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亨利三世作惡多端
亨利三世(Henri Ⅲ,1551—1589)法國瓦羅亞王朝末代國王(1574—1589)。自1562年起,胡格諾貴族和國王、天主教貴族為爭奪政權而進行了一場持續30多年的戰爭,史稱胡格諾戰爭。1572年8月23日晚,亨利三世與其母后喀德琳密謀下,利用胡格諾首領那瓦爾王亨利舉行婚禮之機,曲亨利·介斯率軍隊,屠殺胡格諾教徒二千多人。因8月24日是圣巴托羅繆節,故稱這次慘案為“圣巴托羅繆慘案”。那瓦爾王亨利因答應改奉天主教才幸免于難。1573年,亨利三世被選為波蘭國王。1574年,他獲悉其兄、法王查理九世逝世的消息,立即返回到巴黎繼承王位。
此時,法國已四分五裂,胡格諾教派占優勢的法國南部和西部地區,組成聯邦共和國;以亨利·介斯為首的天主教貴族成立天主教同盟,千方百計想控制法王亨利三世。法王亨利三世不甘忍受以亨利·介斯為首的天主教同盟的控制,力圖利用以那瓦爾的亨利(波旁家族)為首胡格諾教派勢力來加強自己的勢力。這一作法又引起巴黎信奉天主教的資產階級不滿,而他們又對天主教同盟的專橫表示憤慨,所以單獨建立了巴黎聯盟。
1584年,亨利三世的兄弟安茹公爵去世,引起王位繼承問題。胡格諾戰爭從宗教戰爭演變為法國華洛瓦、波旁、洛林三個家族爭奪王位的戰爭,史稱“三亨利戰爭”(1585—1589)。最初,法王亨利三世聯合天主教同盟享利·介斯對胡格諾教派那瓦爾的享利作戰,企圖共同消滅新教徒,擊敗波旁家族。不久,實力強大的亨利·介斯對國王亨利三世的王位構成威脅,導致他們之間的矛盾激化。1588年,亨利三世派人除掉亨利·介斯。巴黎城的天主教徒拒絕服從國王,并在“十六人委員會”的領導下,獨立行事。天主教徒控制的其他北部城市紛紛仿效巴黎,實行自主。法王亨利三世被迫離開巴黎。因長期內戰,人民遭殃,不斷發生反對封建制度的農民起義和市民運動。1589年,亨利三世與那瓦爾王亨利(即波旁家庭的亨利)聯合進攻巴黎,途中被一位多明我會修士暗殺。波旁家族的亨利繼承法國王位,開始了波旁王朝的統治。
綜觀法王亨利三世為一已私利,玩弄權術,借刀殺人,導致民怨沸騰,最后本人被暗殺,而瓦羅亞王朝也完全覆滅,可為史鑒。
上一篇:法國革命家羅伯斯比爾遇害
下一篇:海爾蒙特的實驗能說明“水能變為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