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魯彥人物簡歷簡介,王魯彥文學代表作品介紹
王魯彥是在“五四”新思潮的鼓舞下走上文壇的。在充滿血與火的緊張斗爭的時代里,他走過了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他以獨具特色的文學創作和富有文采的翻譯文字,反映了廣大被壓迫的人民群眾的痛苦與希望,并顯示了自己卓越的藝術才能,從而贏得廣大讀者的注意和歡迎。他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下,努力跟隨著時代前進,而他為追求真理所進行的執著探索的艱苦歷程,更是十分感人的。王魯彥是現代文學史上一位具有一定影響的進步的小資產階級作家。
一
王魯彥原名王衡,又名返我,1901年農歷11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鎮??h大碶頭楊家橋。他的祖父是醫生,父親王宗海從當學徒到當店員,長年在外地奔波,每年只回家一次,每次約在家里住一個月。父親態度莊重,溫和親切,在家期間常講故事和親身閱歷給魯彥聽,“沒有一個故事里不含著誠實,忠厚,勇敢,耐勞”(《旅人的心》),它們在魯彥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母親是一位善良、勤儉的家庭婦女,她對魯彥管教極嚴。
魯彥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都是在農村里度過的。他和農家樸實的孩子結成親密的伴侶。他們在雪天里一道堆造雪人,在清明時結伴上山掃墓;農民兄弟為他制作了釣竿和胡琴,同他一起釣魚捕蝦,一起拉琴唱歌,農村的廣闊天地任他自由馳騁。十幾年的鄉村生活,在魯彥的腦海里一直保留著充滿詩意的印象,同時他從農村勞動者身上感受到正直善良的優美品德。因而農村的生活和人物就成為他以后的文學創作中經常描寫的對象。
在六歲的時候,魯彥就進私塾讀書。開筆的先生是位有名的舉人的得意門生,仿佛是個秀才,對待學生極為嚴厲,魯彥因怕他而時??拗噷W。在十四歲那年春天,他得到母親同意,插進了一個頗為出名的初級小學,這時雖是辛亥革命以后,上的又是新式學堂,但學校里依舊彌漫著濃重的封建教育的氣氛,“教師是拿著藤條上課的,隨時有落在身上的可能。犯了過錯,起碼是半點鐘的面壁。上體操課時,站得不合規矩,便會從后面直踢過來?!?《我們的學?!?由于在進校以前就有較好的文化基礎,魯彥只在這個學校里度過半年,就取得初級小學的文憑了。下半年,他又進入了楊家橋附近的靈山高等小學讀書。在這個學校里,他感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良好氣氛。校長徐先生態度親切,作風民主,他不常處分學生,而是把發生糾紛的學生叫到房里,問明情況,準許分辯,然后給予開導;他教語文,作文卷子改得仔細,字又寫得好,在學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學校老師中還有一天到晚做實驗的理化教員,將標本掛滿教室和宿舍的動植物教員,會彈奏各種樂器的音樂教員,能用各種姿勢在很高的鐵杠上翻幾十個圈子的體育教員,他們都使學生們滿意,同樣也都受到學生們的尊敬。魯彥為有這么多的好教師而感到驕傲。在這個朝氣蓬勃的、充滿清新空氣的學校里,年輕的王魯彥既學到一些文化科學知識,又初步受到一些民主思想的熏陶??墒呛髞硇煨iL被校董方面無理辭退了,魯彥和其他二十幾個同學也即自動停學以示抗議,他只讀到高小二年級就結束了正規的學生生活。
魯彥十八歲的時候,就離開家鄉,到了上海。母親為他的離去而傷心,但魯彥并不難過。他后來回憶離家的情景時說,“我很久以前聽到我可以出遠門就在焦急地等待著那日子。那一夜我幾乎沒有合眼,心里充滿了說不出的快樂?!币驗椤拔覉远ǖ叵嘈盼覍⒂幸粋€光明的偉大的未來?!?《旅人的心》)王魯彥就是這樣帶著美麗的憧憬,在父親的陪同下踏上了進入社會的旅途。
到上海以后,魯彥進入三菱洋行(日本在華資本的一所洋行)當學徒,走上父輩所走過的老路。在這個環境里,他更深切地呼吸到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氣息。魯彥又不甘于失學,工作之余就在“環球補習夜校”繼續補習文化。
就在這時,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震動了全中國,國家的命運,青年的前途,成為許多人關心和思考的問題。魯彥受到這一新思潮的影響,也決心為自己尋找一條新的生活道路。當他聽說北京有一個由知名教授李大釗、蔡元培、胡適等創辦的半工半讀的勤工儉學組織——工讀互助團已開始活動以后,就立即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去申請,說自己“是個洋行里的小伙計,覺得那樣的生活太沒有意思,家里又要強迫他和一個不相識的女子結婚,非離開那兒不可。他渴望著能夠容許他入團,來過那理想的快樂的生活?!?傅彬然《憶魯彥》)工讀互助團被這封信所感動,就決定接受這個遠在千里之外的年輕人。于是魯彥就將“返我”的名字改為“忘我”,離開三菱洋行,于1920年初到了北京。據當時同團的傅彬然回憶,“這位新朋友年齡比原來的一些朋友,似乎稍為小一點,相差并不大,然而生成的一張孩子臉,直率活潑,富于同情心,和大家相處得很好?!?br>
