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趙歌·石家莊之旅·隆興寺·滹沱河畔的祥光
隆興寺坐落于正定城內東門里。占地五萬余平方米,殿堂樓閣依次排布在南北中軸線上,寺內古柏蒼勁,環境清幽,為我國現存著名十大佛教寺院之一。
龍藏、龍興與山門傳奇
隆興寺始建于隋開皇六年(586),原名“龍藏寺”,唐改名“龍興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重修后定名“隆興寺”。龍藏也好,龍興也罷,為何都帶一個“龍”字呢?相傳北齊在這里興建正定城時,寺址附近是一片地勢低洼的湖沼。有一年東海龍王欲立聰明好學的第五子嘲風為太子,只因嘲風還未建功立業,怕諸子不服,便派他去完成龍王多年的夙愿。很久以前,滹沱河兩岸大旱,玉帝降旨讓龍王布雨,龍王因地理不明,錯把雨降到了子牙河兩岸,滹沱河卻滴雨未落,致旱情加重,餓殍遍地。龍王囑嘲風為滹沱河兩岸布雨。嘲風遵父之托,由大海經子牙河入滹沱河,途遇獨角怪獸,慌忙游入一小溪。溪道越來越窄,溪水越來越淺,小龍被困。此時,有位農夫趕來,用鐵锨為小龍開河道,把它引入正定城內湖中。小龍得救,完成了龍王之托。后人把正定城內的那個湖泊叫“五龍湖”,農夫開挖的那條小河稱“夾龍河”。北齊時把這一帶稱“龍騰苑”,后來在此建寺便取名“龍藏”或“龍興”。清代皇帝忌諱在正定有“龍興”,遂改“隆興寺”,也是諧“龍”之音。
游人到隆興寺一定會感到奇怪:偌大一個隆興寺,天王殿卻緊鄰大街,為什么不見山門?相傳唐初大修隆興寺時,尉遲恭任總監工,當工程即將完工時,得報唐王要斬秦叔寶,滿朝文武大臣講不下情來,急請尉遲恭回京搭救秦叔寶。尉遲恭心急如焚,跨馬急奔京城。他一走急壞了工頭,山門還未建,更不知建在哪里。于是便乘馬追去,一直追到河南開封附近的一個土丘上。工頭下馬跪問:“寺的山門建在哪里?”尉遲恭急著趕路哪有心思興建山門,便用馬鞭一指道:“就在這里!”工頭不敢違命,忙調工匠在開封小土丘上建了一座山門。致使開封小土丘上有一個偌大的山門,卻不見寺院;而正定隆興寺這樣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卻沒有山門。隆興寺留下了“寺大山門遠,山門在河南”之俗語。
正定府里大菩薩
隆興寺的主體建筑是建于宋開寶四年(971)的大悲閣。閣檐三層,高36米。閣內銅鑄觀音菩薩高21.3米,原為我國銅佛之最,二十世紀初西藏日喀則扎什倫布寺銅鑄大佛問世之后,它才屈居第二。河北民謠:“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府里大菩薩”,另加趙州橋,并稱河北四寶。
銅鑄大菩薩為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敕建。趙匡胤為什么在正定鑄造大佛呢?其中既有歷史緣由,也有一個傳說。唐朝時正定城西有座佛寺,名大悲寺。寺內大殿有尊四丈九尺的銅佛。五代時,契丹犯境,大悲寺遭戰火焚毀,銅佛上半身熔化。后周世宗(柴榮)顯德二年(955)敕令毀佛鑄錢,大悲寺殘留的下半身銅佛也熔毀鑄錢了。佛教史上所謂的“三武一宗”法難(滅佛)中的“一宗”,指的便是周世宗柴榮。
周世宗死后第二年(960),正定邊關告急,禁軍統帥趙匡胤借機出兵開封,策劃陳橋兵變,建立了宋朝,故其對正定懷有特殊的感情。宋開寶二年(969),趙匡胤御駕親征后漢(山西晉陽),途經正定,到大悲寺進香禮佛。寺中石濤和尚向趙匡胤訴說銅佛的兩次不幸遭遇,還順口編造了一個故事,說當年毀佛鑄錢時,人們在佛座下發現一個帖偈,上寫:“遇顯(顯德為周世宗年號)即毀,遇宋即興”八個大字。趙匡胤聽后十分高興,認為這是菩薩顯靈。于是許下宏愿:擴建寶剎,重鑄金身。后因大悲寺規模較小,趙匡胤便敕令在龍興寺(隆興寺)新建大悲閣,鑄造一尊七丈三尺高的銅菩薩。
