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建樹的政治家李斯
李斯 (? ~公元前208年),戰國末期楚國上蔡 (今河南上蔡縣西)人,是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秦代著名政治家。
李斯出生在生活貧苦的平民家庭,早年曾擔任本郡小吏。他不甘心終生貧賤,毅然辭去吏職,師從著名學者荀卿,學習帝王之術。學業有所成就之后,覺得當時大國爭強兼并,正是布衣之士施展才干的大好時機。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與荀卿辭別,踏上了西行的路程。不久到達秦國都城咸陽 (今陜西咸陽市),投奔丞相呂不韋門下當一名舍人。很快得到呂不韋的賞識,保薦他擔當侍衛秦王的郎官。他乘機勸說秦王嬴政掃滅諸侯,統一天下,成就帝業。他也由長史晉升為客卿,開始執掌朝政,身居廷尉要職。秦王嬴政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秦國終于滅亡關東六國,建立秦朝。李斯作為朝廷重臣,為鞏固國家統一,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作出了很大貢獻,于是升任丞相。秦始皇死后,李斯和趙高密謀,矯詔使始皇長子扶蘇自殺,擁立少子胡亥為帝,史稱秦二世。后李斯遭受趙高陷害,于秦二世二年 (公元前208年) 七月,在咸陽被殺。
秦王嬴政初即位,正值秦國強盛、關東諸侯畏懼的政治局勢。李斯勸說秦王把握這一翦滅諸侯、成就帝業的良好時機,以免關東六國重新振興。他又向秦王獻出削弱和滅亡關東六國的策略: 首先,秘密派遣謀士攜帶金銀財寶游說關東諸侯。各國的達官名士可以用錢財收買的,就厚贈財寶結好,對于那些忠正廉潔不可動搖的人,就讓刺客用利劍刺死。千方百計離間各國的君臣關系,使其內部不能團結一致,然后再派精兵良將進擊。秦王采納了李斯的計謀,削弱了六國的力量。李斯也因功由長史升為客卿。
正當李斯步步向統治高位攀登的時候,秦王下令 “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這時李斯上書秦王,力陳 “逐客”之過。他歷數由余、百里奚、商鞅、張儀等客卿對秦國的巨大貢獻,指出秦國自穆公、孝公、昭公、惠王、昭王以來,所以能國富兵強、蠶食諸侯,皆因客卿之功。如果秦國 “卻客而不納,疏士而不用”,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富利和強盛。又說: “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 士不產于秦,愿忠者眾。”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怨,只能使自己內部空虛,且會結怨于諸侯,這是危險的舉措。李斯的這封《諫逐客書》,不僅情詞懇切,也符合秦國的歷史和現實,頗有見地,遂成為文學史上的名篇。秦王見到這封上書,立即撤消逐客之令,恢復了李斯的官職,而且對李斯更為倚重。經過這場周折,秦國保持了吸收并使用外來優秀人才的傳統,外來的客卿也在秦國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秦國終于滅亡了關東六國,建立了統一的秦王朝。李斯和丞相王綰等人共同議定了皇帝名號,以及有關的禮儀制度。嬴政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李斯向秦始皇建議,平毀全國各地的郡縣城池,銷壞各地的兵器,以防止戰端再起。他反對王綰提出的立諸子為王的建議,主張以郡縣制取代周代的分封制,得到秦始皇的贊同。于是秦朝子弟宗室一律不封王,功臣也不封為諸侯,在全國地方建立郡、縣兩級政權,郡守縣令由朝廷委派。這種中央集權制的實行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秦朝廷中對廢棄分封、實行郡縣制的認識并不一致,時常發生爭論。
秦始皇三十四年的一天,始皇在咸陽宮舉辦酒席,大會朝臣。仆射周青臣稱頌秦始皇實行郡縣制,使人民安樂,不再有戰禍; 博士淳于越則鼓吹效法古代,封子弟功臣以為枝輔。秦始皇下令群臣開展討論。當時李斯已是丞相。他說:時代不同,制度也應該有所改變,以合時宜。當前的政治形勢與三代大不相同,沒有必要效法三代,實行分封。這種分封制的老調重彈,實際上是宣揚戰國時代的私家學說,非毀秦朝的法教制度。如不加以禁止,就會導致思想和輿論的混亂,皇帝威望的下降,臣屬也會結為持不同政見的朋黨。因此他請求秦始皇下令,毀去儒家《詩》、《書》和百家之言,只保留醫藥、農林和卜筮之書。青少年要學習,則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這個建議也得到秦始皇的采納。李斯的這一番話不僅結束了秦朝關于分封和郡縣的爭論,鞏固了中央集權制度,而且在朝廷確立了法家思想的獨尊地位,對于當時的學術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李斯又協助秦始皇明法度,定律令,統一車軌、度量衡,統一文字,推行較篆書簡便的隸書,擴大了文字的使用范圍。他還陪同秦始皇巡狩四方,制定了北防匈奴、南服南越的政策。這些都有利于封建的君主集權制度的鞏固和國家的強盛。
李斯作為戰國后期法家理論的實踐者和秦代的著名政治家,所獻計謀多為秦王嬴政采納,加快了秦國滅亡六國、實現統一大業的步伐; 秦王朝建立后,他輔佐秦始皇,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建立君主專制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度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他后期參與廢殺扶蘇擁立胡亥的陰謀,陷害集法家學說大成的韓非,上書勸二世皇帝行“督責”之道,都是顧及一己之利,在客觀上加重了人民的苦難,也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但從總體而言,李斯不失為秦代多有建樹的著名政治家。他輔佐秦始皇開創的封建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國沿續了2000年之久,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
上一篇:醫圣張仲景
下一篇:卓越的政治家和史學家司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