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成都之旅·成都·天府之國
漢高祖劉邦占據成都,轉運“蜀漢之粟”去中原前線,最終戰勝項羽。因而當劉備三顧茅廬討教復興漢室大計的時候,諸葛亮在其著名的《隆中對》中作了精辟的分析:“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這是第一次有人將成都稱為天府。最早的正式史籍記載是晉代常璩的《華陽國志》。書中說,秦蜀郡太守李冰建成了舉世聞名、萬代受益的都江堰,“于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由此,成都乃至整個四川就享有了“天府之國”的美名。
成都迄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首批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在歷史上曾是著名的都會,漢代名列全國“五都會”之一,唐代則有“揚(州)一益(州)二”之說。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作文云:“龍鑣翠轄,駢闐上路之游;列榭崇闉,磊落名都之氣”;詩仙李白有詩贊曰:“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云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詩圣杜甫《成都府》中亦有“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的譽美之辭;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十三世紀末到成都時也感嘆:“昔是強大城市,歷載富強國王多人為主者垂二千多年”、“世界之人無有能想象其盛者”。
成都作為天府之國是名副其實的。成都全境1.24萬平方公里,山川秀麗,地貌多樣,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常綠,物產豐饒,因此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稱:“西控成都,沃野千里”。
滄海桑田
成都西門外曾有幾個形如石筍的巨石,杜甫《石筍行》吟道:“君不見益州城西陌上,石筍雙高蹲。古來相傳是海眼,苔蘚蝕盡波濤痕。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難明論。恐是昔時卿相墓,立石為表今仍存”。由此可知,杜甫不太相信民間關于此石為古代填海眼所用巨石的說法。
傳說,成都平原在遠古時代曾是汪洋大海。古蜀人栽桑養蠶,在海邊筑壩圍灘種莊稼,生活非常困苦。年輕的酋長、后來的柏一世自告奮勇帶人歷盡艱辛到南海求“凈土”填海。南海菩薩深受感動,答應借給他們“凈土”,但條件是等蜀人的生活好了,就取海眼附近的紅土來歸還。同時,蜀人必須立即搬回海邊,因為不然海水又會泛上來。于是,酋長與菩薩約定:海水退去,蜀人將在大地上筑城居住,待城中敲五更時,就歸還“凈土”。
柏王把凈土撒向大海,立刻滄海變桑田。然而一想到若還“凈土”。桑田又將化為泡影,柏王憂心如焚。有人獻計道:既然相約在敲五更時歸還,我們不打五更不就可以了嗎?柏王深以為然。從此,成都城就不準敲五更,直到唐代。菩薩為報復酋長的失信,就叫力士在成都平原下掀涌海水。柏命人從深山采來巨石鎮住海水上涌的海眼,才得太平無事。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在一億八千萬年前的中生代三疊紀時期,四川盆地確曾是汪洋一片,與現在的大西洋、地中海相通,被稱為古地中海。經過數千萬年漫長歲月的地殼運動,成都平原乃至四川盆地才從海中隆起為陸地。
人們常以“滄海桑田”來比喻歷史的變遷,可以說,沒有哪個地方比成都更適合于用這四個字來概括了。
望叢治蜀 “功在田疇”
望叢祠是古蜀國望帝杜宇、叢帝開明的祀祠。祠雖不宏偉,但紅墻綠瓦,古柏森森,四周是一望無際的田疇沃野,極易引發思古幽情。
