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廣州之旅·星湖·“桂林之山,杭州之水”
星湖在肇慶市北郊。位于廣州之西的肇慶,是一座有二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前214年,秦始皇派出五十萬大軍攻打南方的越族,統一兩廣。據說,當時秦將登臨羚山之巔,極目四眺,見肇慶北枕北嶺,南臨西江,山峻水險,不禁贊道:“位高而扼要!”故得名“高要”,自此成為南方軍事重鎮。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正式設立縣治,取名高要縣。隋文帝開皇九年(589),設立府治,號稱端州府。宋重和元年(1118),宋徽宗趙佶改為“肇慶”,趙佶登基前曾受封端王,端州為其封地。“肇”,“始”也;“慶”,“吉慶”。徽宗此舉,取其為端王而招致吉慶之意。
肇慶氣候宜人,景色秀麗,星湖七星巖和鼎湖山,即為肇慶最著名的風景區。
美麗的西湖,以水色見勝;著名的陽朔,以石峰稱奇;而迷人的星湖,兼得兩者之長,故素有“桂林之山,杭州之水”的美譽。葉劍英1961年4月游覽星湖風景后,曾作《游肇慶七星巖》詩:“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陽朔七堆山。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
星湖主體由七座挺拔陡峭的石灰巖組成,布列略似北斗七星,從東至西依次名為:閬風、玉屏、石室、天柱、蟾蜍、仙掌、阿坡。七星巖諸巖北倚山崖,其余三面為湖水環繞,蜿蜒交錯,長約20余公里的湖堤將460萬平方米的湖面分割為五個大湖。湖光山色,交相輝映,蔚為壯觀。
早在晉代,星湖山水就已見諸記載。《南越志》寫道:“高要縣有石室,自生風煙,南北二門,狀如人巧,意者以為神仙之都,因名為‘嵩臺’。山中有石燕。”748年,唐王朝給全國名山定名,七星巖之一的“石室巖”被選入。明時,星湖更加興旺。萬歷年間,參政吳桂芬、副使李開芳等先后修筑道臺,廣辟洞閣。當時人們對七星巖評價甚高,認為它可以“與蘭亭、西湖、鳳臺、燕磯比雄于中原”。
關于七星巖的來歷,有一個迷人的傳說。相傳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時,僅煉出紅、黃、藍、黑四色石子。女媧從銀河北極仙翁處借得北斗七星,琢磨打制后煉出了白色的補天石。于是請來七位仙女、騎上七頭神羊,把七星送回銀河。不料北斗七星經琢煉后有了靈性,再也不愿返歸天際,要到山川秀麗的嶺南安家。在神羊幫助下,七星變成了七座秀美多姿的巖峰,這便是七星巖。清詩人陳恭尹《端州七星巖題名歌》開頭也描述了這個美麗神奇的故事:“媧皇未補星辰漏,神人驅石為云走。赭鞭鞭斷云不前,天風吹落西江口。”
據地質學家考證,幾億年前,七星巖所在地區原是與南海相連的淺水海灣,海底為石灰質沉積而成的石灰巖。由于地殼運動,海底上升為陸地,山巖表層經日久風化而“望之蒼然,色如積鐵。”山巖下受洪水沖刷、溶蝕而“洞穴奧秘,石乳林列”,形成奇特的峰林和溶洞。
在石室巖下的石室洞里,有許多石鐘、石鼓、石角和石旗,據說這些是當年玉皇大帝宴請百神后留下的。話說當初女媧向北極仙翁借得北斗七星煉成白色補天石,而北斗七星卻趁機降到人間,變成了七座陡峭秀麗的巖峰。北極仙翁氣極,扒開銀河大堤,想把七星巖沖個稀爛。可北斗七星已有靈性,銀河水非但沒能沖垮七星巖,反而把七星巖里面沖得光潔如凝脂,這就是端州的端石,用端石制成的硯臺,就是著名的端硯。用端硯磨出的墨汁微微透香、富于光澤,據說就是因為端石中滲透過銀河水的緣故。北極仙翁未能沖垮七星巖,便到玉帝面前告狀。玉帝準備親自處罰北斗七星,可來后反被如畫美景所迷醉,欣然請來百神,在石室巖頂開懷暢飲。不想歡快之際,碰翻了盛滿瓊漿玉液的酒缸,致使石室巖洞中如今仍在滴落著缸中的瓊漿玉液。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福州之旅·張經墓·“日受千人拜,夜招萬盞燈”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浙東浙南之旅·天一閣·“江南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