在工讀互助團里,魯彥和同學們在北京大學門口擺飯攤,替北大學生們洗衣服,洗被子,依靠勞動來維持生活。同時他又在北京大學當旁聽生,得到繼續補習和深造的機會。在旁聽的課程中有魯迅講授的中國小說史。這門課程給予他的教育和啟發是很大的。他后來回憶聽魯迅講課的情景時說:“每個聽眾的眼前赤裸裸地顯示出了美與丑,善與惡,真實與虛偽,光明與黑暗,過去現在和未來。大家在聽他的《中國小說史》的講述,卻仿佛聽到了全人類的靈魂的歷史,每一件事態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疊疊的外套都給他連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來,笑聲里混雜著歡樂與悲哀,愛戀與憎恨,羞慚與憤怒……”(《活在人類的心里》)正是魯迅這位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通過自己生動的講課,把年輕的魯彥帶進了我國古代文學的金光燦爛的藝術寶庫,在他面前展現了我們祖先所創造的許多文學珍品,讓他從祖國無限豐富的文學歷史里懂得了深沉的愛憎,得到藝術傳統的哺育。這就為他以后的文學創作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外,魯彥還刻苦自學世界語,并加入北京大學世界語學習班。由于他勤奮好學,這位缺乏起碼外語知識的青年很快就掌握了世界語,并能通過它來閱讀一些文學書籍。外國作家的優秀作品,又為他提供了珍貴的借鑒材料。在工讀互助團這個集體里,魯彥半工半讀,過著同在三菱洋行時完全不一樣的生活,他交了一些年輕的朋友,增長了許多知識,但也受到這個組織比較復雜的思想影響。
1922年工讀互助團解散以后,魯彥就和章鐵民等一些朋友到江蘇贛榆縣的一個小鎮上辦了一所小學,但不久就被當地士紳當作“過激派”而驅逐出境。返回北京后他又和朋友們醞釀成立專門研究文學的團體“明天社”,并在1922年6月19日的《民國日報》附刊《覺悟》上面發表了《明天社宣言》。這個《宣言》指出:“難道說現在的文學界不是極幼稚,極沉悶嗎?我們對于‘現今’,對于‘今日’怎能滿意呢?但是又怎甘心灰了心,嘆口氣就算完了呢?怎甘心醉生夢死的不聞不問呢?決不能的!我們要求文學界的成長的明天,光明的明天,發榮的明天!”《宣言》還提出了這個新誕生的文學社團的主張:“我們固然希望黑幕派一類的爛污東西可以滅絕。我們也希望青年不要把舊式的詩和小說里的荒謬思想換湯不換藥的放在他的作品上,把文學當作發牢騷的一個工具,當作發泄色情狂名利狂的一個工具。大家該努力的是求真能破除境遇不同的人們相互的‘盲目性’,真能了解‘人性之真實’,建立一種真摯,博大,深刻的文學!”明天社的發起人有汪靜之、馮雪峰、應修人、潘漠華、臺靜農、林如稷和王魯彥(署名為王忘我)等十八人,其中有幾人在當時已是相當活躍的青年作家了。這個社團雖然后來沒有什么活動,刊物也沒有辦成,但這個《宣言》卻也表達了這群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具有進步傾向的社會見解和文學主張。
王魯彥在正式登上文壇之前就有了多方面的準備。十八年的鄉村生活使他對中國農村勞動者有了比較深切的了解,熟悉他們的生活,同情他們的遭遇。雖然接受學校教育的時間不長,而且時斷時續,但經過自己的刻苦努力,他也已具備了一定的文化水平。家庭教給他忠厚與耐勞;從農民兄弟身上學習到善良、正直的品德;“五四”以后的時代氣氛讓他受到科學、民主的思想熏陶;洋行伙計的辛苦生活和贛榆辦學的失敗遭遇又使他窺見到舊社會的丑惡。這一切形成了他忠厚正直、愛憎鮮明的品格和進步的思想傾向。認真學習祖國文學歷史,大量閱讀外國文學名著,以及愛好文學的朋友們之間的互相切磋,使魯彥開始和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些生活、思想、藝術等方面的準備,為魯彥的步上文壇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正是生活的土壤和時代的陽光孕育了這一棵文學的幼苗。
二
1922年8月,魯彥由世界語轉譯的俄國民間故事《好與壞》《投降者》先后在《晨報副鐫》和《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發表。這是他奉獻給讀者的最早的作品,并最早使用“魯彥”這個筆名。從此,他就開始登上“五四”以后的中國新文壇。
1923年初,王魯彥曾有一段時間擔任前來中國的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的世界語助教。愛羅先珂是一個人道主義者。正如魯迅所指出:“他于政治經濟是沒有興趣的,也并不藏著什么危險思想的氣味;他只有著一個幼稚的,然而優美的純潔的心,人間的疆界也不能限制他的夢幻”,而他的作品,則表現了“非常平和而且寬大,近于調和的思想”。愛羅先珂的這種人道主義思想和某些無政府主義思想對于魯彥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人們從他的文學創作中可以窺見這些思想的明顯烙印。1923年夏,王魯彥到了湖南長沙,先后在平民大學、周南女學、第一師范任教,擔任語文和音樂等課程,他和長沙的無政府主義者有較多接觸,進一步受到無政府主義思想影響。在湖南期間由于當地軍閥的橫行和爭斗,致使社會秩序混亂,民不聊生,于是魯彥在二、三年中就經常奔波于長沙、北京之間,生活極不安定。
王魯彥對于創作已經有了比較堅實的準備,又曾通過翻譯練了筆,現在,當他受到現實生活的觸發,就情不自禁地將他對于現實的感受和自己的愿望訴諸筆端。他在長沙寫出了他的第一個短篇小說《秋夜》,并在1923年11月發表在《東方雜志》第20卷第22期上。此后,王魯彥又陸續撰寫了《秋雨的訴苦》《柚子》《阿卓呆子》《菊英的出嫁》等作品,并于1926年由北新書局出版了第一個小說集《柚子》,收初期作品十一篇。
