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姆》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5 彩色片 106分鐘
美國派拉蒙/奧立安影片公司/畢歐斯考普影片公司/西德廣播電臺聯(lián)合攝制
編導:福爾克·施隆多夫 瑪格麗特·馮·特洛塔(根據(jù)海因里希·伯爾的同名小說改編) 攝影:尤斯特·瓦卡塔 主要演員:安格拉·溫克勒(飾卡塔琳娜·布魯姆) 馬里歐·阿道夫(飾拜茨邁納)狄特·拉澤(飾維納·托特蓋斯) 卡爾·海因茨·福斯格勞(飾阿洛依斯·施特洛普雷德) 于爾根·普洛霍諾夫(飾路德維希·戈頓)
本片獲1975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jié)天主教評委會獎;1976年聯(lián)邦德國電影最佳女主角獎、最佳攝影獎
【劇情簡介】
路德維希·戈頓,一個被警方追捕的聯(lián)邦國防軍逃兵,在一個狂歡節(jié)慶祝晚會上,與卡塔琳娜·布魯姆邂逅相識,兩人一見鐘情。當晚,卡塔琳娜把路德維希帶到家中。嚴密監(jiān)視戈頓行蹤的警方得悉這一線索,在夜幕的掩護下,把卡塔琳娜居住的公寓樓包圍了個水泄不通。他們滿以為,戈頓已是甕中之鱉,只有束手待擒。翌日,天剛蒙蒙亮,全副武裝、荷槍實彈的警察便沖進了卡塔琳娜的住房。但是,他們?nèi)f萬沒有料到,戈頓已在半小時之前,從卡塔琳娜為他指點的一條裝設暖氣與通風裝置的通道,逃離了大樓,隱遁在一個工業(yè)家的鄉(xiāng)間別墅里了。氣急敗壞的警長拜茨邁納指揮警察把卡塔琳娜的房間搜了個底朝天,沒有抓到戈頓,便悻悻地把卡塔琳娜帶走了。
警察的搜捕行動頓時引起了社會轟動,新聞記者趨之若鶩,趕來采訪。其中,一向以散布謊言、做不真實報道而臭名昭著的《圖片報》的記者托特蓋斯和他的攝影助手許納最為積極、活躍。
卡塔琳娜被帶到警察局,立即受到審訊。盡管她一再說明,她與路德維希是在昨天晚上才偶然相識的,但是警長拜茨邁納與參加審訊的檢察官們哪里相信她的話,他們認為,一貫矜持、被人稱作“尼姑”的卡塔琳娜竟會一下子愛上戈頓,這絕不可能。他們一口咬定,卡塔琳娜與戈頓以及其它的無政府主義者是一伙的,他們倆人昨晚的見面是事先約好了的。
與此同時,《圖片報》的記者托特蓋斯與攝影助手許納火速趕往卡塔琳娜的出生地,調(diào)查了解有關她的情況,采訪了她離了婚的丈夫。然后,他們又趕到警察局,與警長拜茨邁納交換“情報”。警長向他們介紹了審訊的情況,并說,現(xiàn)已表明,卡塔琳娜的家是個供戈頓與其它無政府主義者隱藏的黑窩子。作為回報,托特蓋斯則向警長提供了“幾年來一直有男人經(jīng)常拜訪卡塔琳娜”的“背景材料”。
警長拜茨邁納根據(jù)這一線索,逼問卡塔琳娜,那個經(jīng)常找她的男人是誰?然后,又拿出從她家中搜出來的一枚價值昂貴的寶石戒指,問這是誰送給她的?拜茨邁納認定,那個經(jīng)常找卡塔琳娜的男人肯定是戈頓無疑,而那顆價值上萬馬克的戒指則一定是戈頓用搶劫銀行的錢買給她的禮物。對此,卡塔琳娜只是答說:這些均與路德維希無關,然后,便拒絕回答有關這一問題的提問。晚上,被審訊折磨了一天的卡塔琳娜獲準回家。住所一片狼藉,依然處于警察的嚴密監(jiān)視之下。不一會,一個個挑逗性的匿名電話打來,一張張辱罵她的字條從門縫下面捅了進來,使卡塔琳娜片刻不得安寧。她無法再忍受這種精神上的污辱與折磨,萬分恐懼地逃離了住所。她從汽車的回視鏡里看到,后面有輛車在跟蹤她。
第二天清晨,《圖片報》頭版大字標題赫然寫道:“卡塔琳娜的家是個陰謀中心,匪徒聚會點,武器的轉(zhuǎn)運站……”并且按照警長拜茨邁納的推斷,刊登了有關那枚戒指禮物與一個不明身份的男人拜訪卡塔琳娜的報道。卡塔琳娜看到這些造謠報道,憤然地呼喊道:“難道一個國家連保護她的公民不受這種污水的潑灑,都做不到嗎?”此外,報上還刊載了對她正在外地休假的雇主,一位有名望的工業(yè)律師布洛納博士和他夫人的采訪,稱他們說:“卡塔琳娜是個冷冰冰的、有心計的女人。我們認為,她隨時都有犯罪的可能。”卡塔琳娜看了這段報道后給布洛納博士打了電話,布洛納博士對她解釋說:“我對前來采訪的那個家伙說的是,你是個聰明、有理智的女人,而決非報上說的那樣。這幫家伙真是卑鄙到了極點!”布洛納博士夫婦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決定中斷休假,趕回科隆。
