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生平簡介,達爾文歷史評價,達爾文怎么死的?
查理·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RobertDarwin,1809—1882),近代英國偉大的生物學家,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出生于英格蘭西部希羅普郡士魯茲巴利鎮一個世代醫生的家庭。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名醫,祖父還是一位著名的動物學家,早期進化論者。
達爾文少年時代就比較熱愛自然科學。1825年10月,父親瓦爾寧送他到愛丁堡大學學醫,希望他成為一個有名的醫生,將來好繼承家業。可是達爾文對醫學毫無興趣,卻熱衷于博物學和礦物學。在此期間,他結識了一些愛好自然科學的青年朋友,參加了學生們自己組織的以古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命名的學會。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共同關心的自然科學問題,包括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的進化觀點;宣讀各自的論文,交流他們的“發現”。有時他們一道去海濱捕捉動物,采集標本。
假期里達爾文經常同姐姐或朋友們去旅行、打獵、整天跋涉在荒郊原野或叢林蔓草之中。這些活動在他父親看來簡直是“游手好閑”,“荒廢學業”。因此達爾文受到嚴厲的訓斥。瓦爾寧看到兒子無心學醫,便在1828年送他去劍橋大學神學系學習,想把他培養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開始,達爾文細心閱讀了英國教會的教義和其它神學書籍,并且認為“我們的教條是要全部接受的”。但不久,他便對神學感到厭倦了,又把大量時間用于自學自然科學書籍,采集昆蟲標本,結交動植物學家和地質學家。其中漢斯羅教授對他的影響最大,達爾文常去聽他演講、和他一道散步。通過漢斯羅教授的介紹,達爾文有機會跟隨塞治威克教授去北威爾士進行古巖層的地質考查。
因此,達爾文雖然在神學系的課堂上沒有學到他所需要的知識和本領,但由于他敢于沖破神學教育的束縛,善于向那些有真才實學的老師請教,堅持自學,注重實踐,因而學到不少自然科學知識。達爾文走出校門的時候,正是英國資產階級完成工業革命的時期。英國政府為了掠奪資源和擴大市場,加緊對海外殖民地侵略,派遣了大批艦船和“探險隊”到世界各地進行“科學考察”和“探險”活動,還成立了諸如“非洲內地調查協會”等組織。在這些活動中,吸收了一些自然科學家參加,以便弄清各地的自然資源,為資產階級掠奪資源提供情報。這在客觀上卻刺激了地理學、地質學和生物學的發展。1831年,年青的達爾文經漢斯羅教授推薦,以自然科學家的身份,參加了貝格爾艦歷時5年的環球考察。考察期間,達爾文歷盡千辛萬苦;每到一處都要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他跋山涉水,進入深山密林,采集標本,挖掘化石,從來“沒有偷閑過半個小時”。大自然的蔥翠嫵媚,奇花異草,千種彩蝶,萬類昆蟲,強烈地吸引著達爾文,使他樂而忘返。珍禽異獸,古怪化石,又常常使他處于“非常驚奇”之中。是什么力量把大自然裝飾得這般秀麗,如此多嬌?開始,他只能根據圣經上的說教加以解釋: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是上帝創造出來,而且物種是不變的。
后來他在物種變異事實的教育和啟發下,逐漸對物種不變論產生了懷疑。特別是他在南美洲親眼看到的種種事實,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整個南美洲自北而南,同類生物的形貌漸次不同;朋塔阿耳塔的動物化石雖古而類今,一種箭獸的化石,集中了現存的好幾種動物的特征;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大多數生物雖然都具有南美洲大陸動物的特征,而各個小島上的同種動物卻又不完全一樣。物種不變論對這些事實再也解釋不通了。是迷信上帝還是尊重事實呢?他的思想翻騰著,結果,正象恩格斯所說的:“上帝在信仰他的自然科學家那里所得到的待遇,比在任何地方所得到的都壞。唯物主義者只管說明事物,是不理睬這種名詞的。”①達爾文終于擯棄了物種不變的說教,而以“物種逐漸變化”的大膽假設去解釋現實世界。達爾文思想上的這一轉變是與賴爾的《地質學原理》分不開的。早在貝格爾艦啟航時,由于漢斯羅教授的推薦,他帶了一本《地質學原理》第1卷。但是,漢斯羅一再囑咐他不要接受賴爾關于地質漸變的思想。達爾文認真研讀以后,書中的理論和處理地質資料的方法卻緊緊地扣住了達爾文的心弦。他不僅自稱是賴爾理論的信徒,而且把它擴大到更大的領域中去了,認為不僅地質在緩慢地變化著,動植物種也在不斷變化。
