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軍事斗爭(197年10月~190年月)
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與國民黨軍在井岡山地區進行的軍事斗爭。
井岡山地區位于江西、湖南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包括江西的蓮花、永新、寧岡(今江西井岡山)、遂川和湖南的酃縣(今湖南炎陵)、茶陵等縣。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北麓的寧岡縣茅坪,隨即在周圍各縣建立了共產黨組織。1928年2月,工農革命軍打破江西國民黨軍第一次“進剿”,占領寧岡全縣,并在遂川、茶陵兩縣建立工農兵政府和赤衛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起義農軍抵達寧岡礱市,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軍會師,組成工農革命軍第4軍(6月改稱工農紅軍第4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根據地武裝力量由2,000余人增至1萬余人。4月中旬至6月下旬,紅4軍先后取得五斗江、草市坳和龍源口等戰斗的勝利,粉碎了江西國民黨軍的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進剿”,特別是龍源口一戰,殲國民黨軍1個團,擊潰兩個團,使根據地擴大到寧岡、永新、蓮花三個縣和吉安、安福、遂川、酃縣各一部。毛澤東總結井岡山斗爭的經驗,找到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正確道路,提出了游擊戰爭“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
1928年7月上旬,湘贛兩省國民黨軍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一次“會剿”。紅4軍主力根據湖南省委指示開往湖南,造成“八月失敗”。毛澤東指揮第31團和地方武裝,以四面游擊方式襲擾進占永新之國民黨軍,國民黨軍發生內訌后退走。8月下旬,湘贛兩省國民黨軍乘紅4軍主力在湖南未歸之際,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二次“會剿”。留守井岡山部隊憑險抗擊,取得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期間毛澤東率第31團一部在桂東與第28團會合。9月上旬,紅4軍主力回到井岡山,先后取得兩次攻占遂川和寧岡坳頭壟、龍源口等戰斗的勝利,國民黨軍第二次“會剿”即被打破。12月,原活動在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紅5軍主力700余人,在彭德懷、滕代遠率領下轉戰到井岡山,與紅4軍會合,進一步壯大了工農紅軍力量。
1929年1月上旬,湘贛兩省國民黨軍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三次“會剿”。毛澤東、朱德、陳毅等于1月中旬率領紅4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向贛南進軍。彭德懷率原紅5軍主力和第32團留守井岡山。1月26日,國民黨軍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起攻擊。守山紅軍在當地群眾配合下英勇抗擊,打退國民黨軍多次進攻。戰至30日,黃洋界、八面山等陣地相繼失守。為保存實力,彭德懷等按原定應急方案率主力撤離井岡山,經荊竹山、大汾,轉戰贛南的上猶、崇義、新城等地。少部紅軍和赤衛隊轉入深山堅持斗爭。到2月底,蔣、桂兩派軍閥戰爭即將爆發,進占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國民黨軍大部撤走,堅持井岡山地區斗爭的軍民乘機反攻,恢復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區域。5月上旬,彭德懷等又率部返回井岡山地區。此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基本區域轉向永新、安福一帶,發展為湘贛革命根據地。
上一篇:《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09~前08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京師保衛戰(1449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