這天,戒指禮物的真正主人,那個常來拜訪卡塔琳娜的男人——工業(yè)家施特洛普雷德教授,得知卡塔琳娜幫助戈頓潛逃的消息后,意識到她有可能把戈頓藏在他的鄉(xiāng)間別墅里,便迫不及待地約見卡塔琳娜。他在假惺惺地表白了一通,他如何同情卡塔琳娜目前的處境,要盡一切力量幫助她之后,便露出真意,要索回他的鄉(xiāng)間別墅的鑰匙。這位道貌岸然的工業(yè)家的虛偽、自私的面目使卡塔琳娜異常憤怒,如在過去,她會毫不猶豫地把這個硬塞給她的、從來沒有使用過的鑰匙扔還給他,但是為了此刻正在那里躲藏的路德維希,她違心地拒絕了他的要求,憤然離去。
這一天,記者托特蓋斯仍為搜集有關卡塔琳娜的材料而四出活動。他不顧醫(yī)院的禁令,偷偷地溜進急救室,來到病重垂危的卡塔琳娜母親的身邊。他拿著一份《圖片報》讀給卡塔琳娜的母親聽,然后逼問她,卡塔琳娜是怎么走上犯罪道路的?她對卡塔琳娜的看法如何?……奄奄一息的老婦人哪里還有氣力回答他的問題,在他的折磨下,不一會兒便咽了氣。
卡塔琳娜在她的姑媽的陪同下又來到警察局受審。她的姑媽向警方抗議《圖片報》對卡塔琳娜所做的連篇累牘的誹謗性報道。警方竟以“新聞自由”為由,為《圖片報》袒護。卡塔琳娜的姑媽隨后氣忿地質(zhì)問道:“難道因此就不管一個人的自由和尊嚴了嗎?”
警長拜茨邁納又企圖以卡塔琳娜的超額收入與過多的汽油開支為突破口,證實他的“卡塔琳娜得到過戈頓搶劫銀行的錢”,“經(jīng)常開車會見戈頓或其它同伙”的推斷。卡塔琳娜告訴警長,她除了固定給布洛納博士家做家務工作外,有時還做些其它的幫工活,因此常有些額外的收入;對于過多的汽油開支,她解釋說,她常常下午五點鐘下班后無事可做,便開車毫無目的地四處兜風,打發(fā)時間。她不愿意像不少單身女人那樣一個人喝著酒,孤坐在電視機前,消磨夜晚,對此,她感到害怕。
審訊過后,卡塔琳娜在街頭的報攤上看到新出版的《圖片報》上,又刊登出一篇無中生有的報道:“卡塔琳娜發(fā)生的事對她的母親來說,并非完全意外,她的母親臨終前用顫微微的聲音說道:‘這樣的事一定會發(fā)生,也一定會這樣地結(jié)束’”。
卡塔琳娜在姑媽的陪同下又回到了家中,這時,她多么希望看到路德維希的來信,或得到他的電話啊!但是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他的消息。相反地,辱罵、挑釁性的電話和信件仍不斷而來。卡塔琳娜再也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憤懣,歇斯底里地把屋子里的東西打翻在地,把瓶子擲向墻壁……卡塔琳娜的姑媽見狀,便邀請卡塔琳娜去她家住。到了姑媽家,卡塔琳娜悄悄地給戈頓掛了電話,詢問他在那里的情況。戈頓告訴她,他的情況很好,讓她不必掛念。隨后,兩人傾訴了彼此深切的思念。這時,他倆哪里知道,他們的談話已被警方竊聽。
1975年2月8日,事件發(fā)生后的第三天,布洛納博士夫婦從休假地趕回科隆。他們當即向檢察長哈克提出抗議,抗議警方把許多審訊的細節(jié)透露給《圖片報》。
老母親的猝然去世對于身處逆境的卡塔琳娜來說,猶如雪上加霜。她匆匆趕到醫(yī)院,收拾母親的遺物,做最后的訣別。卡塔琳娜對醫(yī)生哭訴說:“他們是殺人兇手、毀譽犯!”被逼上絕路的卡塔琳娜暗下了復仇的決心。
這一天,得悉了路德維希藏身之地的警方,出動了直升飛機和大批人馬,包圍了他躲藏的鄉(xiāng)間別墅,逮捕了腿部中彈受傷的戈頓。
第二天一早,《圖片報》便登出特大新聞:“戈頓終被抓獲!老母猝世,成為從事無政府主義活動的女人的第一個犧牲品!”
