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韻學·近年來音韻學研究進展·對中古至現代音發展的研究
1981年楊耐思《中原音韻音系》和1983年李新魁《中原音韻音系研究》兩部書對有代表性的《中原音韻》音系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尤其是在聲調研究上,一反王力、趙蔭棠“《中原音韻》無入聲”的說法,提出存在陰陽上去入五聲調的觀點。
1980年唐作藩《正音捃言的韻母系統》一文,揭示了16世紀保定語音的一些特點; 1981年邵榮芬《中原雅音研究》,完整地考訂出失名人《中原雅音》的語音系統。這些對《中原音韻》以外歷史語言資料的研究,對研究音韻學發展起到具體的實證作用。
1952年李榮《皇極經世十聲十二音解》、1983年李新魁《漢語等韻學》的問世,提供了音韻學研究的新的工具和方法。
另外,1955年姜亮夫的《瀛涯敦煌韻輯》、1959年羅常培、蔡美彪的 《八思巴字與元代漢語》收輯《蒙古字韻》、《百家姓》(蒙古字)及20多種八思巴石刻拓本,1978年出版的訥庵本《中原音韻》,1982年李新魁的《韻鏡校證》,1984年周祖謨的《唐五代韻書集存》,1958年丁聲樹的《古今字音對照手冊》,1982年唐作藩的《上古音手冊》等音韻學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研究工作的拓展與深入提供了方便。
上一篇:《唐律》學·現代《唐律》學·對《唐律》的總的研究
下一篇:尚書學·宋代承用偽《古文尚書》及巨大發展與疑辨·對偽《古文尚書》展開疑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