在王魯彥初期的創作中,有一部分是表現他對苦難人民的深切同情的。處女作《秋夜》就是敘寫作者欲拯救受難同胞而又無能為力的苦悶與焦急的。作品主人公在夢中聽到有人在呼救,那是一群從戰地來的已經家破人亡的受害者的呼聲。他就披上衣服拿著手槍沖出門去。在拯救受難者的路上,他遇到兇惡的群狗的追吠,恐怖的墳場的包圍,溫馨的愛情的誘惑,如雨的流彈的威脅,但是他都一直朝著呼救者的方向奔跑,并且熱烈地喊著:“不要失望,不要失望,困苦者!我便是你們的兄弟,我的家便是你們的家!”但是,這個有著美好同情心的救人者卻始終是孤獨的,他想以自己個人的力量去拯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人們,當然不可能給予那些受難者以什么切實的幫助,結果只能面對現實發出“一個人怎樣對付?”的慨嘆。覺悟到自己的人生責任卻又意識到自己的無能為力,這種深刻的矛盾使主人公最后發出這樣痛苦的呼聲:“不能救人,又不能自救,沒有勇氣殺人,又沒有勇氣自殺,咒詛著社會,又翻不過這世界,厭恨著生活,又跳不出這地球,還是去求流彈的憐憫,給我幸福罷!……”這種痛苦的呼喚實際上也反映了這時期王魯彥內心的深刻矛盾。另一篇作品《狗》是從反面表達同情受苦者的主題的。它敘寫作者陪同愛羅先珂游北京西山途中,遇到一個在路旁哭泣的女乞丐,愛羅先珂要他去給一點錢,但他卻不以為然地不加理睬。這一行為受到盲詩人忿怒的責備:誰一見這種不幸的人,就應該將她扶了回去,可是“你卻經過她面前時,如狗似的安然走了過去!”這種嚴厲的譴責使作者深感不安,并作了異常殘酷的自責:“狗,我真是一只狗!我從良心里看見了我所做的事情,我承認他所說的,我真是一只狗!我恨不得立刻鉆入地下!”甚至后來他們在溪邊飲水,在巖石上躺著時,他都感覺到自己的姿態和狗完全一樣。讀者從這種過于苛刻的自責中同樣能夠聆聽到回蕩在作品中的同情受苦人的主旋律。王魯彥初期的這類作品鮮明地呈現出它們受到愛羅先珂人道主義思想影響的痕跡。在這里,人道主義是具有積極和消極的兩重性的。由于它是以對不幸者的關切與同情為其主要內容,符合那些在封建主義和軍閥統治壓迫下的命運悲慘的廣大群眾的利益,因而它是具有進步性的。同時這種人道主義的局限性也十分明顯?!肚镆埂防锏闹魅斯m以救人為己任,但由于他單槍匹馬,又找不到正確途徑,只能成為空有良好愿望的孤獨的“救世主”?!豆贰防锏闹魅斯词拱牙蠇D人扶起來,但他也不能將所有受難的人們都扶起來。他自責時幾乎把全部罪惡集中在自己身上,這又會模糊人們對制造悲劇的真正禍首——腐敗的舊社會的認識與揭露。這一切都說明,脫離廣大人民群眾,離開從根本上鏟除罪惡根源,即進行徹底的社會改革的途徑,這就是小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局限性。
在王魯彥初期的創作中,還有一部分是抒發他對專制的黑暗社會的憤懣情緒的。這類作品具有較強烈的暴露和控訴的力量。在《秋雨的訴苦》里,那從充滿自由和美的天國被狂風與嚴寒驅逼而來的秋雨悲傷地訴苦說:“地太小了,地太臟了,到處都黑暗,到處都討厭。人人只知道愛金錢,不知道愛自由,也不知道愛美。你們人類的中間沒有一點親愛,只有仇恨。你們人類,夜間象豬一般的甜甜蜜蜜的睡著,白天象狗一般的爭斗著,廝打著……”這秋雨的凄切的傾訴,表現了作者對被軍閥統治著的現實世界的徹底失望和無限憎惡。在《燈》這篇短小的作品里,主人公躺在母親的懷里,悲哀地對母親說:“你分給你孩子的那顆心,在世界上只是受人家的咒詛,不曾受人家的祝福,只能增加你孩子的悲哀,不能增加你孩子的歡樂?!弊髡咭庠谡f明他所生活的現實,是容不得人心的,因而是一個既沒有關切同情也沒有幸福歡樂的世界。在《柚子》這篇膾炙人口的作品里,作者通過自己在長沙的一段見聞,無情地揭露了如下的事實:軍閥的混戰使戰云籠罩著景色秀麗的岳麓山,槍炮的聲音給人們帶來恐怖和憂愁,草菅人命的統治者“差不多天天要殺人”,致使湖南人的頭象湖南柚子那樣便宜。作者在這里發出的是何等悲憤而深沉的控訴。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王魯彥這時對他所憎恨的丑惡現實,并不是采取積極抗爭的態度的。那訴苦著的秋雨,并沒有想把地面的黑暗骯臟變成光明清潔,相反的要將地面“讓野獸們去生活”,自己則要“離開這世界,到地底去了”。而《燈》里那哀嘆人心無用的主人公則表示要將心還給母親,做一個無心的人。《柚子》里的“我”面對軍閥混戰和人民如草芥的殘酷現實,卻表現出玩世不恭的態度。他所關心的只有岳麓山,“只要將岳麓山留給我玩,即使你們將長沙燒得精光,將湘水染成了血色,——換一句話說,就是你們統統打死了,于我也沒有關系?!边@里當然含有一些憤激之詞,但對于殺人,他就幾乎完全抱著一種旁觀欣賞的態度了。在去觀看殺頭的途中他暗暗祈禱:“咦,咦,等我一等,不要背著我殺,不要辜負了我來看的盛意,不要掃我的興!”如果說,太空的秋雨要離開人間到地底下去,這種消極地逃避現實的態度反映了脫離群眾的作者的軟弱性,那么,要做無心的人,興致勃勃地充當血腥屠殺的看客,這種玩世不恭的態度則明顯地表現出魯彥受到無政府主義思想影響的痕跡。魯迅后來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里,在分析王魯彥的《燈》《柚子》這類作品時,以“對專制不平,但又向自由冷笑”來概括它們的基本特色,的確是十分中肯的。
在王魯彥初期的創作中,還有一部分是描繪農村的生活圖畫的。這類作品所反映的是作者故鄉浙東農村的生活故事,它為讀者提供了一幅幅富有濃郁地方色彩的風俗畫?!毒沼⒌某黾蕖穼懙氖且粋€農村婦女為死了十年的女兒菊英舉行婚禮,儀式講究而隆重,把浙東的民間風俗“冥婚”寫得十分具體生動?!蹲粤ⅰ穼戅r村一個土財主為著一句玩笑話同他的嫡親兄弟長期打官司,結果財主傾家蕩產,而“袋袋裝得飽飽的是縣官”?!栋⒆看糇印返闹魅斯可緛硎且粋€受人尊敬的二十多歲的青年,在父親死后他繼承了一筆十二萬的巨大遺產,于是他游山玩水,揮霍無度,不出六年這筆巨資便在他手中煙流云散,而他也變成一個任人欺侮捉弄的呆子了。這類作品都具有極為濃厚的生活氣息,對舊農村的人情世態、風俗習慣也都作了細致的描寫,作者對善惡也都表現出鮮明的愛憎態度。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這類作品的題材大多是一些趣聞軼事,作者描寫時又未能以階級觀點去進行分析和處理,因而不能正確地揭示農村的階級關系,不能更深刻地挖掘這類生活故事所蘊含的思想內容。