這么大的銅菩薩,哪來這么多的銅,又如何澆鑄呢?總監工劉審瓊十分犯愁。一天夜里,他恍惚入夢,忽見一位女子走來,聲稱為他診病,隨即飄來一個藥方,上寫:“銅鑄菩薩腳踩蓮,埋身灌頭呈慈顏,大悲聲聲無量佛,寺院風光賽江南。”劉總監夢醒,默誦女子贈方,并書寫于紙上,反復推敲,猛然驚悟,原來這是一首藏頭詩,取四句首字,即為“銅埋大寺”。劉總監忙派人到寺內菜園掘地,果見精銅無數,當即動工鑄佛。開始工程很順利,當鑄完雙肩再向上鑄佛頭時,由于已距地面熔爐太高,銅汁還未送上便凝固了,眾工匠一愁莫展。一日,工地上忽來了一位老者,幸災樂禍地唱道:“呀兒喲,呀兒喲,鑄了大佛沒有頭。”劉總監又氣又惱,但見此人氣度不凡,強展笑臉向老者請教鑄頭之法。老者笑道:“我已是土屯到脖子的人了,還能出什么辦法呢?”說完飄然而去。劉總監恍然大悟,土屯到脖子即是“土屯澆鑄法”。按照此法,把土屯到大佛的肩部,熔爐抬到肩部土臺上,圓滿地澆鑄了佛頭。然后才修筑了大悲閣。
工程按期竣工,趙匡胤十分高興,為嘉賞眾工匠,頒旨:愿留真定(即正定)者,賜良田百畝。不少外地工匠定居正定,據說今日城外的三里屯村民即是他們的后代。
隆興寺大悲閣內的銅鑄大菩薩,身段比例適度,線條流暢,情態端祥,仁慈的雙眼好像飽含著無限的憂傷和憐憫,其造型與神態都展現了我國古代高超的銅鑄工藝。其鑄法更表現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大悲閣雄偉壯觀,登閣遠眺“沱水東來千頭落,太行西望數峰懸”,近望古城容貌盡收眼底。
摩尼古殿與一墩千佛
摩尼為梵語,即“圣人”之義。如佛教創始人“釋迦摩(或牟)尼”,即“釋迦族的圣人”之意。隆興寺內的摩尼殿位于大覺六師殿(僅存臺基)與戒壇之間,為宋代所筑,是隆興寺現存最早的一座佛殿。殿基呈方形,占地1400平方米。殿身平面為十字形,四面與正中各出抱廈,故又稱“五花大閣殿”。大殿面闊與進深皆為七間,重檐九脊歇山頂,頂鋪青瓦,緣琉璃瓦剪邊,梁架結構。摩尼殿從布局到構筑,既樸實莊重,又富于變化。這種殿閣形制是我國現存宋代建筑中僅有的一例。
摩尼殿供奉著釋迦、藥師、阿彌陀等佛。殿內金身泥塑佛像及四壁壁畫在藝術上均有很高的價值,而最著名的還是大殿內槽背壁上的觀音塑像。背壁懸塑著一座須彌佛山,山正中為懸塑的五彩觀音坐像。坐像高3.4米,頭戴寶冠,頂飾瓔珞,肩上披的幔巾輕盈飄飛;左足踏蓮,右腿蹺起,雙手抱膝,左手搭于右腕上;姿態自然而優雅,臉龐清秀而俊俏,神態恬靜而含情,麗而不媚,艷而不俗。這尊觀音塑像為明嘉靖年間民間匠人所塑,它一掃往昔宗教偶像呆板之態,敢于創新,塑造了一尊似神非神、如人非人內含女性美的觀音,實為我國古代泥塑藝術之珍品,魯迅曾給予很高的評價。
隆興寺最后一座佛殿為毗盧殿,此殿是由崇因寺遷來的。殿內有一個銅鑄千佛墩,通高6.27米,分上、中、下三層,形似寶塔,墩上計有大小佛像一千零一十二尊,故名千佛墩。
相傳崇因寺(已廢)是唐代在正定城內建的一個小寺。因寺小僧少,而又無奇妙之處,故香火冷凋,寺院荒蕪。明萬歷年間有個叫無疑的和尚來到崇因寺,目睹此狀,矢志擴修殿堂,重塑佛像。佛像到底塑成什么樣的?他不愿循規蹈矩,便云游四方。他雖參觀了許多佛寺的佛像,但仍拿不出一個滿意的方案,終致久慮成疾。
有一天寺外一位郎中高喊:治病喲,治病喲!無疑讓小和尚把郎中請來。郎中一見無疑,便嘻嘻哈哈的在地上跳了起來,一跳二尺多高,每跳一次便自轉三圈,而且越跳越快,使無疑眼花繚亂,朦朧中看見無數個小佛在繞著中心軸旋轉,他被這奇異的景象驚呆了,待定神細看,郎中已無影無蹤。無疑心病頓除,急忙把剛才眼前的幻影畫成一幅奇妙的“千佛墩”圖案,后即按圖用銅鑄成“千佛墩”。從此,崇因寺聲名大振,善男信女紛至沓來,香火日盛。千佛墩構思精巧,造型奇特,鑄技精湛,佛像排布有序,大小適度,堪稱我國古代鑄塑藝術中的一件珍寶。
另外隆興寺北墻外有一口古井,人稱“八角琉璃井”。此井挖于何代何年已無考,但其結構卻十分奇特。井壁有一斜木支撐,口呈八角,井口護壁原由琉璃瓦覆蓋,水深莫測,水質甘醇,當地視為神井。相傳當年修隆興寺時所用木料,全是從此井中打撈的。修建偌大的一座寺廟要用大量木料,當時需要的木料,都能從井中撈出,當隆興寺即將完工的時候,有一天不知誰喊了一聲:“木頭夠了”!聲音剛落,正在打撈的一根木頭便卡在了井中,這就是井壁上的那根斜木。
上一篇: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頤和園·湖山真意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武夷山之旅·武夷山·靈物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