這天,托特蓋斯得到卡塔琳娜同意他的采訪要求的通知后,便興沖沖地如約前來。他恬不知恥地宣布,他馬上要發(fā)表關于卡塔琳娜與施特洛普雷德的桃色新聞了。然后提議,借此機會與卡塔琳娜建立私人關系,說著便逼上前來,要與卡塔琳娜發(fā)生關系。面對這個無恥之徒,卡塔琳娜沉靜地從提袋里掏出一支事先準備好的手槍,連開三槍,打死了這個家伙。
在監(jiān)獄的過道里,卡塔琳娜與戈頓意外地相見了。兩人不顧警察的阻攔,緊緊地擁抱在一起,親吻。警察費了好大勁才把這一對無辜的戀人分開。
幾天后,警長拜茨邁納與檢察官麥丁,工業(yè)家施特洛普雷德夫婦,《圖片報》的出版人魯丁博士等人出席了托特蓋斯的葬禮。《圖片報》編輯部的花圈上寫道:“獻給我們的同事,為公殉職的托特蓋斯先生”。葬禮上,魯丁博士致了如下的悼詞:“子彈不光奪去了我們尊敬的同事托特蓋斯先生的生命,而且射向了我們年青民主的無價之寶——新聞自由,對準著我們今天在這里為他哀悼的人們。對于這種超乎個人命運之上的政治性的謀殺,我們有誰不為之感到由衷的震驚和悲痛呢!面對恐怖主義、無政府主義的猖獗,面對動搖我們自由民主制度的野蠻暴力,我們必須保持警惕,捍衛(wèi)新聞自由,捍衛(wèi)與之相連的福利、社會進步、民主、多元輿論的目標。誰攻擊《圖片報》就是攻擊我們大家!”
【鑒賞】
這部影片是根據(jù)西德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海因里希·伯爾的同名小說改編的。
該小說誕生的背景如下:1971年12月22日,在西德一個名叫凱澤斯勞騰的小城,發(fā)生了一起搶劫銀行的案件。在這起案件中,銀行被劫走13.4萬馬克,一名警察被打死。據(jù)傳,這次事件是西德極左派組織巴德一曼霍夫集團干的。事件發(fā)生的第二天,西德發(fā)行量最大的一家右翼報紙《圖片報》便以“巴德一曼霍夫集團在繼續(xù)殺人!”為題,報道了這一事件。1972年1月10日,伯爾在《明鏡》周刊上撰文,抨擊了《圖片報》在缺乏證據(jù)的情況下,便發(fā)表煽動性文章的這種與一個法制國家準則相悖的作法,他憤怒地指出:“這是一種法西斯主義、煽動性、欺騙性、骯臟的行徑!”伯爾的文章一下子捅了馬蜂窩,右翼報界隨即反撲,誣指伯爾是巴德一曼霍夫集團的“同黨”,“精神上的同謀犯”,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反伯爾的浪潮。不久發(fā)生的警察搜查伯爾鄉(xiāng)間別墅的事件,把這場反伯爾的浪潮推向了高峰。1974年,伯爾根據(jù)他親身經(jīng)歷的這些事件,寫成了他的著名中篇小說《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姆》。伯爾在這部書中,運用紀實的手法,描述了一家名為《圖片報》的報紙如何在警方的支持和配合下,把一個清白無辜的女人誣蔑成恐怖主義分子的同伙,敗壞了她的聲譽,迫使她最后拿起武器,找到維護社會正義與個人尊嚴的唯一手段。伯爾借助這部書,不僅深刻地諷刺、抨擊了70年代西德官方對恐怖主義表現(xiàn)出的一種歇斯底里的情緒,而且鞭撻了新聞界濫用“新聞自由”即撒謊的自由的卑劣行徑。