王魯彥的處女集《柚子》里所收的這些初期作品,已經顯示出鮮明的藝術特色。這時期他的創作更傾向于浪漫主義。首先,他的作品往往具有比較濃厚的抒情性。象《秋夜》《秋雨的訴苦》《燈》《柚子》等篇,主人公常常是直接傾瀉自己奔放的熱情,抒發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有些作品雖然采用第三人稱的寫法,但作者也著力于人物的心理描寫,這同樣也能賦予作品濃郁的抒情色調。其次,魯彥在作品里喜歡采取一些奇幻的手法?!肚镆埂穼懙氖菈糁袎?,《秋雨的訴苦》寫太空的“秋雨”的怨訴,《燈》的主人公將自己的心還給母親,《狗》寫人變成狗的幻覺,這種手法明顯地不同于現實主義的描寫。再次,幾篇反映農村生活的作品,由于它們所煥發的濃重的鄉土色彩,以及洋溢于字里行間的象民間傳說一般有趣的機智和奇譎,同樣也彌漫著一層浪漫主義的氣氛。以上三個方面構成王魯彥初期創作的浪漫主義特色。另一方面,魯彥初期創作在藝術上也有著明顯的缺點。他后來回顧自己的創作道路時說:“《柚子》是我的處女作,寫那些文章的時候,我的年紀還輕,所以特別來得熱情,呼號,咒詛與譏嘲常常流露出來?,F在看起來,覺得非常幼稚,沒有技巧,不成為小說。”(《我怎樣創作》)魯彥的自白準確地道出了他初期創作的弱點,這就是思想過于外露,不講究含蓄。在作品里,他不大注意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畫鮮明性格,并讓自己的思想通過人物的活動、情節的展開、場面的描繪自然地流露出來,而是往往采用直露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使作品成為向讀者說教的傳聲筒。后來,茅盾在《王魯彥論》這篇著名的論文里,也指出魯彥初期創作存在著一種濃厚的“教訓主義色彩”。
三
1927年春,王魯彥到了武漢,任武漢《民國日報》的副刊編輯。不久,由于汪精衛叛變革命,他就離開武漢到了上海,1928年春又去南京任國民黨政府國際宣傳部的世界語翻譯。1929年夏天,國民黨政府要魯彥去書報檢查機關工作,他毅然拒絕,并由南京返回上海,依靠筆耕翻譯度日。在上海期間他與作家丁玲、胡也頻、沈從文、巴金等有較密切的交往。
1930年秋,魯彥從上海到了福建廈門,經巴金介紹,為華僑辦的廈門《民鐘日報》編副刊,同時為廈門大學講授中國文學,并在同安縣集美中學兼課。次年秋天,他來到泉州黎明中學任教,在同事中有巴金、麗尼、張庚、呂驥等愛好文藝的朋友。他們時常聚在一起,談詩說文,暢敘友情,這段生活給魯彥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但是他在黎明中學只工作了半年,由于不滿學校當局對學生的一些不民主的措施,就辭去教職,離開泉州到莆田縣涵江中學教書。涵江是閩南的一個偏僻的小鎮,生活比較艱苦,但是魯彥說:“我已過慣了貧窮流浪的生活?!彼戎遑毜娜兆樱欢鴧s滿懷熱情地教育著自己的學生,培養著許多愛好文學的青年??墒亲×艘欢螘r間以后,魯彥終于發現,涵江這個地方,“既沒有強烈的熱的刺激,也沒有嚴酷的冷的壓迫。在它這里,只有淡淡的,平凡的光。而這光,既不能催動一切蓬勃的生長,又不能使一切顫抖的死”(《船中日記》)。他需要追求一種更有生氣的生活,于是在1932年11月就離開莆田赴上海。在返滬途中他還曾回故鄉鎮海住了兩個多月,親眼看到農村的衰敗和農民命運的悲慘,這又進一步開拓了他的生活視野。
回到上海,魯彥曾一度在江灣立達學園任教,同時也從事著譯,可是這樣也仍然難以維持生計。所以在上海停留不到一年,魯彥就又于1934年初動身奔赴陜西,先后在郃陽縣立中學和西安高中任教。在被指定為當時的陪都的西京,他看到的是“烏鴉的領土”“蒼蠅的世界”,而“麻將,牌九,撲克,煙土,私娼,官妓……”則充塞著這個西北的名城。這不能不使魯彥深感失望和憤慨。1935年底,他就從陜西返回上海。
1936年,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時候,王魯彥在魯迅發起的《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上簽名。《宣言》說:“當民族危機達到了最后關頭”,“我們愿意和站在同一戰線的一切爭取民族自由的斗士熱烈地握手!”這年十月,新文學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逝世,魯彥參予料理喪事,為送葬時八名扶棺者之一。這時他已是一位令人矚目的著名作家了。
從1927到1936這十年里,魯彥簡直象是一只陀螺,經受著生活鞭子的無情抽打,不停息地四處旋轉。他先后輾轉了十多個地方,從祖國的東南到西北,都留下他流浪的足印。他對這種顛沛流離的悲慘生活曾經作了真實的描述:“幾乎沒有一年不捆被包,有幾次,一年中還捆了三四回?!乙涯憷ζ饋恚乙涯銕У絼e一個地方去?!覍χ话f?!欢易砸训拿\呢,卻在另一個不識者的手中。‘我要把你捆起來,我要把你帶到別一個地方去!’那個對我伸著手的人說。于是我被牽著走了?!?《西行雜記》)應該說,那個捆著魯彥并把他牽著到處走的“不識者”,不是別的,正是罪惡的舊社會。
然而,生活經歷的豐富,生活視野的開闊,又給作為文學家的魯彥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并經常激發起他的寫作靈感;有時,魯彥及其家庭還需要依靠他筆耕的微薄收入度日,這又使他不能不更加勤奮地寫作和翻譯。因此,這十年又是王魯彥創作生涯中收獲最豐、成就最大的一個黃金時期。
本時期王魯彥用相當一部分力量來介紹外國優秀的作家和作品,他通過世界語翻譯并出版了許多世界文學名著。例如《顯克微支小說集》是波蘭著名作家顯克微支的選集;《花束》是法國查理斯·拉姆貝的文藝論文集; 《世界短篇小說集》和《在世界的盡頭》大多是匈牙利、波蘭、保加利亞等當時被稱為弱小民族的作家的小說選集; 《苦?!肥遣ㄌm作家先羅什伐斯基的長篇小說; 《懺悔》是南斯拉夫女作家米耳卡·坡嘉奇坎的作品; 《唐裘安》是法國莫里哀的著名五幕喜劇。這些譯作的出版是魯彥在介紹外國文學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貢獻。此外,他還翻譯了波蘭作家普魯斯的著名長篇小說《法老》,此書后來因戰事未能出版,是十分可惜的。王魯彥的翻譯工作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他大多選取當時受殖民主義者奴役與壓迫的國家,即所謂弱小國家的作品來翻譯,介紹給中國讀者。魯彥這樣做是有他自己的想法的。他在《世界短篇小說集》的序言里說:這些弱小的國家,“他們一樣的有生活,有人民,有文字,有痛苦與快樂,有呻吟與叫號,有科學與文學——一句話,無論如何弱小的國家都有他們自己的靈魂?;蛘撸覀兛梢哉f,正因為他們弱小,受壓迫,被損害,他們的靈魂愈加沉痛,愈加悲哀,而從這里所發出的呼聲愈比大國的急切,真摯,偉大。文藝正是從靈魂中發出來的呼聲,我因此特別愛弱小民族的文藝?!濒攺┑倪@種思想反映出他是同被壓迫的人民站在同一的立場上的。