古蜀人很早就開始立祠祭祀望、叢二帝,最初設在都江堰市的玉壘山麓,南北朝齊明帝時,遷至距成都22公里的郫縣城南?,F存望叢祠是經清代道光十四年(1834)和1985年兩次擴建而成,陵、祠、林、水、樓、閣、臺、亭渾然天成。祠中有望帝和叢帝的坐像。左、右門額分別題寫著“德垂揖讓”、“功在田疇”幾個大字,昭示了蜀王的功德業績。殿后有相對屹立的二陵,狀若山丘。陵前的墓碑分別刻著“古望帝之陵”、“古叢帝之陵”。
關于望帝、叢帝的事跡,傳說與史料說法不一。據民間傳說,古代蜀王杜宇是個賢明的君主,與愛妃朱利一起帶領人民打獵、種植莊稼。他統治后期,成都平原遭受特大洪水。岷江上游的水因被玉壘山所阻而全部流到成都平原。善于教民務農的杜宇不善治水,于是就委任巴國來的鱉靈治水。鱉靈鑿開玉壘山,消除了水害,就被任命為丞相。后來,杜宇又將王位禪讓給了鱉靈。鱉靈稱叢帝,號開明帝。杜宇帶愛妃朱利隱居西山(即青城山)。孤獨的杜宇死后魂化為杜鵑。因懷念故土,陽春三月,杜鵑群集蜀地上空,晝夜啼鳴,音若“布谷”(播谷),直至口中滴血,意在催促農人趕快播種,不違農時。人們聽到杜鵑啼鳴,都說是望帝的魂魄回來了。
“杜宇曾為蜀帝王,化禽飛去舊城荒。年年來叫桃花月,似向春風訴國亡”,這首唐詩卻隱含另外一種說法:杜宇是被鱉靈趕走的,杜鵑泣血悲鳴便是訴說復位不得的亡國之恨。《蜀王本紀》載:“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鱉靈治水去后,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為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讓?!薄端拇ㄍㄖ尽吩疲骸巴圩蕴又?,欲復位不得,死化為鵑。每春月間,晝夜悲鳴,蜀人聞之曰:我望帝魂也。”此典故流傳甚廣,在古代詩文中時有所見。晉代文學家左思《蜀都賦》中有“鳥生杜宇之魂”之句。唐杜甫《杜鵑行》:“古時杜宇稱望帝,魂作杜鵑何微細”,“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杜鵑也長期成為人們寄托愁思的對象。唐李商隱《錦瑟》有句:“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唐代詩人羅鄴的《聞子規》詩也為世人所傳誦:“蜀魂千年尚怨誰,聲聲啼血滿花枝。滿山明月東風夜,正是愁人不寐時。”文人雅士認為杜鵑的啼叫聲非“布谷布谷”,而是“不如歸去”,故而王實甫《西廂記》中有“不信呵,去那綠楊影里聽杜宇,一聲聲道不如歸去”之句。
關于叢帝治水之功,北宋著名詩人、郫縣人張愈在《蜀望帝叢帝新廟碑記》中作了公允的評說:“厥后千五百年,蜀有開明氏,能振其道,故禹之功復興焉?!睆那迥┢?,每年清明節,成都府掌水利的官員到都江堰舉行放水典禮路過郫縣之時,必先往望叢祠祭祀。
望叢二帝遺愛在民,故受后人尊祀,每年春、秋二祭。每逢端午節,群眾喜同游望叢祠,并舉行對歌會,俗稱“吼山歌”。對歌時,青年人還向意中人投擲李子以傳情,大有《詩經·木瓜》中“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之古風。
望叢祠附近有杜鵑山,“蜀之先有男子,從天墮此山中,自立為西海君,號曰望帝”(《徵諸舊紀》)。揚雄《蜀王本紀》載:“杜宇,一名杜主,代魚鳧王國,徙都于郫,即杜鵑城也?!逼溥z址位于距望叢祠不遠的郫縣郫筒鎮西,淺崗隆起,如廢城垣,長約半里,翠竹雜樹,宛若林帶。
“一年成邑,二年成都”
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在秦就被譽為“天府之國”。漢揚雄、晉左思皆有《蜀都賦》盛贊成都之繁榮富庶?!凹塞惽页?,實號成都”,左思之言曾被視為“成都”之名的由來。
一般認為,成都之名源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太平寰宇記》)。近年有學者認為:“成都”二字乃古蜀語,“成”即蜀族人自稱,“都”表示“地方”、“地域”,故“成都”義為“成族人居住的地方”。
