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福州之旅·張經墓·“日受千人拜,夜招萬盞燈”
張經墓在福州市西郊原厝村黃店山,此地山明水秀,風光清麗,地處閩江之濱。古時逆流船只,纖夫牽纜如跪拜,夜間泊船燈火明,故有人稱此墓地為“日受千人拜,夜招萬盞燈”。
此墓為白色花崗巖結構,壙山龜甲形,雙重護山墻形若靠背扶手,碑牌輪廓狀若拱橋,安置于供案上,案裙分匡鐫刻麒麟和怪獸以及花草圖案。左右用側屏,側屏頂端壓有兩尾鰲魚,結束處鎮一對石獅。側屏轉折與山墻連接。拜臺前又有橫屏。整個墓規模雄偉,自山麓石坊起至碑牌,計有十三層寬闊的石臺,石臺左右分列文武石人,高約3米,還有成對的馬、獅、羊、虎等石獸及望柱。望柱左刻“志慮忠勤”,右刻“襟期慷慨”。牌樓式的石坊計有五門,額題“東南戰功第一”。自石坊前至墓后山崗,縱深達515米,周圍松柏環翠,氣勢雄偉。民國間被軍閥拆除,盜走臺石,今墓乃五十年代后二次重修,占地2300平方米,為福州最大的古墓葬。
張經(1492—1555)字廷彝,號半洲,侯官洪塘鄉(今福州市)人,明正德年間進士及第,官至兵部尚書。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襲擾東南沿海,張經以兵部尚書兼職總督大臣,總督山東、浙江、福建、江南、江北及湖廣諸軍,負御倭全責。張經因有朝廷授予的“便宜行事”權,見倭寇人多勢眾,且各路倭匪又接踵而至,不便倉促出擊,乃命部隊待命,加緊操練,一面又緊急征調兩廣獷悍勇猛的蠻族土兵(又稱狼兵)前來助戰。次年三月,各路狼兵相繼到來。張經任用了戚繼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將,集中各路兵力,全力出擊,在石塘灣獲大捷。五月末,張經派部將盧鏜、俞大猷在嘉興攔截潰逃倭寇,戰于王江涇,又獲大捷,“斬賊首一千九百余級,焚溺死者甚眾,自興軍以來稱戰功第一”。但因張經獨握九省兵權,使奸臣嚴嵩之流側目,嚴嵩之干兒子趙文華便趁張經等候各路兵力到來、調整部署的這段時間,給嘉靖上密奏,誣陷張經擁兵自重,說他“縻餉殃民,畏賊失機,欲俟倭飽飏,剿余寇報功,宜亟治,以紓東南大禍”等等,父子倆沆瀣一氣,同聲構陷張經。嘉靖皇帝亦對張經手握九省兵權心存疑慮,乃借機下詔逮捕張經,同年十一月,張經被處死。張經有功而被殺,使普天之下為之喊冤叫屈。隆慶初年(1567),張經冤案得以昭雪,并賜南京兵部尚書頭銜,謚襄愍,賜祭葬。
有關張經,民間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傳說。相傳他原是洪塘的一個怪人。登進士后,曾任兩廣總督,因貽誤公務,被罷職歸籍家居。一日,他正在林中練箭,百發百中,圍觀眾人皆喝彩,唯獨一個理發匠在旁邊笑著說,此技“只不過是熟能生巧”。張經要與他比武,他說自己不懂武藝,但為驗證熟能生巧,請為張經理發。張經坐下后,理發匠剛剃三刀,只聽“咯”的一聲,剃刀彈飛半空之中,墜落張經頭上,飛旋一下,剃落了一綹頭發。如此又彈又剃,很快就理好了。張經被這飛刀理發嚇出了一身冷汗,但為不甘失面子,于是又耍一招,他將理發匠綁在一棵小榕樹上,在他正面豎一根扁擔,正好遮住額、鼻、嘴、喉一線,而后拈弓射箭,箭箭插上扁擔,卻不傷理發匠一根毫毛。
此舉激怒了旁觀的賣油郎,他把張經請到油擔旁,指著油壺說:“張都爺你如果能將這一壺油一滴不歪地倒進這個瓶子里,說明你的箭法是天生的神箭!”張經自負地提起油壺,對準瓶口就倒,誰知用力過猛,油都倒到了瓶外。賣油郎接過油壺,在瓶口上置一枚銅錢,油細如線,錢孔無一處沾油,油瓶便注滿了。張經心服口不服,乃一拳打在榕枝上,榕枝聞風而斷。此時過來一個木匠,只見他用手掌擦擦樹干,樹皮登時脫落一大片,樹干如同刨過般白凈。張經不得不甘拜下風,默然回家了。剛到家就接到了復職剿倭圣旨,于是又掛帥出征。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成都之旅·望江樓·“既麗且崇”寓風流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廣州之旅·星湖·“桂林之山,杭州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