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戰役之失
1894年9月上旬,清廷鑒于中日在平壤將有大戰,決定將駐守大連一帶的總兵劉盛休所部銘軍8營4千人由海道運至大東溝,然后轉由陸路赴朝增援,并令海軍提督丁汝昌率定遠、鎮遠、來遠、經遠、致遠、靖遠、濟遠等10余艘艦組成的北洋艦隊護航。9月16日2時許,銘軍搭乘招商局新裕、圖南等5艘輪船,在北洋艦隊的護衛下,由大連出發,午后抵大東溝。17日上午10時30分,北洋艦隊正準備起錨回航時,發現日本艦隊自西南方向駛來,丁汝昌隨即命令艦隊起錨迎戰。當日12時50分,雙方艦隊相距約5700余米,定遠號首先發主炮攻擊,其余各艦亦相繼開炮,但均未命中目標。日本艦隊以每小時14海浬的速度繼續向前攻擊。13時5分,雙方相距1600米,日艦以低彈道向北洋艦隊超勇、揚威兩艦實施抵近射擊,兩艦相繼起火,退出戰斗。戰至14時許,北洋艦隊陷入了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隊形更加混戰。在這個過程中,丁汝昌身負重傷,但仍然堅持在旗艦定遠號甲板上鼓勵士兵作戰。右翼總兵定遠艦管帶劉步蟾代替丁汝昌督戰,沉著指揮。致遠號管帶在艦多處受創、船身傾斜、彈藥將盡的情況下,毅然下令開足馬力撞擊日艦吉野號,準備與敵同歸于盡,不幸中魚雷沉沒,鄧世昌等250名官兵壯烈犧牲。經遠號亦中彈起火而沉沒。靖遠、來遠因中彈過多,力不能支,退出戰斗。濟遠和廣甲兩艦臨陣脫逃。定遠和鎮遠兩艦雖然幾次中彈起火,但艦上官兵仍然堅持奮戰,一面救火,一面拼死抵抗,并重創敵旗艦松島號。這次海戰持續5個多小時,日本松島等5艦受重傷,共死傷約600人;清北洋艦隊致遠等4艦被擊沉,來遠等艦受重傷,共傷亡近千人。
清政府的腐敗怯懦,李鴻章的消極防御與避戰自保方針,是這次黃海海戰失利的根本原因。丁汝昌以陸將任海軍提督,缺乏海戰經驗,把速度不同的軍艦混合編組,并駕齊驅,致使致遠、靖遠、經遠、來遠4艦徒具高速而不能充分發揮其戰術性能,沒有采取避敵之長、擊敵之短的靈活戰法而使自己陷于被動。此外,北洋艦隊兩翼過弱,炮彈不足且質劣,艦速慢等亦是失利的具體因素。
上一篇:黃河史的啟示
下一篇:黃炎培不能使無業者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