北宋李昉等編撰的《太平御覽》引揚雄《蜀王本紀》稱:“蜀王據巴蜀之地,本治廣都樊鄉,徙居成都?!睋P雄為漢代人,比左思更早,可見成都之得名應早于晉代。
近年,成都北門外羊子山出土了古蜀王城遺址,證明成都建城并非始于張儀入蜀。宋祝穆《方輿勝覽》云,杜宇遷都郫縣之前,成都就是蠶叢的國都?!度A陽國志》云,大約在戰國前期,蜀王開明氏徙居成都后,開始在此筑城。主要建筑分布于今城區北部武擔山、寧夏街、文殊院、青羊宮一帶。蜀王荒淫奢侈,國力日衰,故有亡國之禍?!度A陽國志·蜀志》云:“武都(今甘肅成縣西)有一丈夫化為女子,美而艷,蓋山精也,蜀王納為妃……無幾物故,蜀王哀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擔土為妃作冢,蓋地數畝,高七丈,上有石鏡,今成都北角武擔是也。”蜀妃的墓冢封土高達20多米,故稱武擔山。蜀王曾置石鏡于墓前。宋京《武擔》詩曰:“君不見蜀王妃子墓,突兀成都城中若山積。墓頭寒鏡澀無光,妒月欺煙化為石。鴻荒無根憑野史,直謂山妖化妃子。臨終未免懷首丘,遠土山中葬于此。山名武都錦江邊,用是得名千萬年?!倍鸥{吊后慨嘆:“蜀王將此鏡,送死置空山。冥漠憐香骨,提攜近玉顏。眾妃無復嘆,千騎亦虛還。獨有傷心石,埋輪月宇間。”
公元前316年,秦派大將張儀、張若率兵滅蜀后,用土筑大城、少城,周長12里,高7尺,式樣仿照秦都咸陽,故有“儀筑成都,以象咸陽”之說。
成都河渠縱橫,地下水位高,來自北方的張儀等人不識水性,“屢筑不就”,最后只好遇小渠填平,遇大渠則順其勢,于是筑成一龜形城池,故名龜城。傳說則謂張儀始筑墻時總是一筑就垮,一夜,忽見一大龜伏地,爾后又走出營門,天明時即潛入池中。部將中有人言:龜乃地中之靈,定是來此助將軍筑城的。張儀于是命兵士沿大龜爬行痕跡筑墻,果然獲得成功。龜城基本上奠定了古城成都的基礎。少城的宣明門樓,后人稱張儀樓,十分壯麗。唐代詩人岑參曾描繪其盛:“常愛張儀樓,西山正相當。千峰帶積雪,百里臨城牖?!币虼?,龜城又名“秦城”、“張儀城”。
漢代對成都城作了擴建,大城、少城各開九道城門,稱為“十八郭門”,城內建了大道。
唐末,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駢用磚石筑成方圓25里、街坊一百二十條的城池,史稱“高駢故城”,又稱“羅城”。這是成都城池建設史上規模較大的一次,主要是防范南詔等少數民族的再度入侵。羅城以江為塹,鑿地為濠,儼若“金城湯池”。
明代,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被封為蜀王,建蜀王城,俗稱“皇城”,即今成都內城,占地570畝,城周有護城河。
明末清初,張獻忠撤離成都時,“盡焚成都宮殿廬舍,夷其城”。經清代康熙年間和乾隆年間兩次大修,成都城才又恢復昔日大都會風貌。其外城布局呈斜置菱形,以順應府河、南河的流路,更利于城區街道排水,十分科學。成都還因其建筑輪廓酷似北京,而在近代享有“小北京”之稱。清朝果親王完顏崇實詩云:“魚鳧都會壯西南,封域先經版部諳。今日親臨錦官境,更收名勝入驂驔。”
成都別名考
“成都”之名沿用至今逾兩千年,在地名學上也屬少見。除此之外,成都還有幾個別名、美稱。
其一曰:“錦官城”(簡稱錦城)。揚雄《蜀都賦》稱:“爾乃其人,自造奇錦。”唐末陸龜蒙在《記錦裙》中言成都蜀錦“有若駁雨殘紅,流煙墮霧,春草夾徑,遠山截空,濃淡霏拂,香靄冥密”。諸藹亮亦曾云:“決敵之資,惟仰錦耳!”這說明三國蜀漢的大部分財政收入來自蜀錦織造業。漢代筑錦官城,置錦官,管理織錦業。城內的成都江(即今南河)因織錦人常在江水濯錦而又被稱為錦江。
其二曰:“蓉城”。蓉城是“芙蓉城”的簡稱。五代后蜀皇帝孟昶甚喜芙蓉,命人在城墻上和街道旁遍植芙蓉。每年九月,芙蓉花盛開,蔚為壯觀。孟昶率文武百官,登城巡賞,曾興奮地說:自古以蜀為錦城,今日觀之,真芙蓉城也。于是,成都就有了芙蓉城的美稱,成都現簡稱“蓉”,亦源于此。
安史之亂使得唐玄宗李隆基被迫南逃“幸蜀”。兩年后,他從成都返回收復后的長安,即封成都為南京。清人王琦說:“蜀地于天下之西,而謂之南京者,以其在長安之南故也?!崩畎住渡匣饰餮材暇└琛芬嘣疲骸疤熳右恍谐墒ホE,錦城長做帝王州。”
