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褒谷和褒斜棧道》陜西名勝簡介
在漢中市境內(nèi)。據(jù)劉達(dá)注,“北口曰斜,南口曰褒,同一谷耳,長470里”。據(jù)《通志》記載,“自此入連云棧,西北150里入鳳縣界。又220里直抵眉縣之斜谷。今亦謂之南口,所謂南口曰褒也。”
據(jù)《辭海》之《歷史地理》分冊記載,古之褒斜道,因取道褒水、斜水兩河谷而得名。兩水同出秦嶺主峰太白山,褒水南注漢水,谷口在舊褒城縣北10里,斜水北注渭水,谷口在眉縣西南30里。漢武帝劉徹在位時(shí),曾發(fā)動(dòng)數(shù)萬人治褒斜水道,欲使通漕運(yùn),未成;其陸道則自漢以后,長期為往來秦嶺南北重要通道之一。《史記·貨殖列傳》:關(guān)中南則巴蜀,“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時(shí)或湮塞,屢經(jīng)開復(fù)。自漢末至五代,南北兵爭,雙方軍行往往取道于此。其后斜谷道廢,自褒谷北上者,皆由故道出散關(guān)。遺跡至今猶存,留有漢以來石刻多處。并有諸葛亮在六出祁山攻伐曹魏時(shí)在褒斜道上所建立的赤崖府庫,發(fā)明了千梁無柱式棧閣,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珍貴史料和遺跡,1980年褒斜道上還殘存石梁7根,因山高路僻,無人保護(hù),現(xiàn)僅存5根。
褒斜道,曾歷經(jīng)多少興衰,目睹了秦惠王由此道滅巴蜀,也目睹了諸葛亮大軍浩浩蕩蕩地六出祁山(史稱五出祁山),也目睹了蜀軍白衣白甲悄然由此退卻,還看了唐代“安史之亂”時(shí)唐玄宗李隆基由此道逃往巴蜀,也目睹了唐僖宗李儇在中和元年(881年),為逃避黃巢起義軍從此道逃奔成都。而今,漢中市在褒谷中修復(fù)秦漢棧道340多米,成為游人觀光、游覽、考古的勝地。
上一篇:《寶雞·眉縣·褒斜棧道》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寶雞·岐山縣·西周遺址》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