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灞橋·灞橋柳色
灞橋一作霸橋,在西安市東10公里的灞水上。西漢皇帝文帝之墓灞陵即在此附近。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霸者水上地名也,古曰滋水矣。秦穆公霸世,更名滋水為霸水,以顯霸功。”又云:“水上有橋,謂之灞橋。”秦穆公在這里筑有便橋,水大時以舟相連為橋,水小時便搭便橋,西漢在今橋址西北十余里建有木橋。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在秦、漢原橋址以南改建石橋,稱為“南橋”。保存至現代的,是清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的木梁石柱橋。1957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
灞柳風雪
灞水兩岸早在秦漢時期便開始植柳,到了隋唐,這里已是“柳色如煙絮如雪”(白居易《隋堤柳》)的風景名勝之地了。宋代,由于灞陵舊道和故橋已毀,灞柳已顯荒廢。元代,又在這里筑堤萬里,栽柳萬株。明、清時,灞柳風光更顯生機,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好像冬日雪花飛揚,“灞柳風雪”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
長安自古有“煙柳滿皇都”之稱,河邊、陌上、橋畔、樓臺,皇宮、御苑、王府、宅院,處處植柳。“灞柳風雪”是古人對灞柳景色的形象比喻。以“柳絮”喻“風雪”最早出現于東晉。一天,東晉權臣謝安與家人在堂前賞雪,望著漫天飛舞的雪花,讓在座的人吟詩聯句,他首先起句:“大雪紛紛何所似?”侄子謝胡接著聯道:“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是個才女,應聲吟道:“未若柳絮隨風起。”謝安聽了,贊嘆不已。此后,以風雪為喻成為人們詠柳的一種常用手法。在唐詩中,這種借喻已極為普遍,如“顛狂柳絮隨風舞”、“柳色如煙絮如雪”等。
折柳贈別
古代長安人送往迎來,往往以灞水為界。《史記》載:“王翦伐荊,始皇自送至灞上。”在唐代,送客至灞橋,流行折柳惜別的習慣。《三輔黃圖》云:“都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五代《開元遺事》載,“灞橋迎來送往,至此黯然,故人呼銷魂橋。”
柳與送別相聯系,最早出自《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與“留”諧音,折柳贈別,以表示對親人、朋友的留戀不舍。古人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傷感動人的詩句,李白《憶秦娥》詞中有“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句,明代葛一龍“橋上飛花橋下水,斷腸人是過橋人”,情意更顯悲切。
送客至橋頭惜別,并不獨灞橋有。在唐代四川簡陽沱江上有座“情盡橋”,唐代雍陶送客來到橋邊,問為何取此名,答曰送迎之地止此。雍陶感慨萬千,聯想起灞橋折柳贈別,提筆在橋柱上寫下“折柳橋”三字,并作《題情盡橋》詩一首:“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武漢之旅·東湖·湖光山色共旖旎
下一篇:厚厚三晉土·晉中之旅·綿山·火焚綿山話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