伯爾在該書尚未正式出版前,便把書稿的校樣寄給了“新德國電影”著名導演施隆多夫與他的妻子特洛塔。這對藝術伉儷深為該書的內(nèi)容所激動,決定把它改編成電影。他們在影片中保留了伯爾原書的紀實風格,按照時間的順序,記述了從1975年2月5日至9日五天時間內(nèi),圍繞著卡塔琳娜·布魯姆發(fā)生的一連串事件的全過程。此外,他們還去除了書中的一些次要情節(jié),突出了卡塔琳娜這一中心人物,展現(xiàn)了這個清白無辜的女幫工的不幸遭遇。
影片在人物刻畫上簡捷、明快,雖然著墨不多,但卻性格鮮明。
拜茨邁納是個嚴厲、滿腹狐疑、剛愎自用的警長。他不愿意對案情做深入的調(diào)查研究,卻常常以一些先入為主之見,甚至偏見作為分析案情的出發(fā)點。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自然而然的日常生活瑣事,也會被他濃縮成犯罪的證據(jù);他的工作似乎不是尋求真理,而是在確證他的偏見,證實他的懷疑。因此,在他的審訊中,始終藏匿著陷阱。這些在審訊的幾場戲里表現(xiàn)得很生動。此外,影片還通過警察抓著卡塔琳娜的頭發(fā),讓攝影記者拍攝她的面孔、拜茨邁納與托特蓋斯交換“情報”等鏡頭,揭露了警方是如何與《圖片報》密切配合,敗壞卡塔琳娜的名譽的。
托特蓋斯是個令人作嘔、讓人生厭的記者。他身著一件黃皮大衣,開著一輛“波爾舍”輕便轎車,每天馬不停蹄地四出采訪,專事搜集“背景材料”,桃色新聞。然后,在“新聞自由”大傘的保護下,拋出一篇篇歪曲、篡改原意的采訪報道,或無中生有的造謠誹謗的文章。在警方的配合和支持下,他不僅使卡塔琳娜的名譽掃地,而且由于他的非法“采訪”,導致了卡塔琳娜病危母親的死亡。他是個殺人不見血的兇犯,一個以毀人名譽為榮為樂的無恥之徒。
與上述兩個人物相對比的是本片女主人公——善良、樸實、溫柔的卡塔琳娜·布魯姆。她以作幫工為生,是個社會小人物,但她以自己的辛勤勞動維持著生活的自立;她結(jié)過婚,又離了婚,感情上受過傷害,她討厭那些為了自己的尋歡作樂而與她糾纏的男人,她自尊,自愛,但絕非如人們所稱之的“尼姑”式的人物,在她的內(nèi)心深處始終潛藏著對純潔愛情的向往和追求。路德維希是她偶然相遇的“白馬王子”,雖然他們相識的時間是那樣的短暫,但是她對路德維希的愛情卻來得那樣熾熱,那樣深沉,它不僅給予了她忍受審訊折磨的力量,而且賦予了她復仇的勇氣,使她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和尊嚴,為了維護她與路德維希的愛情不受褻瀆,最終開槍打死了托特蓋斯。演員安格拉·溫克勒由于在這部影片中成功地扮演了卡塔琳娜這一角色,榮獲了1976年聯(lián)邦德國電影最佳女主角獎和德國評論家協(xié)會電影獎,從此一舉成名,成為西德影壇上的一顆新星。
影片《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姆》突破了西德電影中政治電影這一禁區(qū),以其內(nèi)容的真實性、風格手法的紀實性和通俗性吸引了大量的觀眾,僅影片公演后的12周中,便有50萬觀眾前往影院觀看,成為1975年西德最轟動、上座率最高的影片之一。
上一篇:《丑八怪》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