中點燃由新郎母舅送來的碩大龍鳳花燭。點旺后,結婚東家給母舅“安席”,即把母舅的喜席安排在喜堂上首主要位置上,然后母舅又給結婚的外甥安席。他們相互“安席”后,全體來賓也坐定。接著是“出菜”:先出四大盤,即紅燒肉(意為紅火富有)、紅燒全魚(意為年年有余)、紅燒竹筍(意為節節高升)、紅燒油豆腐條(又叫條子,意為金條子滿貫)。每出一盤菜,鼓樂手便要吹吹打打一番。出完以上四盤菜后,便是“傳花”:從廚房開始,主廚將插有狀元花的豆干,唱著賀郎歌傳到喜堂上首母舅桌席上。插花豆干傳到哪桌,哪桌就得唱賀郎歌。
賀郎歌歌詞大多為吉祥字眼,頌古唱今,歌詞押韻,一人先唱,到歌尾所有席上賓一同伴唱齊賀,一曲賀郎歌終了,樂隊隨即吹打鼓樂一番,吹吹打打,又唱又賀,熱鬧非凡,喜氣洋洋。賀郎打賀郎歌一般賀到夜深,結婚東家便指使廚房的主廚打出“收花散席”的賀郎歌,打賀郎歌結束。“結婚賀郎”是婚俗文化、倫理文化、社會文化、民俗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不斷傳承發展,具有深厚的贛鄱歷史文化特征和濃郁的鄉土特色,為青山湖區部分地域所獨有,是棠溪秦坊村民交流感情、融洽親情的重要平臺,對今天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偷房 好事逗玩者夜間潛入新房,將新婚夫婦之衣褲鞋帽等偷出,次日敲鑼打鼓抬著游行,然后送回。辦喜事的人家要放鞭炮迎接,并設酒款待。
下廚 結婚的第二天,新娘要很早起床下廚房,親朋好友會在廚房扔一地的筷子,新娘要把筷子撿起來,意味著快生貴子。然后新娘用勺子在潲水桶里攪一攪,象征從此以后成為一家之主。結婚的第三天,新娘回門。回門要有回門酒,另外新娘回門的這天要把鑰匙交給婆婆,婆婆把箱子打開,看女方陪了多少東西,新娘會在箱子上面放一只雞腿和一個雞蛋,以此堵住婆婆的嘴,婆婆吃了這些東西,心里也就踏實了。
四、壽慶
在青山湖地區,孩子出生一年,擺酒席祝賀,叫“做周歲”,外公、外婆送項圈、長壽鎖和衣帽鞋襪等;周歲以后,每年逢出生日,吃雞蛋或面,叫“過生日”,一般煮三個蛋一碗面,表示祈禱孩子長大后“連中三元”、“長命百歲”;到20歲后一般設家宴慶祝孩子長大成人。此后也就不會每年做壽了,青山湖區有句俗話,“三十無人曉,四十無人知,五十做一做,六十擺宴席,七十大慶賀,八十無信息,九十、百歲大擺席”。
做壽 青山湖地區一般在給父母做壽時,都是兒子做酒,宴請親友賓客;出嫁的女兒送禮,給父母送來壽面、壽燭、壽桃、壽糕,以及全身衣服、鞋帽和爆竹,慶賀父母“長壽百年”。祝壽時,中堂張燈結彩,懸掛壽幛、三星、壽字屏、壽聯,二老上坐,東椅坐壽男,西椅坐其妻。爆竹響后,開始拜壽,并口念“添福添壽,長生不老”等詞語。
拜三星 在青山湖地區舉行民俗壽慶程序中,最為重要的是“拜三星”、“拜壽星”,大壽時,壽星一早起來就要先拜“三星”,并為“三星”敬上三支香,以感謝“三星”賜予福壽。這“三星”是指賜福天官、官祿員外郎和長壽南極仙翁。
拜壽星 “拜三星”之后便是拜壽星,青山湖地區常常將年滿60歲以上的老人稱為“壽星”(即天干地支60年為一個花甲),過了60歲就是長壽老人,俗話為“活別人的命了”。拜壽星由晚輩先長后幼、先親后疏,平輩作揖,晚輩跪拜,若老人久病不愈,子女盼其康復心切,也要為其做壽,叫作“沖喜”。祝壽完畢,即開壽宴,并先吃壽面,青山湖區人讀“面”總喜歡與“命”諧音,所以不管是誰家老人做壽,都要給來客敬上一大碗長壽面,以示同壽,即使是左鄰右舍,主人也要給送去一碗,以表和睦之意。席終盡興而散,做壽老人回禮,一般為壽碗、壽筷等。
