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反攻作戰(184年~4月)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8月至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3月,鴉片戰爭中,清軍向占據浙江東部定海(今浙江舟山)、鎮海、寧波的英軍發動反擊的作戰。
1841年8月,英軍艦隊駛離香港島,第二次北犯。至10月,連陷廈門、定海、鎮海、寧波。道光帝急令吏部尚書奕經為揚威將軍督辦浙江軍務,副都統特依順、侍郎文蔚為參贊大臣,并從九省調兵,增援浙江。
1842年3月上旬,各省援軍及鄉勇3萬余人抵達浙東前線。奕經等擬“明攻暗襲”,收復失地。具體部署是:水路由已故總兵鄭國鴻之子鄭鼎臣指揮水勇5,000人,由乍浦渡海反攻定海。陸路一部分由總兵段永福率兵勇2,300余人,由距寧波約15千米的大隱山反攻寧波;一部分由副將朱貴率兵勇1,900人由慈溪西門外的大寶山反攻鎮海。此外,在寧波、鎮海之間的梅墟預伏壯勇3,900人,截擊增援之英船;浙江提督余步云率兵2,000人駐奉化防堵;文蔚率兵2,000人進駐慈溪西北之長溪嶺督戰;奕經率兵1,350人駐紹興以東的東關居中調度;特依順率兵1,200余人駐杭州城南萬松嶺,作為后援,并兼顧省城和乍浦等地。
3月10日凌晨,段永福部攻擊停泊在寧波城外英艦,未果;隨即在內應的配合下由西門和南門攻入城內,但遭到英軍炮火轟擊,傷亡慘重,被迫退出城外。與此同時,進攻鎮海的清軍企圖焚燒鎮海港內的英軍艦船,也未奏效。在進攻鎮海西門時遇英軍阻擊,加上擔任主攻的朱貴因黑夜迷途而未至,行動受阻。渡海進攻定海的水勇,或因風潮不順,或因英軍已有戒備,一再推遲行動。直至4月14日,才進行了一次夜襲,戰果不大。
清軍陸路反攻失利后,主力集結在慈溪大寶山及長溪嶺一帶。3月15日,英軍1,200人從寧波溯江而上,先占慈溪,旋攻大寶山。朱貴父子堅守陣地,鏖戰竟日,壯烈犧牲,所部也大部陣亡。16日,英軍繼續向長溪嶺進攻。文蔚率部越曹娥江退往紹興。20日,奕經率部退回杭州,反攻浙東作戰以失利結束。
上一篇:《正太戰役(1947年4月8日~5月4日)》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直皖戰爭(190年7月14~4日)》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