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上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7 黑白/彩色片 126分鐘
聯邦德國公路影片公司/法國巴黎阿格斯影片公司聯合攝制
導演:維姆·文德斯 編劇:彼特·漢德克 維姆·文德斯 攝影:亨利·阿勒坎 主要演員:布魯諾·甘茨(飾達尼爾) 奧托·桑德(飾卡西爾) 索爾維格·多瑪爾丁(飾瑪麗昂) 彼得·福克(飾他本人)
本片獲1988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政府最佳故事片、最佳攝影金質獎;1989年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89年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劇情簡介】
一只手在一張紙上寫著:“當孩子還在童年時,并不知道自己是個孩子,對一切都充滿著情感……當孩子還在少年時,沒有成見,沒有習慣……也從不在照相機面前擺樣子。”銀幕上漸漸顯出一片云霧籠罩的天空,同時疊化出一只難以捉摸的眼睛,鏡頭從高空鳥瞰柏林城貌,“紀念教堂”的尖塔上疊化出天使達尼爾。
故事發生在1986年的西柏林。柏林市中心車水馬龍,人群熙攘,誰也沒有注意到天空中飛來兩位天使,他們的體型和模樣與普通人完全一樣,兩個年輕力壯的男子,一個叫達尼爾,另一個叫卡西爾,他們有隱身法,能看到普通人的一切,也能聽到普通人的話語以及他們的心聲。
一架飛機在柏林上空飛過,乘客中有一位美國演員彼得·福克,他來柏林拍電影,但他對這部影片沒把握。福克坐在靠窗的位置上,邊吃花生邊飛快地翻閱著劇本,似乎對劇本的興趣不大。天使也在飛機里,他傾聽著福克的心聲:“我對劇本這部分知道得太少了,也許實拍時就會明白的,穿上戲中的服裝也就會找到感覺了!一切都變了,那些東西都消失了……東京,京都,巴黎、倫敦,的里雅斯特,柏林……”
福克來柏林拍一部歷史片,防空洞成了他們美國攝制組的攝影棚。群眾演員中有納粹分子,還有猶太老人和姑娘。德國記者采訪了這位著名的美國演員,福克介紹影片的故事:“1945年,柏林,我是一個美國偵探,一個在美國生活的德國人雇用了我,這個人兄弟的兒子在德國,我來德國要找到他們,可他兄弟已死,家也四分五裂了,但我還是找到了孩子。”拍片之余,福克一人來到柏林街頭散步,他來到柏林舊火車站,腋下還夾著速寫本,看到火車站的殘垣斷壁,邊走邊自言自語。”這兒一定就是他們曾給我講過的那個火車站,名字很怪,不叫火車停靠站,而叫終點站”。車站旁有一家小賣部,旁邊還有一個很大的防空工事,上面寫著“誰建防空洞誰扔炸彈”,他突然看見了天使達尼爾,對他講“我雖然看不見你,但我知道你在這兒。”天使驚異地看著周圍,這種事還從未發生過。“我能感覺到你,我希望能看見你。”福克愿與達尼爾交個朋友,他教天使抽煙,說可以享受一下人生的樂趣;他又教天使,天冷時搓手會感到暖和。達尼爾應邀來到哥本大街,看福克拍電影。由于圍觀的人太多,德國警察正在維持秩序。達尼爾想繞過門前的警察,但被擋住了去路,達尼爾只好聲稱他是個群眾演員。警察嘲諷地說“看上去倒挺像的,是想來得到簽名吧。”福克看見了達尼爾,馬上走到鐵柵欄邊跟他談話。達尼爾已喜歡上了這個美國演員,他希望福克告訴他更多的事,他想知道人生的一切,可福克告訴他“你必須首先認識自己,那才是真正的樂趣!”福克去拍片了,達尼爾琢磨著他的話。
達尼爾和卡西爾兩位天使碰在一起,他們來到市立圖書館,傾聽著那兒幾十位讀者的心聲;又來到柏林墻邊的無人禁區,他們可以在那兒自由自在地散步聊天,而邊防軍是看不見他們的;他們對柏林人的生活非常感興趣,走進商店,偷偷地聽著人們對價格的議論;來到專售汽車的門市部,仔細傾聽著買車人對各種類型的汽車評頭論足;一會兒又走進迪斯科舞廳,和青年人一起享受著音樂、舞蹈的樂趣;他們又一次來到圖書館,與一位叫做霍莫爾的老人一起回憶柏林的歷史;那些無辜的戰爭犧牲品還歷歷在目,可今天卻撞見一位站在柏林市中心歐洲大廈樓頂上的年青人跳下樓去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天使卡西爾為無法阻止他而感到非常痛心。