本時期也是王魯彥一生中創作力最旺盛的階段。在這十年中,他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黃金》 《童年的悲哀》 《小小的心》 《屋頂下》 《雀鼠集》 《河邊》,散文集《驢子和騾子》 《旅人的心》,他還發表了中篇小說《鄉下》和長篇小說《野火》。同魯彥初期的創作比較,本時期他的創作已呈現出一些嶄新的特色。
第一,魯彥創作題材的范圍已較以前大大擴展。本時期他一共創作了近四十篇小說和二十篇左右的散文。其中反映農村生活題材的作品占有較大的份量。例如《黃金》描寫農村小有產者的不幸遭遇; 《阿長賊骨頭》展示一個農村流浪漢的坎坷經歷; 《童年的悲哀》表現一位多才多藝的雇工和一個孩子的純潔友誼; 《岔路》敘寫舊農村的械斗和瘟疫; 《病》諷刺農村庸醫的害人; 《橋上》反映農村小鎮上同行的相互傾軋;《銀變》寫鄉下小財主的破產; 《中人》寫舊中國農村基層政權的腐敗;散文《楊梅》 《清明》 《釣魚》等是回憶作者童年時代在農村的生活的。而中篇小說《鄉下》和長篇小說《野火》則都正面展現農村的階級壓迫和農民的反抗斗爭,標志著魯彥創作歷史上的重大進展??梢?,魯彥在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中,也是尋找多種多樣的角度來反映的。除了農村題材的作品外,魯彥還把他的藝術描寫引向更為廣闊的生活領域,如《毒藥》 《幸福的哀歌》 《一篇抄襲的戀愛故事》 《他們戀愛了》《戀愛行進》《夜》等都是反映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學校生活的;而《祝?!穼懥髀浣诸^的退伍士兵; 《小小的心》寫一個孩子的悲慘命運; 《宴會》寫國民黨特務機關的黑暗內幕;《屋頂下》寫婆媳的糾紛;《李媽》寫城市中娘姨的受苦和反抗;《頭獎》寫航空獎券扭歪了人們的精神面貌; 《一只拖鞋》諷刺了舊上海的社會秩序。而散文《廈門印象記》 《驢子和騾子》《西安印象記》等則記敘了作者流浪各地的見聞。可見,隨著魯彥生活閱歷的增長,他在創作時就有可能更廣泛地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這為讀者認識那個社會提供了形象而生動的材料。
第二,王魯彥本時期的作品大都能表現富有社會意義的比較深刻的思想內容。如果說,魯彥初期的創作較多表現的是作者的同情與憤懣情緒,那么本時期他在作品里一般都能提出一個社會問題,引起讀者的思考。例如《屋頂下》這篇小說,敘寫的是本德婆婆和阿芝嬸的婆媳爭吵和對立的故事。當家的媳婦阿芝嬸為了照顧婆婆的身體,買了一些黃魚、芋艿、紅棗來孝敬她;而五十四歲的本德婆婆則處處省吃儉用,連生病也不肯問醫吃藥,為的是穩住在風浪中顛搖著的她為之付出巨大心血支撐起來的家庭的航船,因此婆婆就嫌媳婦買這些東西是亂花錢。一個真心實意地關心著婆婆,一個處處為這個家庭著想,然而婆媳之間的這種相互關懷不料卻成為她們不和的導火線,并發展為親家兩家之間的激烈爭吵,婆媳終于不能在一個屋頂下共同生活。為什么一場好意終會變成惡意?相互的關心也會變成相互沖突的原因?作品真實地揭示了這場家庭風波的社會內容。中國農村的極端貧困,人們隨時準備著抵擋災難和破產的襲來,本德婆婆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認識到,家庭的航船“一個不小心,觸到暗礁,便會闖下大禍,弄得家破人亡的”。正是這種朝不保夕的恐懼感始終籠罩著那小小的屋頂,使人們彼此之間的愛心也成了沖突的原因。作者通過這場家庭風波揭示出一個悲劇性的深刻的主題。又如《銀變》描寫的是一個鄉下小財主破產的故事。錢莊老板趙道生連做夢都想發財,為了實現他的發財美夢,他千方百計去交結官府,希望得到反動政治勢力的保護。雖然如此,趙老板的兒子還是被土匪抓走,并且被敲去了三百擔白米。可是真正使趙老板破產的并不是土匪,而恰恰是當時的官府。在有人控告趙老板偷運現銀的罪行以后,官府就以此作為把柄,蜂擁而來,大做文章,縣長、科長、報館、派出所長、偵緝隊長,都向趙老板伸出了貪婪的手,有的五千元,有的八千元,有的六千元,敲去了大批錢財,趙老板因此身心交病,最后甚至還產生這樣的幻覺:從省里、京里還來了許多人洗劫他的家財。作者嚴峻地指出,國民黨政權實際上比土匪更加兇惡,即使象趙老板這類企圖依附他們的人,也被敲榨得破產。《銀變》無情地揭露國民黨政權的腐敗,它的批判鋒芒直指統治階級的心臟,這無疑是極為深刻的。中篇小說《鄉下》則正面描繪一幅農民同反動基層政權對立的圖畫。農民阿毛、三品、阿利面對著反動政權的殘酷壓榨,各自采取不同的態度:有的進行著個人反抗;有的主張忍讓,一切聽從命運安排;有的則始終處于仇恨舊社會但又不敢抗爭的矛盾之中。然而他們都以失敗而告終。作家雖然還不能給讀者指明一條真正的出路,但對這幾類人物的描寫,卻在客觀上告訴人們,采取這幾種方式來對抗罪惡的反動政權,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這個作品同樣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以上幾篇作品雖然反映的角度不同,但從中我們卻可以看出,王魯彥對生活的認識與表現較之以前確實已經深刻得多了。
