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三晉土·晉中之旅·綿山·火焚綿山話寒食
綿山,又名介山,是太行山向西延伸出的一條支脈,位于山西介休縣城南20公里處。山上古木繁茂,峰巒疊嶂,溪流屈曲,清幽險絕。
綿山為何又稱作介山?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國外十九年,介子推一直忠心追隨。但重耳回國即位(晉文公)后大賞眾臣屬時,卻未獎掖他。介子推則毫不介意,為自矢清白,他背起老母到綿上山中(今山西介休東南)隱居起來。晉文公得知后,曾去尋訪,介之推至死不出。晉文公便把綿上作為介之推的封邑,后世遂把綿山稱為介山。除了正史記載,民間也流傳不少有關介子推的傳說。后漢蔡邕所撰《琴操》集中便引用過這些軼聞,講介子推在隨重耳出亡期間,重耳饑不能行,介子推曾割其腕股以救重耳。后來晉文公訪綿山,介子推不肯出來相見。晉文公知介子推是孝子,決定火焚綿山,這樣介子推為保全老母就會出山。不料介子推寧死不肯出山,結果和老母相抱死于一棵大樹下。據說在綿山西南部一個叫綿上丘陵的地方,有兩株柏樹相抱而生,一株蒼老多枯枝,一株翠嫩郁蔥蔥,被人稱為“母子柏”,介子推母子就是在這里相抱而死的。當時晉文公曾在這里建“介廟”一座,現已不存。晉文公火焚綿山之日,正值“清明”時節,后人為懷念介之推,每逢清明都不忍舉火,冷食一月,以后逐漸減至三日、一日,寒食節從此便流傳下來。明代茶陵派詩人李東陽有《綿山怨》一詩寫及此事:“五蛇上天一蛇蟄,綿山經月火不滅。君侯恩重翻為仇,不如放作山中囚。君侯有臣一非少,貪天之徒但自保。臣心見母不見君,誰言母死非君恩?今晨何晨夕何夕,留與千年作寒食。”
“山色青青聳碧空,萬壑千崖增秀麗。”綿山勝景眾多,以抱腹巖為最。抱腹巖崖高千仞,巖頭形如彎弓,遠處看去像人工開鑿的敞口大洞,寬30多丈,深20多丈,清幽險絕,自然態勢十分奇特。相傳抱腹巖原名五龍山,山上住著五龍娘娘和五個龍子。唐初榆次縣有個田秀才,出家數年修煉成佛,搬到五龍山居住,天天與五龍娘娘在山上下棋。五龍娘娘總是輸棋,天長日久,只好把五龍山抵給他。五龍子得知大怒,欲把五龍山推倒將他壓死。不料他法力無邊,雙手撐住大山。這樣一推一撐,挺拔的五龍山就成了彎腰狀的“抱腹巖”了,巖壁至今留有巨掌痕。
游過抱腹巖,人們可攀援而上,到達綿山之巔,一覽綿山勝景。遠遠望去,蜂房泉、白云庵、兔橋、鹿橋、地藏殿、舍身巖以及萬壑群峰盡收眼底。此處賞景,正合金代詩人周昂《登綿山上方》詩中的意趣。“環合青峰插劍長,小平如掌寄禪房。危欄半出云霄上,秘景盡收天地藏。野闊群山驚破碎,云低滄海認微茫。九華籍甚因人顯,迥秀殊憐天一方。”據說當年唐太宗李世民曾想登臨此山,一賞美景,但因山路奇險而中途返回。
上一篇: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灞橋·灞橋柳色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靈巖山·靈巖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