1836年,達爾文滿載而歸,踏上了闊別5年之久的英國國土。這次環球考察為他后來的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他說:“貝格爾艦的航行是我一生中極其重要的一件事,他決定了我的整個事業”。風塵仆仆的達爾文回國后,立即集中時間整理他在考察期間所寫的日記和采集的標本,甚至把他的婚事也擱在一邊。1837年開始寫第一本關于物種起源問題的筆記。為了揭開物種起源的秘密,他首先收集動植物在家養條件下變異的事實,而當時英國“在這方面正是標準的國家”。它有發達的園藝業和畜牧業,大力獎勵選種工作,培育了大批新品種。細毛羊、大白豬、短角牛的新品種不斷出現,奇形怪狀的飛鴿、斗雞、跑狗競相爭勝,千百種觀賞花卉爭奇斗艷……。這一切,為達爾文認識變異的普遍性和人工選擇的創造性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他經常向有經驗的育種家和園藝家請教,通過書信和印發調查表等方式調查有關人工選擇的資料,親自考察和研究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的選育過程,還參加兩個養鴿俱樂部,收集各種家鴿品種,進行雜交培育試驗。結果發現,通過連續選育,在同種動植物中,人工造成的區別往往比那些公認為異種的動植物的區別還要大。由此得出人工選擇的理論:物種在人的干預下是可以改變的;而具有各種明顯不同特征的品種,可以起源于共同的祖先。這種人工選擇的理論使他聯想到,在自然界是否也有一種類似人工選擇的過程來實現物種的進化呢?1838年10月,他偶然讀到馬爾薩斯人口論。
他根據收集到的大量物種變異的事實,體會到在生物界到處存在著“生存斗爭”。在“生存斗爭”中,“有利的變異將被保存下來,不利的變異將被消滅,其結果大概就是新種的形成”。即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達爾文把這種作用稱為“自然選擇”。在自然界中,自然選擇代替了人工選擇過程中培育者的勞動。物種就是在生存斗爭中,通過自然選擇的歷史作用,逐漸產生新的生物類型或物種,實現著生物的進化。達爾文為了極力避免偏見和替他的理論找到更多的根據,他查閱了大量書籍和資料。他說:“當我看到自己閱讀過的和摘要的各種書籍(包括各種雜志和學報)的目錄時,我對自己的勤勉感到驚訝”。他系統地研究了拉馬克以來的各種進化學說,包括圣提雷爾和居維葉之間的進化論與神創論的斗爭,從中吸取了經驗教訓;又研究了胚胎學、解剖學和古生物學的最新成就。他還搜集了中國古代有關人工選擇的方法和原理的大量資料,作為他的進化學說的佐證。1844年,他的進化思想已經基本形成,就把前兩年寫的一個簡要材料,擴充為230頁的提綱。1856年開始正式著述《物種起源》。
1857年9月,他在給愛沙·格雷的信中已經比較全面地敘述了他對“物種起源”的見解。1858年夏天,當他寫完第10章即大約全書一半時,收到了華萊斯從馬來群島寄來的一篇論文,題為《論變種無限地離開其原始型的傾向》,請他審閱。華萊斯這篇論文提出了與達爾文相同的理論——自然選擇。達爾文雖然對這個問題研究了20年,并且有了成熟的結論,為了避免華萊斯的誤會,打算中斷自己的寫作,把華萊斯的文章單獨發表,而放棄自己的優先權。熟知達爾文多年研究工作的賴爾和虎克,沒有同意達爾文的做法,公正地把華萊斯的論文和達爾文的1844年原稿摘要以及1857年9月5日致愛沙·格雷的信,同時在1858年7月1日的“林奈學會”上宣讀了,并于該年8月20日發表于《林奈學會會報》上。
但沒有引起人們多大注意。同年9月,達爾文在賴爾和虎克的鼓勵下,重整旗鼓、繼續寫作。直到1859年11月24日,集達爾文20多年心血的科學巨著——《物種起源》終于出版了。第一版1,250冊當天就銷售一空。《物種起源》以充分的事實令人信服地證明了“物種不是不變的”,“一切生物都不是特殊的創造物”,而是由少數幾種生物進化而來的,由此可以推知人類的起源,并且提出了自然選擇的學說來解釋生物的進化。從根本上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有力地打擊了“目的論”①。第一次把生物學放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它象一顆炸彈一樣投到了“神學陣地的心臟上”,反動統治階級及其教會組織對進化論驚恐萬狀。他們攻擊進化論是對上帝的叛逆,“褻瀆神靈”,有失人類尊嚴。因此,威脅恐嚇的信件不斷向達爾文飛來。
一些持“神創論”的自然科學家也利用《英國科學協會會報》發表文章,攻擊達爾文和他的學說。號稱生物學權威的歐文,也成了反對進化論的代表人物。他本來是達爾文的好友和顧問,現在卻成了仇敵。就連他的老師塞治威克看了《物種起源》,也感到了“極度的憂傷”和痛苦。與此相反,達爾文學說卻得到一些進步學者的支持和擁護。他們面對宗教勢力的誣蔑和攻擊,挺身而出,積極宣傳和捍衛達爾文學說。例如赫胥黎看了《物種起源》以后,寫信給達爾文說:“至于你的理論,我準備接受火刑——如果是必須的——也要支持。”“我正在磨利我的爪和牙以作準備。”他和虎克等人以筆戰和舌戰相結合,同宗教神學和保守勢力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最有名的一次就是“牛津大辯論”。
