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
位于和縣城內東門大街。唐代詩人劉禹錫于長慶四年(公元824年)任和州刺史時所建房屋,取名陋室,并因自作《陋室銘》,而聞名遐邇。《陋室銘》全文只81字,風格新麗,閑適雅淡。銘文由大書法家柳公權書并勒石成碑。后因屢遭兵焚,室與碑俱毀。原陋室由清乾隆年間知州宋恩仁重建。1902年廣東金保福補書《陋室銘》碑石一方。近年來重加修葺,依山而筑,居高臨下,東西走向,形如臥龍。室有9間,分主室與偏室,磚砌壁,板鋪地,瓦蓋脊,斗拱飛檐。院前林木扶疏,有一長達數十米的柴條石鋪階,整個建筑古樸清雅。室西有小塘,名“龍池”,碧波見底,觀游魚浮沉,歷歷在目,水終年不枯。
〔古詩文賞析〕 陋 室 銘 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我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銘,是古代文體的一種,屬箴銘類,多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于規勉自己或他人。本文通過自己簡陋居室的描寫,表現了作者潔身自好、孤芳自賞,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情趣。
起首四句用詩歌手法以山水起興,其中的對應關系作者做了巧妙的安排,以山水興室;以不高不深興陋;以仙有名、龍有靈興己之德馨。寫山寫水的目的是為了引出一篇的主旨“唯吾德馨”四字。這四個字是通篇的骨干和眼目。此四字包含有兩方面的意思:其一是人以有美德為本,德之馨自可忘掉室之陋;其二是一語道盡陋室增光處,唯吾德馨而已。以上是第一層,譯成語體則是:山并不在于高峻,只要有仙人居住便會出名;水并不在于幽深,只要有蛟龍居住就會顯靈。這一間簡陋狹隘的居室,只有我高尚的品德才可以使它芳香充溢。以下八句為第二層,言吾德能使陋室馨香的原因。“苔痕”二句是陋中佳景。景色如畫,使居室環境充滿綠意和生機,可見景致毫不簡陋。“談笑”二句是說陋室中,交往的都是學富五車的大儒,足見人并不陋。鴻儒即學識淵博大儒;白丁即目不識丁的平民百姓,與“鴻儒”對稱。實指無文化教養的俗人。與鴻儒談笑,足見言語不陋。“可以”以下四句是陋中雅趣,足見行事不陋。素琴,指樸素而無裝飾的琴;金經,用泥金書寫的佛經;絲竹,泛指樂器;案牘,文書、公文之類。第二層的意思是說:鮮苔上石階染成一片翠綠,草色透入簾櫳映得滿室碧青。這里常有學問淵博的大儒促膝談笑,從無不學無術的俗客和我來往;室中可以彈奏高雅的古琴,可以閱讀深奧的金經;沒有絲竹俗樂在你耳邊攪擾,沒有案牘公文讓你勞累分神。最后四句為第三層,“南陽”三句,以古代最著名的陋室作比。“孔子云”二句引古語作結。南陽,諸葛亮隱居的地方,在南陽郡隆中(今湖北襄陽縣)。廬,即劉備三顧茅廬的草房;楊雄字子云,成都人,西漢著名學者、文學家。成都少城西南有揚雄宅,又叫“草玄堂”、“玄亭”。《漢書》記載揚雄“有田一廛,有一區”,他的居處也是比較簡陋的。孔子云,見《論語·子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此外妙在只引下句,既同上文德馨呼應,又隱含君子居住其內的意思,若兩句全引,反而露出自炫痕跡,文意也缺乏機趣。最后引孔子的話,說明作者效法孔子,其美德自不可估量,室雖陋實并不陋之意自明。此引語實是借用,甚巧。這一層的意思是說我的陋室好似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孔子說得好:這有什么簡陋的呢?
曹丕《典論·論文》中說:“奏儀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劉禹錫的《陋室銘》雖屬銘誄,卻兼有奏議、書論、詩賦的表達特點,其格調典雅,結構渾成,文字清麗,卻反映作者的真實情感,通篇不滿百字,卻千古傳誦,是難得的佳篇。
(諸天寅)
〔現代散文〕 陋室,掩映在高樓瓦房之間。劉禹錫被貶出京畿,任和州刺史時就住在這里。當時屋有三間,前后皆有庭院,但與刺吏的住房標準相距甚遠。劉禹錫安于現狀,整日以文會友,吟詩歌賦,遂成《陋室銘》之千古絕唱。陋室歷經千年,幾經興衰,至明代為極盛時期,有亭、臺、樓、軒十余處。可惜后來屢遭兵亂,至近代早已面目全非。1986年,省、縣兩級政府開始撥款重新修葺,本已是殘垣敗柱的陋室,因此面目煥然一新。
陋室的外圍建有空花圍墻一道,一人多高,前后留有兩道半圓形拱門,圍墻以黑白為主色調,讓人有一種回歸到古代的感覺。圍墻前門門庭上有行楷“陋室”二字,再細看左下角小字,知是詩人臧克家所題。圍墻內即為陋室,室前青磚鋪地,綠草如茵苔蘚斑駁,正應了“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之句。陋室的三間房子為互相依附的凸形建筑,中間為正廳,兩邊是廂房。站在園內即可看到正廳中的劉禹錫全身塑像。踏著碧綠的臺階步入正廳,只見塑像上懸有一塊“政擢賢良”的橫匾。實際上劉禹錫因為剛正不阿,屢遭貶謫,郁郁不得志,所以才寫成了這篇絕世之銘。從劉禹錫塑像的眼神里,仿佛能看到他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志趣。塑像旁邊是一塊刻有《陋室銘》全文的石碑,系安徽書法家孟繁青仿柳體書刻而成。環眼廳房四周,掛滿了當代書法家的楹聯、條幅以及金石家葛許光的印章條幅。兩邊的廂房,東廂房陳列著清時嶺南人金保福補書的《陋室銘》殘碑和歷代文人雅士吟詠陋室的詩詞碑文,以及歷代所修《和州志》中有關陋室和劉禹錫事跡的記載。可惜的是碑文模糊,而老書也多有殘缺。西廂是劉禹錫的停柩房,放置一具石棺,棺內有石枕。
陋室的后院是鵝卵石拼成的小徑,園中老梅如虬龍盤旋,新竹似蝴蝶翻飛。順著卵石小徑,從后園門步出圍墻,只見一土崗如臥龍橫在面前。崗下是一池水,碧波如染,時有兩三條紅鯉魚浮出水面嬉戲,別具情致。走近池旁,見一石碑半埋土中,上刻“龍池”二字。池水幽深,冷氣逼人。“深水藏巨龍”,名曰“龍池”,確是不虛。上得山崗,崗上四周新植了許多花樹,綠樹生風,繁花芬香,眼中入翠,足下踏青,令人飄飄欲仙。山崗中建有六角亭一座,尖頂向天,六檐欲飛,亭中有石桌、石凳,供游人休憩、談景。朝南的亭額上有“江山一覽”四個字。矗立亭中,居高臨下,陋室面對鎮淮樓,背靠古城垣。翹首東望,可見大江滾滾東流,煙波千里,著名的采石磯、太白樓等名勝古跡近在眼前;向南遠眺,鳳臺山形如雞籠,奇特險峻,風光別具,半山杜村杜默當年種植的玉蝶梅似也送來縷縷清香。
而今,陋室正被辟為“歷陽公園”。屆時,陋室四周將花樹簇擁,人來人往,不只是劉禹錫要問,當代游人更要問一句:“何陋之有”了?
(趙寒松)
上一篇:描寫《陸夫子祠》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陶瓷館》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