兩位天使來到柏林市郊一家馬戲團,演員們正在緊張地排練節目。漂亮的女演員瑪麗昂正在練習空中飛人,她那健美的身材、優雅的動作吸引了達尼爾。突然馬戲團經理來到排練場,他宣布由于付不起房租和水電費,只好解散馬戲團。演員們非常傷心,紛紛離開排練場,達尼爾也跟著瑪麗昂來到一輛雷諾車上,看著她更衣,聽著她一人在自言自語。天使把手輕輕地放在她的肩上,好使她那顆痛苦的心得到安慰。瑪麗昂脫去演出服,達尼爾一直凝視著她那裸露的后背,那么美麗動人又有魅力,達尼爾情不自禁地用兩個手指從瑪麗昂的脖子輕輕地撫摸到肩膀、胳膊,似乎要畫出她那美麗的線條,影片也慢慢地從黑白變成彩色。
傍晚,瑪麗昂穿上金光閃閃的演出服,要作最后一場告別演出。在化妝室里瑪麗昂沮喪地看著鏡子里的自己,自言自語地說:“再見了,馬戲團!永別了!”達尼爾來到演出場地,坐在舞臺上觀看演出,誰也看不見他。演出結束后,馬戲團演員們在帳篷外舉行告別晚會,在兩輛旅行臥車之間搭起了帆布防雨篷,一個大油桶里燃著火,隊員們圍坐在油桶四周,瑪麗昂和勞依用意大利語唱起了家鄉的歌……
達尼爾深深地愛上了這位女演員,他決定不回天堂,永遠留在人間,要與瑪麗昂結為夫妻。他一直追隨在瑪麗昂身旁,看見她走進迪斯科舞廳,想拉起她的手一起跳舞,可沒有成功。自從達尼爾認識美國演員福克后,他認識了人生,學到了不少東西。一天他在一個酒吧間里又遇見了瑪麗昂,他認真地聽著瑪麗昂的心聲:“你需要我,你會需要我的。沒有比我們倆也就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歷史更偉大的歷史了。這是看不見的感人的偉大歷史,是誕生新祖先的歷史。”她凝視著達尼爾。“昨晚我夢見過一個陌生人,那是我丈夫,我知道,你就是他。”
瑪麗昂和達尼爾的嘴唇漸漸接近,互相吻著,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第二天一早瑪麗昂去練功,達尼爾在下面用雙手拉住繩子。達尼爾的心聲:“那是昨晚的事。現在已是白天,我在她心里,她在我身邊。昨晚我感到驚訝,她把我接回了家,而我找到了家!”瑪麗昂在空中似風一般旋轉,達尼爾的手像影片開始時一樣,在一張白紙上寫著,同時可以聽到他寫的內容:“我……現在知道了……天使……不知道的事情。”另一位天使卡西爾卻悄悄地返回他應該去的地方。
【鑒賞】
這部影片是由城市居民的生活片斷組成的,透過兩位天使的眼睛,我們可以看到以往看不到的東西,聽到平日聽不到的聲音,了解到我們熟悉的人們瞬間的感覺,他們的幸福和煩惱。
文德斯影片的基本主題是城市與人,現代城市是人類文明的豐碑;愛情與和平是在戰勝了戰爭留下的殘垣后才獲得的。《柏林上空》的前半部分用了一些閃回鏡頭和紀錄片,是用粗顆粒的膠片拍攝的,給人以一種歷史本身就布滿傷痕的印象。美國電影攝制組來柏林拍片,把防空洞當作攝影棚,柏林城內的舊火車站,殘壁斷墻,東柏林墻邊的無人禁區以及那位站在歐洲中心高樓自殺的年輕人都已成為過去……天使達尼爾自從見到美麗的雜技女演員瑪麗昂后就深深地愛上了她,他從美國演員福克那兒受到啟發,嘗到了當凡人的滋味,終于決定留在人間,與瑪麗昂結合,影片也從天使戀愛后改用彩色片拍攝,表現了人間真誠相愛的美好感情。
文德斯是一個德國的浪漫主義派導演,他的影片諷刺多于幽默,可稱為標準的德國片。當記者問他,為什么要拍《柏林上空》,為什么選擇在柏林而不在其他城市時,他回答說:“我在美國待了一段時間后回到了柏林,準備在這兒尋根,尋找自己德國民族的根;在柏林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公路電影制片公司;同時柏林這座城市又有非常獨特的歷史:它的過去,今天和將來。”文德斯1987年拍這部影片時,柏林墻還沒有拆除,他認為天使是和平的使者,故而借天使之口表達自己的意愿。天使可以用隱身術在城墻兩邊行走,走到滿是彩色畫的那邊是西柏林,而在布滿鐵絲網、干干凈凈的白墻那邊是東柏林,邊防軍看不見他們,他們可以在無人禁區內自由自在地散步和議論。這里也代表了當時數以萬計的東德公民的心愿,他們希望有一天能像這兩位天使那樣,毫無阻攔地行走在墻邊。影片1987年5月在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上首映獲得成功,榮獲最佳導演獎。可當時誰也不會想到兩年后的1989年11月柏林墻被推倒了,無人禁區不復存在了,人人都可以像天使那樣自由行走了。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影片也可以作為一部紀錄柏林——這座曾經被一堵墻分割成兩邊的城市的非常重要的紀錄片。也許觀眾看了這部影片后就等于去游覽了一下柏林城,不過走的地方不是名勝古跡,而是柏林有代表性的地方以及普通人生活的街道。
