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館
位于市區(qū)蓮社路,建于1954年,館名系郭沫若所書。它是全國陶瓷專業(yè)博物館之一,展地面積3300平方米,展出了景德鎮(zhèn)歷史名瓷、瓷片和1949年以來的優(yōu)秀代表作共3000多件,被譽為“陶瓷之宮”。陳列分6部分:歷史之部、民間青花古瓷片室、新中國之部、獲獎作品室、名人名作室、仿古瓷室。歷史之部以朝代為序,展出了從五代至民國時期的古瓷300多件。有五代時的青釉瓷和白釉瓷、宋代的影青瓷。元代的青花、釉里紅以及印有“樞府”銘文的卵白釉瓷。明代的青花、顏色釉、五彩瓷。清代的青花、玲瓏、顏色釉、古彩、粉彩瓷。民國時期的青花、古彩、粉彩瓷。民間青花古瓷片室展出了景德鎮(zhèn)出土的元、明、清民間青花瓷片數(shù)百件。新中國之部按瓷器類別陳列,有釉上彩瓷、顏色釉瓷、釉下彩瓷、瓷雕四個展室。獲獎作品室展出了在國際國內(nèi)評選活動中的獲獎作品,如獲得國際金獎的青花梧桐餐具、青花玲瓏餐具等。名人名作室陳列了當代瓷都許多名人的佳作。仿古瓷室以“泥寶齋”書稱,專門陳列各類仿古精品。
〔現(xiàn)代散文〕 來到瓷都,陶瓷館不可不去。這里集歷代名瓷,述千年歷史,不愧是“陶瓷之宮”。
進入陶瓷館的陳列室,展現(xiàn)在你面前的瓷器琳瑯滿目,珠光寶氣,千姿百態(tài),色彩繽紛。使人恍如墮入一個瓷器世界。這里有從五代至民國各個時期富有代表性的古瓷,也有解放后創(chuàng)作出來的各類優(yōu)秀作品。
古瓷陳列于歷史之部各展室,以年代為序,便于人們了解景德鎮(zhèn)瓷業(yè)的發(fā)展歷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景德鎮(zhèn)瓷器是公元907——960年的五代時期的產(chǎn)品。展出的蟹殼青瓷碗和白釉告訴我們,那時的瓷器是單一顏色,沒有紋飾。碗內(nèi)還有一圈似瓜子殼大小的痕跡,這是采用“支釘疊燒”工藝留下來的。瓷器略顯粗糙,工藝較原始。
至宋代,瓷器大有改觀,展櫥內(nèi)的影青瓷,釉色淡青,體薄透光,外形規(guī)整,品種多樣。釉下飾有刀法流暢的刻制花紋或精細的印制花紋,單色釉瓷有了釉下裝飾,美感大為增強。
面對元代瓷器展櫥,人們?nèi)菀卓闯觯@時景德鎮(zhèn)的制瓷技藝取得了重大突破,青花使瓷器裝飾開始跨入彩繪新天地而大放異彩,同時還創(chuàng)造了釉里紅和樞府釉等新品種,乳濁色的樞府釉與瓷胎結(jié)合緊密,既不開片、又不剝落,外表似有無數(shù)魚鱗狀裂紋,耐人尋味。展櫥內(nèi)有一大青花瓷瓶,在小口短頸的襯托下,顯得端莊、凝重;線條飽滿有力,給人以雄健、敦厚的感覺。因為它口小僅能插梅枝,故得名“梅瓶”。其實它并不是真的用來插梅花的,而是用來裝酒的。
步入明代瓷器展室,爭奇斗艷的珍品告訴人們,這時景德鎮(zhèn)的瓷業(yè)呈一派繁榮興盛的景象,制瓷技藝已具有很高造詣。青花瓷更加完美,釉上五彩創(chuàng)制成功,鮮紅的銅紅釉瓷可與紅寶石媲美。大瓷盤、大龍缸端坐在展櫥內(nèi)。參觀過北京十三陵的人都知道,景德鎮(zhèn)專為皇宮制造的大龍缸,曾是皇帝的陪葬品,用于盛油點燃墓穴內(nèi)的長明燈。
清代瓷器是陶瓷館古瓷展中最豐富的部分,足足占了兩個大展室。清朝,景德鎮(zhèn)瓷器這一“火的藝術(shù)”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水墨畫的技巧被青花藝人借鑒,青分五色,濃淡相間,畫面立體感強,生動感人。古彩、粉彩、玲瓏相繼問世,顏色釉瓷新品種不斷出現(xiàn),為陶瓷藝術(shù)寶庫中增添了許多多瑰寶。
1949年以后,景德鎮(zhèn)的制瓷業(yè)空前繁榮,陶瓷館大量的新作是最好的佐證。
在釉上彩瓷展室,五光十色的粉彩瓷令人目不暇接。自然,你會在薄胎瓷櫥前長時間佇足。薄胎皮燈,燈光透過燈罩,柔和宜人,燈罩上碧波蕩漾,小魚歡快地潛游,簡直活了!什么是“薄如紙”?在這時可真正體會到。何為優(yōu)美的造型?這里也可叫你一飽眼福,至于生動的畫面,更會叫你贊嘆不已。
