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圣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0~219年) 是東漢卓越的醫學家。他的《傷寒雜病論》被后世視為經典,他被尊為醫圣。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郡涅陽縣 (今河南鄧州市)人。張仲景少好學善思,10歲時就讀了不少的書,羨慕扁鵲的“起死回生”之醫術,從而產生了學醫的愿望。于是,便拜當地名醫張伯祖為師,盡得其傳。靈帝建寧年間 (公元168~172年),他被推舉為孝廉,官至長沙太守。相傳他在公余時間專門坐在大堂上給百姓看病,這也是后人稱坐在藥鋪里給人看病的醫生為坐堂醫生的由來。
張仲景生活的東漢末年,是宦官專權,政治腐敗,兵禍相仍,疾疫大作的時代。從漢靈帝建寧四年 (公元171年)后的十余年間,中原地區曾經連續發生5次大的疾疫,死亡人數,不可勝計。張仲景的家族200多口人死去2/3,其中死于傷寒者又占7/10。人民的疾苦,自家的遭遇,使張仲景決意研究傷寒,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 “救貧賤之厄”。從此他“勤求古訓”,認真閱讀《素問》、《九蒼》、《八十一難》、《陰陽大論》等醫學典籍,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 又 “博采眾方”,廣泛地征集民間的治療藥方。他為了豐富自己的醫學理論和提高醫術水平,不辭勞苦,深入城鄉,積極參加醫療實踐,曾跋涉于川陜間。劉備據有四川,他離蜀還鄉,隱居河南少室山中,悉心研究醫學理論。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于完成了 《傷寒雜病論》這部不朽的醫學名著。
《傷寒雜病論》共16卷。包括 “傷寒” 和 “雜病” 兩部分,前者專論傷寒,后者論諸雜病。書成之后,由于兵荒馬亂,原著已散失殘缺,幸得晉朝名醫王叔和整理,編為36卷,才得以流傳。到宋仁宗時,翰林學士王洙在館閣舊簡中發現《金匱玉函要略》,經高保衡等人校勘,將它分為兩部書,一部名 《傷寒論》,10卷,22篇,收載397法,113方,主要闡述霍亂、流行性感冒、肺炎等多種外感熱病的辨證施治的原則和方法; 一部名 《金匱要略》,6卷,25篇,收載139條,262方,主要是闡述內科雜病,兼述外科、婦科及皮膚科等40多種疾病的辨證施治原則和方法,匯集了自己和前人成功的醫療經驗。
張仲景是我國古代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的奠基人。辨證論治是祖國醫學的基本理論。辨證就是辨別病的征候,運用多種診斷方法,從錯綜復雜的病情中,去掌握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對疾病作出準確診斷。論治就是在“辨證” 的基礎上達到治療的目的。這一原則,在張仲景之前,已為醫家所采用。張仲景總結了前人的經驗,結合自己的實踐,給予了系統的總結,使其成為科學的理論。在診斷上,他從疾病所在的部位和性質,區分為“表里上下,虛實寒熱”,后世稱之為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種辨證方法,即辨證八綱。以望、聞、問、切四診診察病證的性質。在治療上,提出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汗就是用排汗的方法除去病毒,吐就是讓病人將腹中的病毒吐出來,下就是將胃腸中病毒泄下,和就是和解病人體中的病毒,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實者攻之。這樣八綱、八法就由陰陽兩大綱領形成了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以 “八綱”診斷疾病,按“八法”進行治療,為他確立的這種辨證論治所循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至今仍為中醫界所遵從。
張仲景又是我國中醫方劑學的鼻祖。他根據前人的經驗以及自己的實踐,在《傷寒雜病論》 中,收載法3917個,方380余個,用藥214味,其中不少醫方,如用白頭翁湯治細菌性痢疾,用白虎湯治乙型腦炎,用大黃牡丹湯、薏苡附子敗醬湯治療急性闌尾炎等,至今療效仍很顯著。他的方劑配伍和加減變化法度嚴謹,配方時講究君臣佐使。他在因證立法、以法系方和遣方用藥上,均以自己的研究成果,豐富了內容。書中對藥物的煎法、服法、禁忌等所作的闡述,也多具有實用價值。在對藥劑類型的記述上,更是齊全完備,除湯劑外,還有丸劑、散劑、膏劑、栓劑、洗劑、浴劑、酒劑、熏劑和滴鼻劑、灌耳劑等。由于他在藥物學上制方嚴謹,藥少方精,功效顯著,所以后世奉他為方劑學始祖。
張仲景的醫學著作,除《傷寒雜病論》外,還有 《黃素藥方》 《辨傷寒》、《療傷寒身驗方》、《評病要方》、《療婦人方》、《五臟論》、《口齒論》等7種,可惜這后7種都已亡佚無存了。
張仲景一生不但注重醫學理論研究,著述宏富,而且躬行實踐,醫德高尚。他把“救貧賤之厄”作為一生行醫的目標,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救死扶傷,以人命為重,在技術上,精益求精,謹慎行醫。對于那些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 的庸醫,深惡痛絕。他曾在《自序》 中痛切地指出: “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張仲景的這種崇高的醫風醫德,令人敬仰,為后世樹立了典范。
張仲景在醫術上是相當高明的?!短綇V記》、《甲乙經·序》中記有這樣一件事: 侍中王仲宣是一位有才華的青年文學家,20余歲時,張仲景在修武行醫的時候,結識了他,憑借自己的行醫經驗,斷定他患有疬病(麻風病),應即早治療。便對他說: 君有病,應早點治療。不然,到40歲時,眉毛就會脫落,甚至會死去。并且告訴他說五石湯可以治療這種病。王仲宣以為這是嚇唬他的,所以沒有按時服藥。幾天之后,再見仲宣,問他: “藥服了沒有?” 回答說: “服過了?!?仲景說:“觀面部顏色,不像服藥了,君可不要拿性命當兒戲啊!”仲宣仍然聽不進。幾年之后,仲宣果然病作,眉毛脫落,終于離開了人世。
日本《漢方傷寒論》插面
張仲景畫像
張仲景還很注重疾病的預防,主張“治未病”。他認為人和自然界息息相關,發病與否,同外界環境和氣候變化有密切關系。因此他提倡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適當,注意鍛煉,講究衛生,內養正氣,外慎風邪,以期預防疾病,保持身體健康。他的這些見解,也是很有科學道理的。
張仲景是漢代也是我國古代杰出的醫學家。他總結了我國2世紀以前的醫學經驗,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發展和豐富了醫學理論和治療方法,給后世提出了理法方藥的一系列原則,使祖國醫學的基礎理論和臨床治療更加密切起來,為后世醫學發展開辟了道路;書中的藥方被稱為經方,有不少至今仍有應用價值。他在醫學上的成就標志著我國的臨床醫學和方劑學已經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他是我國醫學史上一位光焰炳耀的劃時代人物。他的醫學理論自唐、宋以來已傳向海外,對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諸國中醫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直到今天,日本還有專事研究《傷寒論》的團體。中外整理、研究張仲景醫學著作的已逾千家以上。人們敬仰他的醫術和醫德,稱他為“醫圣”。為了紀念這位醫學家,在他的家鄉河南南陽東關建造了醫圣祠,1992年國家衛生部還在南陽市內建立了張仲景醫史文獻館。
上一篇:北宋名臣張方平
下一篇:卓有建樹的政治家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