第三,王魯彥本時期的創作更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初期的創作,更多的是作家的抒情與呼號,人物形象往往比較模糊。而這一時期,他則致力于刻畫人物的性格,從而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茅盾在《王魯彥論》一文里曾指出:“王魯彥小說里最可愛的人物,在我看來,是一些鄉村的小資產階級,例如《黃金》里的主人公,和《許是不至于罷》里的王阿虞財主?!钡拇_,在王魯彥作品的人物畫廊里,農村小有產者的形象往往是描繪得異常生動的。例如《黃金》的主人公如史伯伯曾以一生的勞碌爭得了一份家產,但在農村日益貧困的趨勢中,他的小康之家也搖搖欲墜了。而人們對如史伯伯家境的困頓,不是同情,而是表現出冷漠、嘲弄和歧視的態度,各種各樣的厄運飛進了如史伯伯的家門,面對著這種變化,如史伯伯覺得“自己仿佛是一匹拖重載的騾子,挨著餓,耐著苦,忍著叱咤的鞭子,顛蹶著在雨后泥途中行走,但前途又是這樣的渺茫,沒有一線光明,沒有一點希望。”作者細致地描繪了小有產者趨向破產和沒落的心理狀態。應該說,如史伯伯的遭遇和他的思想情緒,比較真實地概括了舊中國小有產者生活逐漸下降的共同命運,因而這個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此外,象《屋頂下》里的本德婆婆,《銀變》里的趙道生,《惠澤公公》里的惠澤公公等也都是寫得比較成功的農村小有產者的形象。在茅盾《王魯彥論》發表以后,魯彥在作品里塑造的人物形象又更加豐富多彩,他除了繼續刻畫農村小有產者的生動形象外,又運用他多彩的畫筆,從更廣闊的范圍內描繪城鄉各類人物的形象。如《童年的悲哀》里的阿成哥,是一個“多才而又多藝的粗人”,作者懷著深沉的熱情塑造了這個農村雇工樸實、正直和善良的形象;如《李媽》中的李媽,是一位女傭,魯彥細致地展現了她從一位善良、老實的農村婦女變成一個狡滑、蠻橫的“老上?!钡倪^程,從而控訴了舊社會對一個淳樸的勞動婦女心靈的戕害。如《野火》中的華生是一個富有反抗精神的貧苦青年農民,在生活的重壓下,他懷抱著‘我——不做人家的牛馬’的信念,經歷了從幼稚到成熟的發展,終于成為一位組織農民向地主豪紳進行自發斗爭的領袖。華生形象的出現是魯彥創作的可貴收獲。
第四,王魯彥本時期比較嚴格地運用現實主義的手法來反映生活。在他初期的創作中,喜歡采取一種夢幻的形式和抒情的筆致來表達自己在現實中的感受,比較傾向于浪漫主義。后來正如他自己所說:“此后我的年紀漸漸大了,熱情也就漸漸有意無意地減少起來。《黃金》這一集子便代表了我那一時期的改變:其中一部分仍是帶著熱情寫的,一部分是冷靜地寫的?!驗闊崆榈牡徒祷蛴幸獾亩粢?,所以那一個時期的面貌以及內容也就和以前的漸漸不同起來。”“《童年的悲哀》這一集子,是繼承著《黃金》那一集子的?!惰肿印窌r期的熱情到這時幾乎完全沒有了?!?《我怎樣創作》)王魯彥本時期的創作,大都能按照現實生活本來的面貌來展開他的描寫。他所表現的題材大多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他所刻畫的形象大多是現實生活中活動著的各類人物,他尤其善于從自己所熟悉的浙江的鄉鎮生活中選擇他的描寫對象。由于對所反映的生活比較熟悉,他在描寫時就能賦予表現對象以大量具體的、真實的細節,描繪生動的豐富多彩的風俗畫,并比較細致地展現各類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在讀者面前展示出一幅幅象現實生活那樣具體、那樣色彩豐富的藝術圖畫。另一方面,王魯彥并不是照搬生活,相反地他已注意自覺地運用典型化的手段了。例如著名的短篇小說《小小的心》,表現的是一個四、五歲的孩子被人販子從寧波賣到廈門以后的不自由的生活。作者在《我怎樣創作》一文中曾談到主人公阿品的塑造過程。他寫道:“這里的主人公阿品小孩子,原是和我們同住著的。他的性格,我給了他原樣。有些事實是從我平日在許多小孩子身上選擇過來的,……這仿佛是不真實的,原來的阿品的命運并沒有這樣慘。但我并不是給原來的阿品作傳記,而是寫更多的孩子?!蓖ㄟ^藝術典型化的途徑來反映生活,努力表現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說明魯彥已基本上掌握了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
本時期王魯彥的創作也還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有的作品雖然描寫了某些人物的悲慘命運,但對產生不幸的原因作者尚未能從社會根源方面去深入開掘;一些以愛情為主題的作品流露出較多的失望情緒;有的作品離開了階級觀點而贊揚了抽象的性格,限制了作者對丑惡現實的批判;有的作品雖然正面描寫農村的階級對立,但作者只能寫出自發的農民起義的悲劇,無法指出通向斗爭勝利的道路。這些都反映了作者這時的思想尚停留在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水平上,他還缺乏更科學的思想武裝,這就不能不影響作品的思想深度。
四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以后,王魯彥就偕同全家到了湖南醴陵。1938年初他在長沙為田漢主持的《抗戰日報》編副刊,同年夏天到了武漢,在軍委會政治部任職,并加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抗戰初期,魯彥以極大的熱情為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吶喊,他用自己的筆作武器勇敢地投入保衛祖國的神圣斗爭。1937年10月,他在《烽火》上發表了散文《今年的雙十節》,這是一篇洋溢著戰斗激情的文章。魯彥寫道:“抗戰,抗戰,這呼聲已經布滿在整個的中國,壯烈的勇士們已經從各方面涌到了華北和華南,兩個月來,炮聲已經震動天地了。事實給我們證明了沒有一個人不愿意用自己的血肉去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自由?!边@時他還寫了《炮火下的孩子》 《傷兵旅館》等短篇小說,都是反映抗戰時期的社會生活,揭露日寇暴行的作品。1938年在武漢出版了以《傷兵旅館》為書名的短篇小說集。
