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藍田山石門精舍》原文與賞析
王 維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
玩奇不覺遠,因以緣源窮。
遙愛云木秀,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轉,偶與前山通。
舍舟理輕策,果然愜所適,
老僧四,五人,逍遙蔭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
道心及牧童,世事問樵客。
暝宿長林下,焚香臥瑤席;
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尋畏迷誤,明發更登歷;
筆謝桃源人,花紅復來覿。
王維晚年,屏居藍田,右倚藍田山,左傍石門泉,嘯詠于山水之間。詩題所謂 “精舍”,就是石門一座佛寺,據 《圖經》載:“唐初有異僧止于此。大雪,其地融雪不積,僧曰: ‘必佛泉也’。掘之,果有湯泉涌出,遂置舍兩區。凡有病者,就浴多痊,后立玉女堂于泉側。明皇時賜名大興湯院。”石門精舍,或者指的就是大興湯院。
這篇藍田山石門精舍紀游詩,共二十四句,嚴整有序,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探幽。夕陽西下,好山好水,引起詩人探幽的興致。乃泛一小舟,任風流去。一路上貪看新奇的景致,不覺愈走愈遠。黃山谷說: “ (王維) 定有泉石膏肓之疾”。其實他不僅追求泉石之美,還往往寓情于景,寓理于游,把徜徉山水和研討佛學結合起來。他曾有詩曰: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終南別業》),就是這樣的一例。這一次的探幽,就有雙重意義:既探山水之幽,又探禪理之幽。不僅愛賞云木之秀,還想檢驗萬物窮盡復通的禪理。“安知清流轉,偶與前山通。“窮水逢山,似遠實近,初疑無路,豁然自通。浸潤于佛學的王維,在這次探幽的經歷中,得出禪趣。
第二層:遇僧。這是全詩的中心部分。詩人水盡見山,拾舟乘騎。果然探幽得幽,進入佛境。見僧人四、五于石門精舍。“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陰柏松” ( 《楚辭 ·山鬼》)。詩人感倒他遇見的眾僧就是 “蔭松柏” 的,“山不人”,是山林的主宰。詩中分兩層寫眾僧,一寫他們的生活: “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從環境來烘托:天色未曉時,參天松柏覆蓋著清涼佛地,一片梵音佛號,僧人們作早課了; 一日將盡時,山空林寂,萬籟無聲,僧人們面壁參禪,靜心修煉了。二寫他們的道行。用側面來描寫: “道心及牧童,世事問樵客,即令牧童樵客之流,來往山中,與 “山中人”接觸,也不免潛移默化沾染些佛氣,產生了道心,把塵俗世事也看開了吧,更何況有夙根的王維呢!
第三層:惜別。這是全詩的高潮。當晚,詩人夜宿精舍。他焚一炷清香,鋪一席涼簟,臥于佛寺松柏之下。“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山水之外,詩人復推出花與月。澗旁長滿野花,山頂涌出明月。白日與眾僧論道,因此,夜晚自有花香襲上衣衫;入夜靜坐參禪,月光拂壁照影,心境澄澈。自我與大自然動息相同,他完全浸入神游象外的自由王國。第二天黎明發亮,他不得不與這里告別了。這石門精舍之游多么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啊!他把自己比做誤入桃源的武陵漁人,生怕迷失重訪桃源的路徑。便在寺的前后,登歷一回,志心不忘。然后再與“桃源人”告別,約定明年桃花盛開時節,再來晤會。
王維以純熟自然、精湛深微的寫作藝術,把游石門精舍的親身經歷和真實感受寫得獨具特色,十分精彩,令人神移。其結構與構思,形象的描摹,手法的選用,是其他短詩未表露過的。
上一篇:《小說、戲劇·葛玄》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觀音濟度本愿真經上卷(節錄)》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