影片《柏林上空》暗示著一個古老永恒的哲學命題:認識你自己。影片用電影手法展示了這種認識,一旦能真正審視、認識自己,并且能夠對理性的問題給予理性的回答,人的存在便有了意義。米蘭·昆德拉曾說過一句語意雙關、意味深長的話:人的存在及其真意何在,要到離題萬里的枝節中去尋找。導演認為,任何事物向好的方面轉化只有在童話中才有可能,童話深深扎根于人的生活和夢想之中,它是所有故事的最原始的形式。通過童話可以開闊眼界,只有眼界開闊,才能改變現實。而童話與孩子的幻想又有很大的聯系,如果我們能夠學會像孩子那樣對任何事物都有一種新奇感,那么我們就會以新的眼光重新看待和處理問題。影片開頭就是天使的畫外音:當孩子還在幼年時,被人領著走路,盼望池塘變成大河,大河變成激流……文德斯認為只有兒童才會提出一些形而上學的問題,如:我為什么不是你?時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空間在什么地方結束等等。幾乎沒有一個成年人會提這樣的問題,不是因為成年人知道答案,而是因為他們知道沒有任何答案。而在影片中為什么要用兩位天使來反映柏林的今天和過去呢?因為他們具有特異功能,他們能夠揭示凡人不能或不愿承認的事實。
在文德斯這部影片中,種種影像之中暗含著隱喻和象征。其視角的獨特、涵意的深邃不是情節或臺詞所能表達的。文德斯是表露個人動作和愛好的最冷靜、最坦率的人,他的影片幾乎不使用蒙太奇,他拍片的目的不是要論證什么,而是表明一種事物的客觀存在。
文德斯作為新德國電影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本國電影國際化”這一原則的最熱烈的鼓吹者,他對聯邦德國的電影沒有好感,但對美國好萊塢又抱有一種矛盾的心情,既憎恨它在思想意識上和經濟上對聯邦德國的殖民化政策,又贊佩它的高度熟練的先進技術和光彩奪目的影片。然而,他在美國拍片是不成功的,只好返回家鄉,拍標準的德國片。他之所以在西方影壇赫赫有名,是因為他的影片饒有新意,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樣式——公路片。他的影片中情節已不重要,而是通過無休止的有趣的旅行,使觀眾充分領略到西方現代生活的情調和氣氛。難怪一位美國影評家寫了一本書,書的醒目標題是《任何人無法買到文德斯的眼睛》。
在影片《柏林上空》中,攝影師阿萊坎手中的攝影機就像是能看到一切的眼睛,能聽到一切的耳朵,穿越公路、廣場、臺階以及任何空間,穿透門窗和墻,瞄準了柏林人的日常生活。觀眾跟著攝影機來到紀念教堂、歐洲中心大樓、柏林國家圖書館、勃蘭登堡門、東柏林電視塔、勝利天使、波茨坦廣場、東柏林墻邊的無人禁區、俾斯麥大街、正在拆除的蘭舍茨橋、東柏林的梧桐樹大街……這就是文德斯影片的一大特點,它既有“公路片”的特色,又明顯地刻有歐洲“作者電影”的印記。可以說,文德斯影片中的每一個視覺畫面上都有自己的簽名。
文德斯影片的另一個特點是描寫友情,大部分是男人之間的友情,可在文德斯的第13部影片《柏林上空》中卻出現了男女間的愛情,而且女演員在片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明鏡》雜志的記者就此向文德斯提問:“你終于在你導演的第13部影片中首次表現了愛情;一位天使吻一個雜技女演員,甚至和她同床。這是否說明你已戰勝了性無能?”文德斯回答說:“我又不是天使。你們說這是一部真正表現美好的愛情故事的影片是對的。在我的前一部影片《德克薩斯的巴黎》的結尾處,有一個小男孩擁抱他母親的鏡頭,作父親的允許了這另一種愛。在《柏林上空》中,我想繼續表現愛,把某些東西作為可能的東西來表現。電影必須繼續試著進一步為大眾服務。電影會成為天使的。”
雖然導演本人有良好的愿望,可這部影片中用的旁白有英語、法語、德語等多種語言,有人的心聲,喃喃自語……幾乎無法使觀眾聽得清楚,而且影片中的某些對白也是令人費解的。
上一篇:《最卑賤的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桂花巷》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