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黃陵縣·黃陵(黃帝陵)》陜西名勝簡介
在黃陵縣城所在地橋山鎮橋山上。黃陵地處橋山,也稱橋陵,為中華民族始祖軒轅氏黃帝的陵墓。
軒轅黃帝,生于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故稱軒轅氏。以土德稱王,土為黃色,故稱黃帝。姓公孫,長于姬水,故又姬姓。國于有熊(今河南新鄭),故稱有熊氏。孫安國《尚書·序》以伏羲、神農和軒轅為三皇。司馬遷《史記》以黃帝、顓頊、帝羲、唐堯、虞舜為五帝。他聯合夏部落酋長炎帝,打敗入侵中原的九黎族酋長蚩尤于涿鹿,所謂“戰于阪泉之野”,黃帝采用了玄女(即力牧)新戰術,勝而誅之。又打敗炎帝,在統一中華民族的戰爭中,歷52戰而天下咸服,其中包括鎮壓刑天的暴亂,統一了全國,在黃河流域華山之周、夏水之旁定居,取名華夏族,包括了東夷西戎南苗北狄在內,疆域版圖東至東海,西至昆侖,南到瓊山,北出幽陵,天下諸侯尊為天子,立六相及史官,以倉頡為左史,以沮誦為右史,舉風后、力牧、太山稽、常先、大鴻以治民。令倉頡造象形文字;大撓編歷法;伶倫制樂器;雷公、岐伯制藥,妻子嫘祖教民事蠶桑、做衣裳;作甲子,定算數,造舟車,發明指南針,做器皿,制貨幣,造合宮,作內經,劃州野,設五旗五麾六纛(皆軍中旗幟),發展六書,遂奠定華夏之文明大基,都于河北涿鹿之阿。
黃帝統一華夏之后,仍然到處奔波操勞,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他“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財物”,大力發展經濟,包括立國之農業。他又采首山之銅以鑄九鼎,并舉行了隆重的紀念儀式。
黃帝終年110歲。他有妻妾4人,元配夫人曰嫘祖。共有兒子25人,得姓者14人,后來的唐、虞、夏、商、周、秦,皆為得姓的后代,五千年來子孫蔓延全國各地,有的僑居海外。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及被征服的其他部落發展成為整個中華民族,所以人們皆自稱為炎黃后裔。
據《史記·五帝本紀》以及《黃帝本行記》記載,黃帝崩,葬橋山。據《雍勝略》記載,橋山在中部縣(今黃陵縣)東北2里,其山形如橋,沮水環繞之,即黃帝葬衣冠之所,周圍城塹5里余,樹柏萬余株,橫順成行,參天傲日,數百里外望之,就有煙霞霏微,青翠玲瓏之狀。據《黃陵縣志》記載,橋山黃陵有古柏63128株,而今依然青翠。
出黃陵縣城東門,有向陵公路盤山繞樹而上,將臨橋山之頂,有國務院公布的第一號古墓碑,再向前有文武官員到此下馬之碑,再向上有座祭亭,四角翹上,紅柱綠檐,雕梁畫棟,亭中央立一通高大石碑,碑上有考古學家郭沫若所書“黃帝陵”3個大字。祭亭后面,又立一座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個大字。還有清高宗弘歷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陜西巡撫畢沅立的碑石1座,上書“古軒轅黃帝橋陵”7個大字。其后為陵墓墓冢,冢高3.6米,周長48米。
黃帝陵,全境有4平方公里,始建于漢,歷代皆有修葺。解放后,1956年、1984年、1994年、1999年4次擴修,增建容積40萬立方米面積300畝的黃帝印池。造長92米、寬7米的軒轅橋,及兩旁高4.8米的望柱;鑄清明節公祭用的高1.95米,直徑1.5米,重2.5噸的黃陵鐘,新建10000平方米的廣場和95級臺階及廟前仿漢代高5.6米的石闕及祭靈道高4.33米的兩座石闕;并新造重達600公斤的巨型香爐兩具,新造避雷塔,修建漢武仙臺、陳列室、接待室。臺灣同胞黃茂雄捐資新建碑廊30間,收集了歷代祭黃陵的《祭文》及名人謁陵詩文碑刻。此外祖籍黃陵縣的李延軍先生,還在橋山周圍,發現8座古城遺址,恰與龜書圖相吻合而為九宮連城;還修了陵區公路,栽樹1265株。
唐詩人舒元輿《橋山懷古》詩曰:《黃陵(黃帝陵)》古詩句出處:
軒轅歷代千萬秋,綠波浩蕩東南流。
今來古往無不死,獨有天地長悠悠。
我乘驛騎到中部,古聞此地為渠搜。
橋山突兀在其左,荒榛交鎖寒風愁。
神仙天下亦如此,況我感促同蜉蝣。
誰言衣冠葬其下,不見弓劍何人收。
哀喧叫笑牧童戲,陰天月落狐貍游。
卻思皇墳立人極,車輪馬跡無不周。
洞庭張樂降玄鶴,涿鹿大戰摧蚩尤。
知勇神天不自大,風后力牧輸長籌。
襄城迷路問童子,帝鄉歸去無人留。
崆峒求道失遺跡,荊山鑄鼎余荒丘。
君不見,
黃龍飛去山下路,斷髯成草風颼颼。
明代詩人張豐三《橋陵》詩曰:《黃陵(黃帝陵)》古詩句出處:
披云履水謁橋陵,翠柏煙含玉露輕。
袞冕霞飛天地老,文章星煥海山清。
巍巍鳳闕迎仙鳥,渺渺龍車駐帝城。
寂寞瑤臺遺武帝,一輪皓月古今明。
黃帝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西安·臨潼區·鴻門》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近現代中國畫的欣賞、品評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