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戲劇·弘氏》原文與賞析
顏之推
梁武帝欲為文皇帝陵上起寺,未有佳材,宣意有司,使加采訪。
先有曲阿人姓弘,家甚富厚,乃共親族,多赍財貨,往湘州治生。經年營得一筏,可長千步,材木壯麗,世所稀有。還至南津,南津校尉孟少卿,希朝廷旨,乃加繩墨。弘氏所賣衣裳繒彩,猶有殘余,誣以涉道劫掠所得,并造作過制,非商賈所宜。結正處死,沒入其材,充寺用。奏,遂施行。
弘氏臨刑之日,敕其妻子:“可以黃紙筆墨置棺中。死而有知,必當陳訴。”又書少卿姓名數十,吞之。
經月,少卿端坐。便見弘來,初猶避捍,后乃款服。但言乞恩,嘔血而死。凡諸獄官及主書舍人,隨此獄事署奏者,以次殂歿。未及一年,零落皆盡。其寺營構始訖,天火燒之,略無纖芥。所埋柱木,亦入地成灰。
《弘氏》 出自文言小說集 《冤魂志》(又名 《還冤記》),原書三卷,隋代著名作家顏之推著。顏之推,字介,山東臨沂人,生于梁中大通三年 (531),卒于隋開皇年間。顏氏一生,歷仕蕭梁。北齊與北周,在隋曾為東宮學士。他篤信佛教,故其《冤魂志》“皆釋家報應之說”(《四庫提要》)。但其中有些作品也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表現出某些積極的思想。在隋代文言小說中,《冤魂志》是比較優秀的一部。
中國古代文言小說中,這類冤報題材的作品??芍^比比皆是。這個故事好就好在,它在宣揚釋氏教義的同時,還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并表現出一種同情弱者、懲治邪惡的積極思想。作品開門見山,直接寫出了產生這個悲劇故事的歷史背景: “梁武帝欲為文皇帝陵上起寺,未有佳材,宣意有司,使加采訪?!绷何涞奂戳洪_國皇帝蕭衍(502——549年在位);文皇帝即蕭衍之父蕭順之,蕭衍即位后尊為文皇帝。這種描寫本身就有很強的諷刺意味。釋氏東浸以來,至六朝而熾。蕭氏父子皆為 “佛徒”。蕭衍為在父親陵上修建寺院,以 “未有佳材”為由,“宜意有司”橫征暴斂,這與佛教教義是格格不入的。簡單幾筆,蕭衍這位假 “佛徒” 的真面貌就勾畫了出來?!翱琳陀诨ⅰ保实圬澯谏?,惡吏必然酷于下,平民百姓肯定要遭受其害。作者接著就把作品的悲劇主人公弘氏向讀者作了介紹:“先有曲阿人姓弘,家甚富厚。乃共親族多赍財貨,往湘州治生。經年營得一筏,可長千步,材木壯麗,世所稀有。”由此,讀者一方面可以對弘氏的出身、職業有所了解,同時也會發現他遭遇悲劇命運的必然性。最高統治者大興土木正缺少好的木材,而弘氏通過幾年的經營卻正好具備。很顯然,這些“世所稀有”的木材給他帶來的一定不是什么好結果。不出所料,弘氏回到南津后,南津校尉孟少卿為迎合朝廷的旨意,便將它們歸為官府所有。在這里,作者沒有向讀者說明這些木材為官府所有的具體經過,但結合下文來看,弘氏一定不是出于自愿。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孟少卿才以“劫掠”、“造作過制”為名將弘氏處死,并“理所當然”地“沒入其材充寺用”。在這段描寫中,作者特別作了一個說明,即“奏遂施行”。這四個字絕非可有可無的閑筆,它使讀者更加清楚地看到,產生這場悲劇的最終根源在于最高統治者。作品寫到此處,尚無一點誕妄的描寫,完全是當時黑暗社會的真實反映。讀者讀罷,怎能不為之扼腕嘆息呢!
從“弘氏臨刑之日”起,以至篇末,作品揉進了釋氏報應之說。但倘若剔除其中的迷信因素,這樣的描寫也同樣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弘氏臨刑之日,敕其妻子:可以黃紙筆墨置棺中,死而有知,必當陳訴。又書少卿姓名數十吞之?!痹谡髌分?,作者很少對弘氏作正面的刻畫。但這段文字,卻再一次證明了弘氏乃含冤而死,同時也將他性格中最閃光的地方——勤勞、正直、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凸現了出來?!八蓝兄?、必當陳訴”,“又書少卿姓名數十吞之”,這是怎樣的決心啊!果然,在人世間蒙受了不白之冤的弘氏,終于在陰間實現了復仇的愿望:孟少卿“嘔血而死”;“預此獄事署奏者,以次殂歿”;就連蕭衍精心構建的寺院他也不放過:“天火燒之。略無纖芥。所埋柱木,亦入地成灰”??芍^大快人心!從這一點來說,作品的“人民性”還是相當顯著的。
這篇作品就其篇幅來看不算很長,但其情節卻較為曲折,結構也相當完整。在同類作品中,不論從思想性,還是從藝術性來說,它都是比較好的一篇。
上一篇:《域外詩詞·應制賦深山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小說、戲劇·張天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