明末,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入成都,以此為都建立了大西國?!睹魇贰埆I忠傳》說張獻忠“以蜀王府為宮,名成都為西京”。因此,成都又曾有西京之名。
閉關自雄頻割據
古人云:“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后治。”成都乃蜀之治亂的關鍵,幾乎每個封建王朝末年,成都都會出現與中央對抗的獨立割據政權。
王莽篡漢之后,改益州為庸部,蜀郡稱導江。據《后漢書·公孫述傳》記載,導江的最高行政長官公孫述曾夢見有人對他說:“八厶子孫,十二為期。”他醒后問其妻:“雖貴而祚短,若何?”妻答道:“朝聞道,夕死尚可,況十二乎!”于是,公孫述趁北方戰亂,于更始二年(24)自立為蜀王,次年在成都稱天子,國號“成家”,寓“在成都起家”之意。東漢建武十二年(36),光武帝劉秀遣將征討公孫述,滅“成家”。“成家”國前后正好存在了十二年。
東漢末年,劉備奪取益州,并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與魏、吳形成三國鼎立,長達五十年。
西晉惠帝時,秦州、漢中一帶連年饑饉,流民大量入川。流民領袖氐人李特、李流兄弟于永寧元年(301)在綿竹率眾起義。李特、李流相繼戰死、病死之后,李特之子李雄在青城山道士范長生支持下攻占成都,先稱成都王,光熙元年(306)稱帝,國號大成。史料記載,李特從陜南入川,在劍閣目睹蜀中雄險富饒的河山,嘆曰:“劉禪有如此地而面縛于人,豈非庸才!”李雄在位三十年,“政務寬大,虛己待人,知人善任,國以大定”。并對農民實行輕賦役政策,“男丁歲三斛,女丁歲一斛五斗,戶調絹不過數丈,棉不過數兩”,“事少役稀,民多富實”。然而,其后繼者李期、李壽、李勢卻驕奢淫逸。嘉寧元年(346),東晉將領桓溫從水道入蜀滅掉成漢政權。
東晉末年,益州參軍譙縱自稱成都王,叛離東晉王朝。他雖然因戰事而長期駐扎川東白帝城,卻將成都王府建得華麗輝煌。義熙九年(413)東晉派朱齡石率軍溯江而上,譙縱兵敗自殺。
唐亡之后,北方兵戈不息,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代更迭頻繁。此時的四川境內,以成都為中心,先后出現了前蜀、后蜀兩個獨立的割據政權?!缎挛宕贰で笆袷兰摇吩疲呵笆窕实弁踅ā吧贌o賴,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為事,里人謂之‘賊王八’”。但他稱帝以后,卻“為人多智詐,善待士”,典章制度,頗有唐風。他是唐僖宗幸蜀的“隨駕五都頭”之一,后割據四川,先被唐明宗封為蜀王,在唐亡后于907年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其子王衍荒淫,925年,后唐莊宗派兵征蜀,王衍投降。隨后,莊宗委派他的侄女婿孟知祥出任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據說,莊宗李存勖為孟餞行時指著宮內珍寶說:“吾聞蜀土之富,無異于此,以卿親賢,故以相付?!比欢现椴⒉活I情,他一到成都就并州吞縣,征伐左右,于后唐明宗長興五年(934)稱帝,史稱后蜀。宋乾德二年(964),宋太祖派兵從夔門、劍門兩個方向水陸夾擊,滅之。孟知祥與其子孟昶共在位四十一年。
北宋肇始,蜀地置四川路,成都是路、府治所。淳化四年(993),王小波、李順在青城山起義,次年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權,李順自稱大蜀王。大蜀“北抵劍閣,南距巫峽”,存在兩年時間。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鄂東之旅·黃州赤壁·大江東去“文赤壁”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廣州之旅·飛霞山·天開清遠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