1938年底武漢撤退以后,魯彥到了廣西桂林,在桂林行營政治部工作,并在桂林中學任教,同時兼任文化供應社編輯。1939年他又到桂林國際通訊社工作。在這期間,魯彥生活比較安定,就開始寫作小說《春草》,這雖是他計劃寫作的三部連續性的長篇小說的第二部,但并沒有按原計劃寫成《野火》的續篇,為了緊密配合現實斗爭,他已改以抗日戰爭為背景了?!洞翰荨窂?939年底起在桂林出版的《廣西日報》的《漓水》副刊上連載,但只發表到第七章就中止。這部作品未能全部問世,是抗日戰爭時期文學的一個重大損失。1940年秋天,由于桂林經常遭到日寇飛機轟炸,魯彥就將家遷到柳州附近的丹江縣,并在省立柳慶師范學校教書。1941年夏天,因魯彥染上瘴氣,無醫無藥,只得又由丹江縣重返桂林,這時他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組織工作,并抱病籌備創辦一種大型文學刊物。
來到廣西以后,魯彥的思想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當時桂林集中了許多進步文化人,他和共產黨人和文藝界的進步人士有較為廣泛的接觸,受到不少積極的影響。同時他已經開始以十分熱誠的態度,嚴肅認真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了。作家艾蕪在《關于魯彥的回憶瑣記》一文里曾寫到,當時他一度和魯彥同住在施家園一個院子里面,曾在魯彥房間里看到他珍藏著的諸如普列漢諾夫的《社會科學的基本問題》,莫斯科出版的《政治經濟學》,高爾基的文藝論集等革命書籍。有一次他還親眼看到魯彥用掛賬的方式賒到一部價值十六元的精裝《資本論》時的高興的情景。魯彥這時正貧病交困,但卻愿意花這么多錢購置這部巨著,可見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已經懷著一種怎樣的熱愛和珍惜的感情。以前,魯彥雖然一直受著窮困的威脅,不斷地流浪,可是卻沒有機會接受到革命真理的熏陶;現在,當馬列主義的思想光輝照耀到他的身上時,他的生活和創作都不能不開始發生新的變化。
這個時期王魯彥以更加堅定、更加勤奮的態度投身于抗日戰爭的宣傳工作。1942年1月,他主編的《文藝雜志》創刊號出版,它成為抗戰期間大后方最有影響的文學期刊之一。魯彥代表刊物編輯部寫了一篇《給讀者》發表在第二期上。他寫道:“抗戰以來,我們文藝工作者和千千萬萬的同胞在一起,無論在前方后方,都受著敵人大炮飛機的威脅。在這樣不寧靜的生活中,我們不但沒有畏縮,卻愈加奮勵,只想以國民的身份,多對國家盡一點責任,有助于抗戰,多用自己的筆,忠于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這種種,我們這一個雜志就是最好的明證。”魯彥就是這樣把創辦文藝雜志看作是自己對災難的祖國盡到的一點責任。在這個時期,魯彥還在許多文章里表達了他渴望同侵略者作拚死斗爭的心情。例如在散文《火的記憶》中,作者在敘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炮火所引起的自己的憤怒心情以后,接著熱烈地呼喚:“倘若我能活著,能夠活下去,誰又能給我暴風一樣的力,我一定伸出巨大的手掌,扼住所有的敵人的咽喉,一直到他們倒下而且滅亡!”又如,在散文《從灰暗的天空里》中,魯彥深情地懷念著在敵人鐵蹄的蹂躪下的故鄉,控訴了侵略者在我們土地上奸淫搶掠的滔天罪行,最后則傾訴了自己心中燃燒著的戰斗愿望:“不,我不愿在這里徒然的述說那些控訴了,我要飛回去,從這灰暗的天空里飛回我的故鄉,帶著這些聲音,和發亮的槍尖一起?!蓖豸攺┓磸褪惆l這種渴望戰斗的情緒,對那些正在蒙受巨大災難的同胞和奮起抗擊侵略者的人們,無疑是一種深沉有力的鼓舞。
王魯彥這時期發表的短篇小說《陳老奶》和《千家村》也呈現出嶄新的面貌。1942年發表的《陳老奶》并不是寫前方的浴血戰斗,它寫的是堅強地和民族共同求生存的人民。主人公陳老奶只是一個普通的婦女,但是她的性格卻象磐石般堅強。在時代的大動蕩中,她經受著異常嚴峻的考驗:第二個兒子被戰爭卷走,杳無音訊;大兒子又患病死去;在商人的盤剝和反動政權的敲榨下她還受到破產的威脅。但是陳老奶帶著一個寡媳和幼小的孫子頑強地生活下去,她時時鼓舞他們,在困難的時刻要堅強,要看到明媚燦爛的明天。即使是在她即將死去時也還對媳婦說:“別傷心呀,記住我的話:做人總是要吃苦的……先苦后甜呵,你總有快樂的日子?!弊髌愤€通過一個人物這樣贊揚陳老奶:“看看榜樣吧,年輕人!個個都象她,就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擔當得起!”陳老奶在任何殘酷的考驗面前,都堅強地挺立著,永不動搖。魯彥在這里不僅是單純寫一個老奶奶,他是通過這個形象寫出了一種堂堂的正氣與豪情。當我們的民族遭遇著最嚴峻的歷史考驗的時刻,她是多么需要這種什么都擔當得起的天不怕地不怕的堅強的人民呵!因此,這篇作品雖只是對普通人的一曲禮贊,然而卻閃耀著燦爛的時代精神的光輝,因而它能深深地打動讀者。《千家村》也是一篇優秀的作品。主人公秋光在外鄉奔波了十多年,當他回到了“曾經遭遇過三次的戰爭”浩劫的故鄉時,看到的并不是絕望與悲傷,而是家鄉人民深沉的仇恨,高度的警惕性和昂揚的斗志。這一切激動著秋光,使他的心中沸騰著復仇的愿望和責任感,他只住了一夜就告別千家村,他要去為神圣的民族解放戰爭貢獻出更多的力量。這個作品歌頌了中國人民在苦難中的堅韌不拔的自信心?!蛾惱夏獭泛汀肚Ъ掖濉愤@兩個短篇小說,都以其對抗日戰爭所表現的樂觀情緒和堅毅的態度,而受到讀者的重視與稱贊。只要將《陳老奶》同《屋頂下》作比較,將《千家村》同《秋夜》作比較,讀者就會清楚地看到,魯彥對前途的樂觀態度,對群眾力量的深刻認識,都是以前所沒有的。這反映了魯彥思想的明顯進步。另一方面,魯彥最后的這幾篇作品也顯示出他藝術上的日趨成熟。對現實生活的忠實而樸素的描繪,以小見大的藝術構思,蕩漾于字里行間的濃郁詩意,流暢而抒情的敘述語言,這些因素形成了魯彥這時期作品顯著的藝術特色。
