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拜倫·無痛而終》經典詩文賞析
或遲或早, 當時間給我帶來
使死者鎮靜的無夢的睡眠,
呵, 寂滅! 但愿你怠倦的翅膀
在我垂危的床前輕輕地扇!
不要一幫親友或者繼承人
或哀哭, 或愿望我的死亡,
不要讓披頭散發的少女,
感到或裝作適當的悲傷。
我只要回到土里, 靜靜的,
別讓多事的吊喪人挨近我,
我不愿意妨礙人一刻歡顏,
友誼原不曾料到淚兒飄落。
然而愛情,在臨終那一刻,
如果能豁然停止無益的嘆息,
對于活著的她和逝去的他
或許能發揮最后的魅力。
我的普賽克!但愿直到最后
還看到你保持恬靜的容貌,
即使“痛苦”也將會忘記
它過去的掙扎,對你微笑。
但這心愿終于枉然——因為美
會凋謝,一如那垂死的呼吸,
而女人的易于流灑的眼淚
生時欺騙你,死時卻令你悲凄。
那么,就讓我孤獨地死吧,
無所悔恨,沒有一聲哀號,
許多人都沒有被死神貶低,
痛苦很短暫,甚至沒有覺到。
“呵,但是死了,去了,” 噫!
到大家都必然要去的地方!
復歸于我出生以前的虛無,
再也沒有生命和生的哀傷!
想一想你不曾痛苦的日子,
算一算你有幾小時的歡笑,
你就知道了, 無論你曾經怎樣,
化作虛無會比活著更好。
(查良錚 譯)
沒有了愛情, 便沒有了生命的意義; 活著, 就不如靜靜地, 無牽無掛地死去好——這似乎就是拜倫要在這首詩中說出的東西, 但又似乎不盡如此。 詩人借用瀕死者的輪廓不清的思想,傳達了更多的東西,使詩文飄逸朦朧, 耐人尋味。
全詩可以說是一段瀕臨死亡之際的 “意識流”。 這段意識流又可以大致分成三個流程, 每三節詩構成一個流程。 詩人在第一個流程中寫自己在垂危的病榻上希望能夠靜靜地回到土里。 他不要別人來打擾自己的安寧, 自己也不愿去妨礙別人的一刻歡顏。 這看起來好象是人之將死, 其言也善,但仔細一推敲,就不難發現詩人對現實中的世態炎涼、 人情冷暖所持有的強烈的厭棄感。 第二節通過“彼”的角度, 把人世中的虛偽、 自私、 實用關系和裝模作樣刻劃得維妙維肖, 躍然紙上。 第三節返回到“此”這方面來。表面上好象是說詩人認為友誼原本是讓人感覺歡樂和愉快的, 因而也才是美好的。 但在這個表層之下,詩人卻隱隱地諷刺了人們對待友誼的實用主義態度, 進而說明了詩人產生厭世之情的一個重大原因——友誼和人情給打上了丑惡社會的烙印, 人世間的真誠泯滅了。
第二個流程在第四至六節詩中表現出來。 這里所寫的是愛情, 應是全詩的核心部分。 詩人首先肯定愛情對生命的作用——如果愛情在臨終那一刻能豁然停止無益的嘆息(指愛情是兩廂情愿的, 熱烈而又純真的) , 那么垂死者和他的活著的戀人就會真正感到生離死別的莫大哀慟。 接下來詩人借普賽克這位希臘神話中被愛神丘比特所愛的少女, 來指自己所戀的少女, 并向她提出最終的愿望, 以便能夠從而得到另一種形式的無痛而終——懷著愛的甜美感覺離開人世。 值此, 詩人似乎又貪戀起人生, 貪戀起紅塵來了。但到第六節,筆鋒頓轉,無情地道破上述心愿終歸于枉然,因為情人臉上的美(保持到最后的恬靜容貌)到底會隨著自己生命的消逝而消逝。那么她那生時欺騙你的眼淚,在你死時就只會使你悲凄,那種所謂的另一種形式的無痛而終也就純系子虛無有。
最后三節描繪出詩人意識流中的第三個流程。情已至此,詩人是既沒有友誼,也沒有愛情。等待著他的是孤獨地死,無所悔恨地復歸于生以前的虛無。值得告慰的是,死這一永恒的規律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它不計較人們的尊卑榮辱,它沒有生存中的勢利眼,也不受世俗的欺詐。死是公道的、無情的——“許多人都沒有被死神貶低”。最后一節用頗富哲理的語言,給出“人生只是哀傷,活著不如死去好”的結論。
拜倫是積極浪漫主義的代表。他創造的形象往往帶有孤獨悲哀、厭世至極的虛無主義一面。抒情詩《無痛而終》正是表達的這樣一個側面。但自始至終蘊含在這首詩中的人類心靈的呼喊——無友誼無愛情,毋寧死——卻又積極而又熱烈地表達了拜倫所代表的浪漫主義思想。
(林光奕)
上一篇:〔英國〕奧頓《無名的公民》賞析
下一篇:〔美國〕威廉斯《春天及一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