做九 在青山湖區民間往往認為“九”是一個吉利數字,它代表長久,而“十”是一個足數,又與“死”同音,離“世”不遠,何況世上沒有十分完美的東西,因此十分忌諱這個“十”,即使是做壽也要避“十”做“九”,又稱“過九”。每當過50歲、60歲、70歲,都要在49歲、59歲、69歲做,“求虛不求實”,恰好“實”又與“死”諧音,“八九不離十”,又謂“八九不離世”,同時,青山湖區人做壽不過80歲,因為青山湖區人十分忌諱“八”字,俗語中有“七勝八敗”、“七生八死”、“閏七不閏八,閏八動刀殺”等,八是不吉利的數,就連大人咒小孩時,也常會用“給你做80歲”,打小孩“盡你個80歲”等。
青山湖區把九九重陽節稱為“敬老節”。敬老取之久久(九九)遠遠、福壽綿綿之意。借著九九重陽來提醒為人子女者,要孝順及重視家中的高齡長者,并發揚我國傳統孝道的美德。重陽節這天,老人掛一個紅布袋,里面裝些茱萸,把紅布袋掛在手臂上,然后帶著菊花酒爬到高山上品飲,除可家避邪外亦可解災厄,更是對老人家祈求福泰安康的一種積極心理。重陽節這天,青山湖區都有許多以老人為中心的尊老、愛老、敬老活動。除了祝愿之外,還注入了許多敬老尊老的實質內涵,反映了一種新的社會道德和新的社會風尚,從而使古老的重陽節獲得了新的生命。
五、喪葬
中國自古就有“生有所養,死有所葬”的信條,自古就將喪事看作是家族的一件大事。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懸棺葬等多種喪葬形式。土葬是青山湖地區最為普遍的葬式。從喪葬禮儀結構上可將這些活動分為葬前禮、葬禮、服喪禮。從喪葬禮儀形式上,一般有舉喪、守靈、入殮、出殯、安葬、關山、接七等幾個步驟。
服喪 舊時喪葬(俗稱“白喜事”),禮儀煩瑣,摻有封建迷信糟粕。老人(父與母)去世,遺體離床落地,周圍用篾圍圈好,在頭間點一盞油燈,由親人輪流守護,隨即派人向親友“報喪”。親友得訊后,都要攜帶香燭紙炮、挽聯、孝憚、孝幛等禮品前去祭奠,孝子還要請陰陽先生(俗稱“地仙”)上山擇地。次日下午,置棺堂前,將遺體移到棺蓋上,取溪澗凈水,為死者梳洗,由“八仙”(埋墳者)裹綿著衣(一般是上七件,下八條),入棺封梓。棺中須用灰包枕頭,石灰鋪底,銅錢墊背,竹紙絮腳,白布蓋體,并用金、銀、玉器或煙管、梳篦、打狗棍等物殉葬。封梓后,奏哀樂,起靈位(請道士為死者寫靈牌),開堂吊唁,孝子匍匐,女媳啼嚎,親戚燒香祭拜,鞠躬致哀,一片肅穆氣氛。第二天中午,祭后出殯(解放前有停柩在廳堂一二年,甚至三年的陋習),儀式隆重,首由持稈把者引路,次為敲喪鑼,以長號者,三為執紼吹笛道士,四為端靈的孝子或孝孫,五為靈柩,最后才是送葬親友。行至河港邊或分路口,只留孝子護柩上山,余者除孝返程,家中設宴酬謝,葬后三日,孝子上山“圓墳”,為新墳蓋草培土,整理加固,再燒香化紙,灑酒一圈。
上一篇:灌嬰筑城定南疆-南昌青山湖
下一篇:羅珠開基豫章南-南昌青山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