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學·《圣經·舊約》·亞哈強占葡萄園》原文與賞析
《舊約·列王紀上》第21章
耶斯列人拿伯在耶斯列有一個葡萄園,靠近撒瑪利亞王亞哈的宮。亞哈對拿伯說:“你將你的葡萄園給我作菜園,因為它靠近我的王宮,我就把更好的葡萄園換給你,如果你要銀子,我就按著價值給你。”拿伯對亞哈說:“我敬畏耶和華,萬不敢將我先人留下的產業給你。”亞哈因此就悶悶不樂地回王宮了,躺在床上,轉臉向內,也不吃飯。
王后耶洗別過來對他說:“你為什么心里這樣憂悶,不吃飯呢?”他回答說:“因我向耶斯列人拿伯說,你將你的葡萄園給我,我給你價銀,或是你愿意,我就把別的葡萄園換給你。他卻說,我不將我的葡萄園給你。”王后耶洗別對亞哈說:“你現在是治理以色列國不是?只管起來,心里暢暢快快地吃飯。我必將耶斯列人拿伯的葡萄園給你。”于是就以亞哈的名寫信,把王的印蓋上,送給那些與拿伯同城居住的長老貴胄。信上寫道:“你們當宣告禁食,叫拿伯坐在民間的高位上,又叫兩個匪徒坐在拿伯對面,作見證告他說,‘你謗瀆上帝和王了。’隨后就把他拉出去用石頭打死。”那些與拿伯同城居住的長老貴胄得了耶洗別的信,就照信而行,宣告禁食,叫拿伯坐在民間的高位上。有兩個匪徒坐在拿伯的對面,當著眾民作見證,告他說:“拿伯謗瀆上帝和王了。”眾人就把他拉到城外,用石頭打死。于是打發人去見耶洗別說:“拿伯被石頭打死了。”耶洗別聽見拿伯被石頭打死,就對亞哈說:“你起來去得耶斯列人拿伯的葡萄園吧!現在他已經死了。”亞哈聽見拿伯死了,就起來要去得耶斯列人拿伯的葡萄園。
耶和華的話臨到提斯比人以利亞說:“你起來去見住在撒瑪利亞的以色列王亞哈,他要得拿伯的葡萄園,現今正在那園里。你要對他說,‘耶和華如此說,狗在何處舔拿伯的血,也必在何處舔你的血。’”亞哈對以利亞說:“我的仇敵啊,你找我嗎?”他回答說:“我正是找你,因為你賣了自己,行耶和華眼中視為惡的事。耶和華說:‘我必使災禍臨到你,將你除盡。凡屬你的男丁,都從以色列中剪除。我必使你的家象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的家,又象亞希雅的兒子巴沙的家,因為你惹我發怒,又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論到耶洗別,耶和華也說:‘狗在耶斯列的外郭,必吃耶洗別的肉。凡屬亞哈的人,死在城中的,必被狗吃;死在田野的,必被空中的鳥吃。’”
亞哈聽見這話,就撕裂衣服、禁食,身穿麻布,睡臥也穿著麻布,并且緩緩而行。耶和華的話臨到提斯比人以利亞說:“亞哈在我面前這樣自卑,你看見了嗎?因他在我面前自卑,他還在世的時候,我不降這禍。到他兒子的時候,我必降這禍與他的家。”
以色列王國歷經掃羅、大衛二朝,至世襲繼位的大衛之子所羅門,內政外交均已取得極大進展,逐步達到了鼎盛階段。所羅門對內是一位出色的行政管理者,對外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他在位40年,以色列王國以富裕奢華而遠近聞名。雄偉的首都,輝煌的宮殿使各國商人、使者嘆為觀止,流連忘返。然而。好景不長,王國的黃金時代總共也不過100來年。大衛和所羅門雖然統一了各個部落,王國內部卻沒有精神上的維系,長期以來南北各部族間一直存在著的深刻的宗教和政治矛盾未能得到消除,由于所羅門是猶大族,他把猶大族置于特殊地位,引起了其他部族的不滿,而且,由于同周邊國家經商,甚至娶異國女子為妻,所羅門不可避免要受到異族風俗習慣的影響,逐漸也開始搞偶像崇拜,這又激起了祭司們的憤怒。雖然治國有方,但所羅門不知節儉,不惜民力,為貪圖享受而大興土木,增加國防開支,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所有這些經濟、政治、宗教上的原因結合在一起,終于導致了他死后王國的迅速分解。公元前932年,所羅門卒,其子羅波安繼位。由于北方部落要求減輕所羅門規定的沉重賦稅的要求不曾得到新王許可,其中十個部落即分裂出去,宣布獨立,這樣便產生了兩個互相敵對的王國——猶太和以色列。猶太國仍由大衛家族統治,首都依然在耶路撒冷,以色列王國則擁立耶羅波安為王,后來定都撒瑪利亞,本篇故事即發生在以色列王國的耶斯列——一個在規模上僅次于撒瑪利亞的城市。