在顏色釉瓷展室,你會體會到“萬紫千紅皆釉色”的真正涵義。“自然界有什么色彩,瓷工就能燒制什么色彩。”此話不算夸張。鳳凰衣釉、虎斑釉、金星綠、火焰紅、茶葉末、孔雀綠、湖水綠、天青釉等等,呼其名,觀其物,無不形似、色似、神似。
有一種花瓶,口部淡紅,腹部烏黑閃亮的釉面上,均布三條長園形鮮紅顏色,顏色接洽部散射黃、青、綠等色調(diào),宛如三顆太陽噴薄而出。這就叫“三陽開泰”,寓意“三陽開泰運,五福轉(zhuǎn)新機”。
似牡丹之嬌艷,紅中泛綠,又如佳人酒后,臉帶桃紅。人稱“美人醉”,真可謂“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
釉下彩瓷是在坯胎上描繪紋樣,上釉后再入窯在高溫下一次燒成。在坯胎上繪畫時,有的是用單色的泥漿作“顏料”,畫時沒有效果,只有在高溫燒成后,畫面才顯現(xiàn)出來。更難的是那“泥漿”在高溫下還會流動,至于如何流動,藝術(shù)家在作畫時必須事先考慮到。這就要求他不僅有很高的藝術(shù)修養(yǎng),而且要熟諳原料的顏色變化和流動規(guī)律。展櫥內(nèi)的桂林山水花瓶,堪稱一件難得的杰作,桂林山水在瓷瓶上重現(xiàn),宛如把人帶到漓江之濱,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的高超技藝。
青花玲瓏瓷是又一種人見人愛的釉下彩瓷,其妙處是用“幽靜雅致,玲瓏剔透”的“點”來裝飾瓷器。看那玲瓏皮燈,大小不同的“點”巧妙地組合成蝴蝶和花草圖案,趣味盎然,清新明快。
參觀陶瓷館,領(lǐng)略千年瓷器風韻,既有一種藝術(shù)享受的滿足,也有一連串的問號,發(fā)人深思,令人回味。
(余樂鴻)
[民間文學] 清康熙年間,景德鎮(zhèn)的老鼠又多又大,大者身長竟有一尺許。貓兒見了不但不敢碰,而且嚇得四處逃竄。老鼠猖獗,到處禍民,咬破衣服、家具事小,甚至把嬰兒的耳朵和鼻子當“零食”吃。
老百姓想了很多辦法捕鼠,都無濟于事。沒法,只好跑到縣衙去告老鼠,縣太爺接到狀子后,便在鎮(zhèn)上張貼告示,告示說:“如若何人能將全鎮(zhèn)的老鼠滅盡,本衙賞賜白銀一千兩。”
當時,鎮(zhèn)上有個瓷塑藝人叫遲鎮(zhèn)曙,他腦子靈活,技藝高超。他想,如今貓怕老鼠,原因是貓兒沒有老鼠大,如果塑制出比老鼠還要大的瓷貓來,興許可以“鎮(zhèn)”住老鼠。于是他捧出一大坨瓷泥,精心地塑制出一只老大的瓷貓。這瓷貓的頭內(nèi)、體內(nèi)全是空的,頭里可以點一盞小燈;貓的眼睛也是空的,燈光能從兩眼里射出;貓的屁股上被挖了一個洞,空氣從洞口流入貓體后,便吹得火苗忽閃忽閃,活象真貓在眨眼!在貓的形態(tài)上,遲鎮(zhèn)曙也費了不少腦筋,他把瓷貓塑成張牙舞爪的姿勢。為了給瓷貓披上一層逼真的“外衣”,遲師傅又在它的通身施了一層特制的色釉,經(jīng)烈火燒煉后,貓的表皮顯得毛茸茸的,就同真貓一模一樣。
為考核這瓷貓的“本領(lǐng)”,遲鎮(zhèn)曙將瓷貓放在自己家里先作試驗。說來也真“神”,那些出洞覓食的大老鼠,一見兩眼怒瞪、張牙舞爪的大“貓”,嚇得魂不附體,趕緊縮回洞去。
遲鎮(zhèn)曙速將瓷貓送到縣衙,縣太爺也在縣衙中作了試驗,果然靈!第二天,他下令全鎮(zhèn)大小窯戶,統(tǒng)按遲師傅塑制的瓷貓模樣,大量燒制瓷貓。一時間,全鎮(zhèn)家家戶戶在所有的老鼠洞邊都放上了這種瓷貓,不管老鼠從哪個洞口鉆出,都會被“把守”在洞口的瓷貓嚇回洞中。這樣,沒過多久,鎮(zhèn)上的老鼠幾乎都活活餓死在洞里了。
直到今天,鎮(zhèn)上有的居民家里還存有當年這種會“撲”鼠的瓷貓哩!
(馮鳴 整理)
上一篇:描寫《陋室》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雷池》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