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眉縣·褒斜棧道》陜西名勝簡介
在從眉縣的斜谷關起點。褒斜棧道是古代關中通往漢中的主要道路,因取道褒水(在秦嶺以南)和斜水(在秦嶺以北)河道,故名。褒斜二水,同源于秦嶺主峰太白,褒水向南流,斜水向北流,褒水為長江水系,斜水為黃河水系,褒水南注漢水,谷口在舊褒城北十里,谷口稱南口,斜水北注渭水,谷口在眉縣西南30里。
此道全長920余里,始鑿于春秋戰國,基本北沿斜峪,進太白、紅崖河、柳川、姜窩子,順褒水,至南口而褒河鎮。“楚漢戰爭”時,劉邦曾由此道赴漢中,屈為漢中王,聽謀士張良計,燒毀棧道,表示不回關中與項羽相爭。然而,后來用韓信計,又佯修此道,而實際暗度陳倉,入關中打敗項羽所置之三秦王。這就是歷史上的“火燒棧道”和“明修棧道”之古道處,也是成語“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出處。
漢武帝劉徹時曾發數萬人治褒斜水道,欲通遭運未果,而陸路則自漢以后長期間為往來秦嶺南北重要通道之一。《史記·貨殖列傳》:關中南則巴蜀,“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時或淹塞,歷代毀建有之,隋唐時此道曾為官驛大道。其后,秦嶺以北斜谷道有阻,至清末連云棧道暢通,褒斜棧道地位日次。
民國時,漢寶公路通車,褒斜棧道漸次衰落,而遺跡至今猶存,并留有自漢以來的石刻多處。
據東漢石刻記載:“始作橋閣623間,大橋5里,為道258里,郵、亭、驛置、徒司空、褒中縣寺并64所。”足見古時褒斜棧道之宏偉。
上一篇:《西安·臨潼區·虢國莊遺址》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漢中·褒谷和褒斜棧道》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