統一的王國分崩離析了,隨之而來的便是兩個王國之間長期的敵對與戰爭——當然也有暫時的友好相處——以及與周邊鄰國或結盟或戰爭的局面。在撒瑪利亞和耶路撒冷,雙方爾虞我詐,互相爭權奪利,它們紛紛到敘利亞、亞述、埃及尋求支持,使以色列和猶太成了利用別國更被別國操縱和利用的對象。戰亂頻仍,宗教混亂,宮廷政變不斷,使得國內社會關系日趨惡化,階級矛盾日益加深,少數宗族貴族窮奢極欲,人民則苦不堪言。亞哈霸占葡萄園一事不過是當時社會上層眾多惡行中的一個小事件,但它卻說明了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掠奪和迫害。
以色列王國存在僅200余年,其間王朝更替了十代。耶羅波安是第一個以色列王,他因鑄了偶像,崇敬別的神而惹耶和華發怒,降禍于他,遭到厄運。他死后,其子繼位,但不久又被巴沙所殺,篡去了王位。這兩個人物在耶和華詛咒亞哈時均已提到,以此警告亞哈。亞哈是世襲繼位的以色列王,其父安利原是統領兵權的元帥,后由軍隊擁立為王,建立以色列第四代王朝。撒瑪利亞即是由他定為都城的。安利在位時擅長外交,同西頓王巴力關系尤其密切,不僅與他簽訂了友好條約,還讓亞哈娶了西頓公主耶洗別為妻,同時,他同猶太王也聯姻,關系十分友好,亞哈繼位后這種友好睦鄰關系仍然繼續著。這是兩個王國間相對平安無事的一段時間。外部既相對平安,亞哈就著手美化由其父建造的第二大城市——耶斯列,并下令擴大和美化宮殿周圍的御花園。為此,他要求與宮殿毗鄰的葡萄園主拿伯讓出園子,遷往別處,不料被拿伯拒絕。這時,王后耶洗別出面,寫了一封密信給自己心腹,要他收買證人告拿伯犯了謗瀆罪,拿伯因此而被陷害致死,他的葡萄園也就成了王宮花園的一部分。
耶洗別本來就受到耶和華信徒的憎惡,因為她信奉巴力神并使亞哈也背叛了耶和華,還對先知們進行殘酷迫害。謀害拿伯更要受到耶和華的譴責,先知以利亞是基列人,在此之前就曾憤怒指責過亞哈背離信仰,并認自己的神跡與耶洗別一爭高下,向亞哈證明耶和華和巴力孰真孰假。他的詛咒自然使亞哈嚇得魂不附體。后來發生的一切果然應驗了以利亞的預言: 3年后亞哈在與敘利亞人戰爭中中箭受傷,一路逃亡中血順戰車下流,被狗隨行舔去。
《圣經》 中借耶和華之口譴責了亞哈謀財害命的行為,并突出強調了惡有惡報這一教義,這固然是為了贊頌耶和華的秉公行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要求鏟除社會不平的思想愿望。通過對故事中幾個人物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從耶羅波安到巴沙直至亞哈,歷代以色列國王中似乎沒有一個不曾有過瀆神行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現象,說明弱小的以色列是怎樣面臨鄰國宗教文化的影響。隨著王國衰落,耶和華教在以色列也日趨衰落。公元前721年撒瑪利亞崩潰,以色列國消失了。猶太王國情況稍許好一些,但偶像崇拜在那兒也大有市場。先知以利亞作為耶和華的代言人,在故事中是正義的象征,憂國憂民之士的化身,正是像他這樣一些人維護了耶和華的教義。
亞哈霸占葡萄園的故事在西方家喻戶曉,成為惡有惡報的例證。拿伯的無辜,亞哈的真心懺悔,尤其是耶洗別的陰險狡猾均通過人物言語行動得以生動表達。《圣經》作者對他們不加任何評論,卻已經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這種簡單樸素的寫法,正是《圣經》文學的魅力所在。
上一篇:《基督教文學·《圣經·新約》·五餅二魚》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少數民族宗教傳說·人類遷徙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