1860年6月30日,論戰一開始,牛津大主教威柏弗斯搶先跳上講壇,妄圖以優美的措辭和狡辯的口才控制聽眾的情緒,壓倒論戰的對方。然而他對生物學一竅不通,對進化論更是愚昧無知,除了指責達爾文的進化論與“圣經和神意”不相容、觸犯造物主外,毫無科學的內容。最后他以謾罵的口吻責問赫胥黎:“坐在我對面的赫胥黎先生,你是相信猴子為人類祖先的……那末請問你,你自己是由你的祖父還是從你的祖母的猴群中變來的?”說完便得意洋洋地回到座位上。一批教會的善男信女為之喝采助威,一些頑固堅持“神創論”的學者權威也坐在一邊慶幸自己伙伴的勝利。赫胥黎聽完以后,從容地走上臺,用雄辯的事實駁斥了大主教的歪曲和污蔑,無情地揭露他對進化論和人類起源問題的無知,最后回答大主教的挑釁說:“人類沒有理由因為他祖先是類似猴子那樣的動物而感到羞恥。我感到羞恥的倒是這樣一種人,他慣于信口開河,他不但滿足于自己事業中的那些令人懷疑的成就,而且還要干涉他一無所知的科學問題……這無非是想用花言巧語去掩蓋科學真理,然而這是永遠辦不到的!”話音未落,青年學生和進步人士以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向他祝賀。大主教氣得面紅耳赤。一個剛才還在為大主教喝采的、虔誠可憐的天主教徒布留斯特夫人,當場氣得昏了過去。后來,虎克又用事實證明主教對《物種起源》一竅不通,甚至缺乏最起碼的植物學知識。
此時,大主教再也沒有登臺答辯的勇氣,偷偷地溜出了會場。聽眾再一次向真理的捍衛者鼓掌,歡呼進化論的勝利。會議就這樣地結束了。不久,進化論迅速傳遍了歐美各國。對于達爾文的工作,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給予滿腔熱情的支持,并給予高度的評價。《物種起源》剛出版,恩格斯很快就閱讀了這部著作,并在給馬克思的信中說:“我現在正在讀達爾文的著作,寫得簡直好極了,目的論過去有一個方面還沒有被駁倒,而現在被駁倒了。”①據李卜克內西回憶,當時馬克思和他的朋友們見面的時候,幾乎“有好幾個月不談論什么其它的東西,而是談論達爾文和他發現的革命力量”。所以,馬克思說:“達爾文的著作,非常有意義。這本書,我可以用來當作歷史上的階級斗爭的自然科學根據。”②當杜林歪曲攻擊達爾文學說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對杜林的謬論進行了徹底的批駁。恩格斯在總結十九世紀科學成就時,還把達爾文進化論作為十九世紀三大發現之一,同時也指出了達爾文的不足之處。如他只承認進化是緩慢的漸進的變化,沒有飛躍;盲目地不自覺地引用了馬爾薩斯人口論的理論,夸大了繁殖過剩和生存斗爭的作用等等。對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肯定進化論的革命內容的同時給予了嚴肅的批評。達爾文后半生體弱多病。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說的:由于“對于科學事業的熱心使我忘卻或者趕走了我日常的不適”,仍然堅持科學實驗和著書立說。
1860年初,他開始寫《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直到1868年出版。這也是一部巨著,其重要性僅次于《物種起源》。他的第三部主要著作是《人類原始及類擇》(又譯《人類的由來》)。他說:“1837年或1838年,當我一經相信物種是變異的產物時,我就無法不相信人類一定是在同一法則下出現的。因此,為了滿足自己,我搜集了有關這個問題的材料……。當我發現許多自然科學家已經充分接受物種進化學說時,便覺得把我掌握的這些材料整理出來并出版一部有關人類起源的專著是適當的。”此書出版于1874年。這兩部著作進一步充實和發展了他在《物種起源》中的理論。此外,達爾文還有很多著作,如《人類和動物的表情》(1872)、《食蟲植物》(1875)、《植物界的自花受精和異花受精》(1876)、《同種花的不同形態》(1877)、《植物的運動能力》(1880),等等。直到他逝世前一年還出版了一本《蚯蚓對土壤形成的作用》(1881)。這些著作,雖然不象《物種起源》那樣最負盛名,但都有他的獨到見解和新的發現。
達爾文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科學事業,為人類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他的理論無論是在生物學領域,還是在思想界,或是在農業生產和園藝實踐中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在總結自己的一生時曾說:“我曾不斷地追隨科學并且把我的一生獻給了科學,我相信我這樣做是正確的。我沒有犯過任何重大的罪,所以我不會感到悔恨;但使我感到遺憾的是:我沒有使人類得到更直接的好處。”這些肺腑之言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偉大科學家謙虛樸實的形象。1882年4月19日凌晨4時,這位科學偉人停止了心臟跳動。享年73歲。人們為了表達對他的由衷敬仰,把他安葬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與另一位科學巨匠牛頓的墓并排著,享受了一個自然科學家的最高榮譽。
本文由謀略學網原創收集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570.html
上一篇:達烏德生平簡介,達烏德歷史評價,達烏德怎么死的?
下一篇:迪亞斯生平簡介,迪亞斯歷史評價,迪亞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