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三晉土·晉中之旅·天龍山石窟·跨世紀的石窟藝術
天龍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40公里處,是我國古代石窟雕塑藝術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天龍山古稱方山,是呂梁山太原地帶主峰之一,海拔1700米。北齊年間(560),文宣帝高洋仿效北魏帝王開鑿云岡石窟之舉,在方山開鑿石窟,修建天龍寺(取龍飛天上之意)。山以寺名,方山遂改稱為天龍山。
天龍山分東西兩峰,在兩峰峭壁上,開鑿了二十五個石窟。東峰十二窟,西峰十三窟。原有大小石佛造像五百尊,浮雕、藻井和線劃畫像一千一百四十四幅。此外,在天龍山北隅史家巖福慧寺崖壁上還雕有三窟,寺南柳子溝山崖上也雕有三窟。天龍山石窟的規模雖比不上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卻包含了東魏、北齊、隋、唐四個朝代近五個世紀的作品,是跨越世紀的石窟藝術品,反映了我國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石窟藝術的不同風格特點以及石刻造像發展演進的過程。
天龍山東峰第二、三兩窟為東魏作品。是高洋之父、北魏權臣高歡主持開鑿的。第一、十兩窟為北齊時期的作品。東魏、北齊的造像,風格樸實,秀骨清癯,結構穩定安然。如第二窟佛像和夾侍菩薩像,采用衣擺松動,衣褶自如,上窄下寬,寬袍廣袖的技法,塑造出坐勢端莊、舒適的形象。在處理衣紋時,在下墜的線條中插進了部分波動,構成了動的形態,增強了靜的意趣。把造型和技巧揉合于統一的情調中,代表了北魏末期石窟藝術的典型風格。第十窟洞外的夾侍菩薩,花冠富麗,衣著合體,造型俊秀雅靜,較明顯地脫離了北魏時期高鼻深目、寬衣博帶的風格,而向唐代豐滿俊秀的造型發展。
天龍山石窟中的第八、十六兩窟是隋開皇四年開鑿的,其中第八窟最能代表隋代的造像特點:面型方圓略長,面帶微笑,頸部較長,軀體秀潤,上肢緊貼軀干,衣裳僅及膝下,飄帶亦短,衣紋簡潔。隋代的造像處于轉變時期,上承北朝造像端莊慈祥的風格,下開唐代造像豐滿自如的先河。
天龍山唐代洞窟和造像最多,其中西峰第九窟最有代表性。窟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彌勒大佛,下層以十一面觀音立像居中,左右為文殊、普賢二菩薩。彌勒佛像姿態端莊,形象慈祥而樸實。在雕造方面,高凸部分轉折圓潤,低凹部分交接平滑,以紗羅透體的方法處理衣飾,虛實明顯,形體突出。兩腿之間的衣紋垂褶細密,上下之間和兩側衣飾迂回轉折,刀法流暢純熟。下層的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是以華麗的服飾和健美的肌肉而引人注目。造型和動作具有文靜、典雅、樸素、大方的風格。造像中觀音的瓔珞、飄帶、羅紗飾于一體,或下垂,或纏繞,或貼體,交織于一體,生動自然,反映出唐代佛教藝術的高超技藝。文殊、普賢雕像位于觀音兩側,也是唐代雕塑精品,座下雄獅大象,氣勢威武,神氣活現,表現出高超的寫實技巧。
天龍山石窟在建筑形式方面體現出外來藝術與民族藝術的完美結合。北齊開鑿的兩窟和隋代兩窟,窟檐兩側均有束蓮式圓形或八角形柱,柱礎束蓮式或覆盆式,柱身略顯瘦長,柱上承普柏枋,枋上為人字拱和一斗三升。這些齊隋建筑形制的遺跡,是建筑史研究的珍貴實物資料。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澳門之旅·白鴿巢公園·賈梅士吟詩處
下一篇:眷眷中州情·鄭州之旅·新鄭具茨山·軒轅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