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元丹丘歌》原文與賞析
李 白
元丹丘,愛神仙。朝飲穎川之清流,
暮還嵩岑之紫煙。三十六峰常周旋。
長周旋,躡星虹。身騎飛龍耳生風(fēng)。
橫河跨海與天通,我知爾游心無窮。
元丹丘是李白的一位志同道合的道友。他是唐開元間著名道士胡紫陽的弟子。李白曾稱他為 “異姓天倫”,即異姓的親弟兄。李白后來接近道教,以至于當(dāng)了道士,一半都是出于他的影響。二人結(jié)交甚早,在李白定居安陸之前的“弱齡”時期,他們就已相識。此后,他與李白結(jié)下了生死之交,直到老死。他們 “投分三十載,榮枯同所歡。”(《秋日煉藥院鑷白發(fā)贈元六兄林宗》) 他們同苦共榮的患難之交,經(jīng)得起幾十年的考驗(yàn)。李白的道教思想、對道教的信仰、不受檢束自由放浪生活,都受到元丹丘的深刻影響。李白曾與他一起尋仙訪道,后來還一度同他到嵩山隱居過。李白與道教界人物的接觸,大都是元丹丘接的線。李白因持盈法師 (玉真公主) 的推薦,而被唐玄宗召見,也是元丹丘在其中周旋的結(jié)果。元丹丘脫俗的道士生涯,高雅的思想情趣,陶冶了李白對道教的感情;他的道教關(guān)系網(wǎng),幫助李白打通了從政的門路,使李白從思想到感情及生活習(xí)氣都濡染了道風(fēng)。他是李白思想上最受影響的三位道士之一,其他二位是司馬承楨和賀知章。是這三位道士決定了李白參加道教的命運(yùn),也影響了李白詩歌創(chuàng)作的浪漫詩風(fēng)。
此詩當(dāng)作于李白與元丹丘在開元中嵩山隱居的時期。正是李白對求仙學(xué)道十分入迷的時期。道教信奉“長生久視”的神仙之術(shù),為了招徠人們求仙學(xué)道,道教經(jīng)典里杜撰了許多神仙故事和凡人修煉成仙的故事,這些神仙不但長生不老,而且還常常會騰云駕霧。或乘飛龍、仙鶴白日升天,自由自在地在神仙世界來往。所以,對青年時期的李白非常有吸引力。
道教的神話常常會激起詩人的豐富想象,仿佛道士們過的也是神仙生活,也能擺脫人世間的種種限制,享受神仙的超脫和自由,以滿足他們向往自由的心理和愿望。這首詩的基本內(nèi)容就是這樣。
“元丹丘,愛神仙。”“愛神仙”一作“好神仙”以“好”字為是。正因?yàn)樵で鹣埠蒙裣芍g(shù),所以他才長期在嵩山修煉。下三句就是他常年在嵩山中求仙學(xué)道的夸張描寫:“朝飲穎川之清流,暮還嵩岑之紫煙,三十六峰常周旋。”詩中把元丹丘長期在嵩山的活動浪漫化,夸張地說成是一天之內(nèi)的活動。仿佛他已成仙得道,有了神仙飛騰之術(shù)。早上,他還在清清的穎川邊飲水,晚上就出現(xiàn)在紫煙繚繞的嵩山峰頂,在嵩山三十六峰的絕頂處,到處都有元丹丘的蹤跡。嵩山在今河南省登封縣,是五岳之一的中岳。唐時這里是道教最盛的地方。著名的道教勝地嵩陽觀和中岳廟就在這里,嵩山有太室、少室二山,二山各有三十六峰,共計(jì)七十二峰。大概在唐時嵩山有名字的只有三十六峰,后來愈來愈多,但三十六峰也只是一個約數(shù),言其多而已。
下面詩中著重寫元丹丘的神通:“長周旋,躡星虹。身騎飛龍耳生風(fēng)。模河跨海與天道。”星虹,指流星和虹霓。躡是踏的意思。“躡星虹”即腳踏流星和虹霓,以上詩句意即腳踏星虹,身騎飛龍,速度之快,星馳電閃,只覺得兩耳生風(fēng)。可以橫跨江河,飛越大海,在天空自由遨游,一直通向神話中的天國。這與屈原《離騷》:“駕八龍之婉婉兮,載云旗之委蛇。抑志而弭節(jié)兮,神高馳之邈邈。”乘飛龍熬游天國是同一寓意,即借飛升以向往自由,借游仙以寄寓理想。
詩的最一句說:“我知爾游心無窮。《文苑英華》“游心”作“心游”意思就更為明顯。原來“躡星虹”、“乘飛龍”、“橫河跨海”的無窮之游,都“只是”心游而已。這一切都是詩人想象中的產(chǎn)物,并非真實(shí),原來只是精神上的一番自由和逍遙之游。這與莊子“游心”(《莊子·則陽》:“知游心于無窮。”)的精神遨游是完全一致的。
這是一首游仙詩,詩中故意把元丹丘寫成一個能騎龍升天、橫河跨海的神仙,表達(dá)了他對老友的美好祝愿,也是對老友的戲謔。李白真心希望元丹丘像神仙一樣的自由快活,當(dāng)然,這也表達(dá)了李白自己的愿望。
此詩是歌謠體,用三、三、七的句式,使詩句更加活潑,富有變化。詩的前半首和后半首結(jié)構(gòu)重疊,有一種長短相間,循環(huán)復(fù)沓的音樂美。后半首的前句與前半首的末句還用頂真格的修辭手法,使前后段自然銜接,天衣無疑。此詩有語言明白如話,自然天籟的民歌風(fēng)味,讀起來瑯瑯上口。由此可見,李白在學(xué)習(xí)民歌方面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此詩就是他學(xué)習(xí)民歌的優(yōu)秀結(jié)晶。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僧伽何國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八聲甘州》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