魯彥的思想和創作所呈現的新面貌是十分可貴的,它預示著他的生命和創作即將展開一個絢爛的光輝時期。可是就在這個時候病魔與死神已悄悄降臨他的身邊。他先后患了惡性瘧疾、肺結核、喉頭結核、直腸周圍潰瘍癥等,身體十分衰弱,同時家庭經濟狀況又異常窘迫,沒有錢治病和營養,甚至沒有錢買米,只能一天吃兩餐。在桂林期間,進步文藝界曾幾次發動募捐給予救濟。1943年夏,因夫人覃英接受湖南茶陵第二中學聘請前往任教,魯彥亦由桂林移居茶陵。1944年7月由于日寇逼近茶陵,魯彥一家又返回桂林。旅途的顛簸,加上一家老小的啼饑號寒,使他的病情日益嚴重。終于在當年8月20日在桂林逝世,他只活了四十四歲。他臨終前曾對他的親友說:如果我再活二十年,那么一定要比過去的二十年更為充實。在魯彥的生活旅程上,沉重的經濟、政治的壓迫,窒息了他的才華,損害了他的健康;在他通過曲折道路看到革命真理的陽光,生命史上即將開始新的一頁的時候,他卻過早地離開人世。王魯彥的一生,是舊中國一位富有才能的文學家在社會壓迫和貧病交困中過早夭折的悲慘的一生。
王魯彥逝世以后,桂林文藝界為他舉行追悼會?!稄V西日報》于8月30日發表了署名桂林文協同人的《悼魯彥先生》一文。這篇文章指出:“魯彥先生,終他的一生,始終具有那種強烈的正義感,那種嫉惡如仇的灼熱心腸,無論如何,這一點卻保證了他作為一位作家的戰斗事業的繼續,直至最后?!庇终f:“他的生命的過早中斷,表面上固然是由于貧病,究其實是更有深刻的原因在的。貧病是舊社會加于叛逆的作家們身上的‘賜與’這是周知的事實,不待解說。但更利害的卻是精神上的桎梏,把一個人的靈魂弄到窒息的惡毒的禁閉?!惫鹆值倪M步文藝界為王魯彥的早死,向國民黨反動派統治著的黑暗社會發出了強烈的抗議。
魯彥逝世以后,周恩來發來唁電,叮囑家屬“善撫遺孤”,并請馮雪峰轉送給家屬撫恤費偽法幣一萬元,還親自安排接魯彥的家屬去重慶,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對作家王魯彥逝世的哀悼和對魯彥家屬的關懷。
著名作家巴金在魯彥逝世后寫了一篇題為《寫給彥兄》的悼念文章,文中曾談到他年輕時受到魯彥作品的影響:“在中學讀書的時候,你的《燈》,你的《狗》,感動過我。那種熱烈的人道主義的氣息,那種對于社會的不義的控訴,震撼了我的年青的心。我無法否認我當時受到的激勵。自然我不能說你給我指引過道路,不過我若說在那路上你曾經扶過我一把,那倒不是夸張的話。”(1945年5月《文藝雜志》重慶版新1卷第1期)。魯彥的作品,不僅曾經震撼過年輕的巴金的心,而且幾十年來,它還感動過千千萬萬的讀者。在社會主義時期,王魯彥的作品仍舊是我們的一筆珍貴的文學遺產,它依然能夠給予今天的讀者以精神的力量和藝術的享受。
注釋
附錄一 王魯彥主要作品目錄
《柚子》 (短篇小說集),北京北新書局1926年出版。
《黃金》(短篇小說集),上海新生命書局1928年出版。
《童年的悲哀》 (短篇小說集),上海亞東圖書館1931年出版。
《小小的心》《短篇小說集》,上海天馬書店1933年出版。
《屋頂下》 (短篇小說集),上海現代書局1934年出版。
《驢子和騾子》 (散文集),上海生活書店1934年出版。
《雀鼠集》(短篇小說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出版。
《鄉下》 (中篇小說),上海文學出版社1936年出版。
《魯彥短篇小說集》,上海開明書店1936年出版。
《河邊》(短篇小說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7年出版。
《旅人的心》 (散文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出版。
《傷兵旅館》 (短篇小說集),漢口大路書局1938年出版。
《我們的喇叭》(短篇小說集),重慶烽火社1942年出版。
《憤怒的鄉村》(原名《野火》,長篇小說),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56年出版。
《魯彥選集》北京開明書店1950年出版,人民文學出版社1954年出版。
《魯彥散文集》,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8年出版。
《魯彥散文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年出版。
附錄二 王魯彥研究資料簡目
茅盾《王魯彥論》,《小說月報》第19卷第1期(1928年)。
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收入《且介亭雜文二集》(1935年)。
桂林文協同人《悼魯彥先生》,《廣西日報》 (桂林版)1944年8月30日。
邵荃麟《關于魯彥的死及其他》,《青年文藝》重慶版新1卷第3期(1944年)。
傅彬然《憶魯彥》,《抗戰文藝》第10卷第1期(1945年)。
巴金《寫給彥兄》,《文藝雜志》(重慶版)新1卷第1期(1945年)。
艾蕪《關于魯彥的回憶瑣記》,《周報》 (上海版)第11期(1945年)。
周立波《魯彥選集·序》,載開明書店出版《魯彥選集》(1950年)。
覃英《憤怒的鄉村·后記》,載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憤怒的鄉村》 (1956年)。
王西彥《在魑魅的追逐下——記魯彥的病和死》,《新文學史料》第5輯(1979年)。
劉增人、陳子善《魯彥夫人覃英同志訪問記》,《新文學史料》1980年第2期。
陳子善、劉增人《魯彥著譯系年(初稿)》,《社會科學戰線叢刊》1980年第1期。
范伯群、曾華鵬《王魯彥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
沈斯亨《論魯彥散文的創作特色》,《文學評論叢刊》第11輯(1982年)。
上一篇:王西彥人物簡歷簡介及文學代表作品介紹
下一篇:田漢人物簡歷簡介及文學代表作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