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政治家和史學家司馬光
司馬光 (公元1019~1086年),字君實,北宋陜州夏縣 (今山西聞喜) 涑水人。他的父親司馬池,真宗天禧三年 (公元1019年)任光山縣 (今屬河南) 令,司馬光便出生于光山縣的官舍里。
司馬光天資聰明,又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幼年時代,有著良好的家庭環境,使他能夠接受早期教育。7歲那年,他聽人講《左氏春秋》,回到家里,能夠向家人說出聽來的大意。仁宗寶祐元年 (公元1039年) 考取進士甲科。通過當時樞密副使 (樞密院的副職)龐籍的推薦,試館閣校勘,同知太常禮院。后任并州 (今山西陽曲) 通判 (州長官的行政助理,負責監察),三次上書建議修城屯守,表現出極大的政治熱情。嘉祐三年 (公元1058年),調任開封府推官,掌管府中的司法和監獄。不徇私,不任情,抑惡揚善,一府晏然。后歷任起居注 (侍從皇帝,記錄皇帝言行)、判禮部 (主領禮部尚書之職)、同知諫院 (負責規諫朝廷缺失) 等職。英宗治平四年 (公元1067年),神宗趙頊即位,擢為翰林學士,熙寧三年 (公元1070年) 升樞密副使。他在政治主張上與王安石不合,被調知永興軍 (治所在今陜西西安),再調為西京(今河南洛陽) 留守御史,他寓居洛陽,專心從事纂修《資治通鑒》工作,為時長達15年之久。
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 四月,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年僅10歲。由其祖母太皇太后高氏臨朝主持政務,起用司馬光為陳州 (今河南淮陽)知州 (州行政長官),他在路過開封時,留他擔任門下侍郎(門下省副長官),他上書辭免。太皇太后遣中使賜手詔,諭令供職,他才受命。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進為尚書左仆射,位居文官之首。司馬光執政之后,大力整頓朝政,盡除王安石的各項新法,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仍然堅持工作,終年69歲。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
司馬光是當時一位有威望、有影響的大臣。他一慣勤于政事,恪守職責。面對北宋建國以來形成的吏治腐敗積弊,他深感問題的嚴重,同樣倡導改革弊政,反復強調“國之致治,在于審官”。“為政之道,莫若得人”。從此出發,他極力謀求用人之策略,致力于用人制度的改革。力主重用忠臣賢士,剔除奸惡,并且具體提出王曾清純潔,張知白剛正無私,魯宗道質直力行,薛奎敢言直諫,宜加重用;而馬季良、羅崇勛之流,不學無術,卑鄙無恥,宜加懲處。據記載,他曾將自己所推薦之人集為一冊,有人按照名冊所開列的名單,一一查核,“失之者十不一二”。針對當時官爵濫行賞賜的狀況,他主張加強對各級官吏的管理,提出官吏管理要堅持三條原則: “一曰任官,一曰信賞,一曰必罰。”強調必須堅持德才能績的標準,進而呼吁朝中大臣“同心戮力,共救此弊”,以克服官爵濫行賞賜造成的嚴重危害。
司馬光正直無私,嚴于律己,待人誠實,從不濫用職權。他在起用為第一宰相之后,上書朝廷建議任用文彥博為第一宰相,自己甘居文彥博之下。太皇太后批示不同意他的這一建議,他再次上書說: “現在讓文彥博排位在我之下,不是端正關系的做法。”他在相府貼出《客位榜》即會客須知,公開宣布: 如果來訪諸君是為了求官職差使,想求改正罪名,或有什么請求,請到辦公地方聯系,交上一份狀子,我可以和朝中大臣公議實行。私人宅第中來訪,請不要談這些。
司馬光生活儉樸,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純帛。他為官長達40余年,官至文官之首的第一宰相,其家產,只有在洛陽的薄地3頃。除此之外,從不謀取外財。甚至對于朝廷的賞賜也力辭不受,當他看到實在難以推辭時,乃以所賜之物作為辦公用費和周濟貧困親友用費。而當他的妻子死的時候,竟然未有現成的積蓄予以安葬,不得不賣去田產去備置棺槨。
司馬光長期致力于史學著作的編纂。他喜愛史學,“自幼至老,嗜之不厭”。在仁宗嘉祐年間,他就編纂了一部簡明通史,將周威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3年) 到后周世宗顯德六年 (公元959年) 的大事編成年表,共計1632年的史實,定名為《歷年周》,7卷,對歷代沿革及治亂興衰作了概述。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又完成了一部名叫《通志》的史學著作,共8卷,對于戰國至秦二世年間的大事作了記述,得到英宗皇帝的贊賞,并且賜給他筆墨繒帛以資鼓勵。英宗還正式下詔讓他繼續編寫下去。在王安石變法期間,他在政治上不得志,退居洛陽之后,全力投入此項工作。他挑選年富力強的史學家范祖禹、劉恕、劉攽作為助手,直到元豐七年 (公元1084年) 十二月定稿,共396卷。神宗為這部書定名為《資治通鑒》,并親自為這部書撰寫了序言。書名 “資治”,就是幫助皇帝治國理民,“通鑒”就是供皇帝借鑒,幫助皇帝明辨是非,察知得失利弊。全書長達300萬字。取材宏博,除十七史外,還有雜史、家傳、文集、譜錄等書共計322種,內容豐富,材料翔實,極有條理,分析中肯。為便于使用,另外編制《通鑒目錄》30卷。為了澄清史料上的混亂,去偽存真,他另撰《通鑒考異》30卷。書中不僅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歷史資料,而且通過所加的“臣光曰”即編者按語,對重大歷史事件的經驗教訓作了評斷。
司馬光《資治通鑒》手稿
此外,司馬光還著有《文集》80卷,《稽古錄》20卷,《書儀》8卷,《家范》4卷等。這些著作真實地記錄了他的政治主張和經天緯地之謀略,同時也集中地反映了他在學術上的造詣和貢獻。
司馬光與王安石是同時代人。他是王安石變法的反對派,但他卻為整飭吏治,革除積弊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他生活儉樸,嚴于律己,恪盡職守,舉薦忠賢,正直之聲,斐然朝野,都是很可貴的。他主持纂修的《資治通鑒》更是為后人留下的珍貴的歷史遺產。他“歷事四朝,皆為人主所敬”。他去世之日,哲宗皇帝賜碑“忠清粹德”,京師市民為之停業致哀,都城及各地許多人家畫像祭奠。他是北宋時期當之無愧的政治家,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歷史學家。
上一篇:卓有建樹的政治家李斯
下一篇:南朝駢賦大家江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