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武夷山之旅·武夷山·靈物仙境
古人云:“武夷山上有仙靈。”確實,山中洞壑幽渺,奇景玄妙,風云變幻,神秘莫測,頗多險幽之趣。
武夷奇景“一線天”
一線天原名靈巖,位于二曲溪南,是一堵長達數百米的峭石,因巖體縱裂一罅,漏入一線天光而得名。巨石如壁立,巖端斜傾而出,下有三洞——左為靈巖、中為風洞、右為伏羲,著名的一線天奇景在伏羲洞內。游人自陰暗的洞底仰窺,可見巖頂如利劍劈開,直裂到谷底,裂縫長一百多米,高幾十米,寬僅一米,兩崖削峭,平滑如鏡,從彎彎曲曲的裂縫里,透入青天一線,有如飛虹貫天,景觀奇特。相傳善良的大神伏羲見九曲兩岸的人們生活艱苦,就在這個巖洞里住下來,教人們采野麻搓繩織網,捕鳥捉魚。因巖洞到晚上就漆黑一片,伏羲無法教人織網,就駕云上天借來一把玉斧,劈開了這座山崖,使月光能透進洞里。伏羲不分晝夜教會了人們各種謀生手藝,使九曲兩岸人民富裕起來。為感恩,人們就把這位大神住過的洞叫做伏羲洞,他劈開的山崖叫做一線天。后人為此作詩曰:“神工自天來,手持白玉斧。劈破兩山崖,化作千丈堵。”
伏羲洞里黝黑潮濕,陰氣森森,夏日里巖流滴滴,洞壁上棲息著數以千計世所罕見的白蝙蝠。
另有說,很早以前有仙女住在靈巖洞里,她常常到風洞繡花,因洞里太暗,就用繡花針往崖壁上一劃,劃出了一線天。今靈巖洞南邊的樓閣巖半壁之上,還有數處洞穴,俗稱“神仙樓閣”,即仙女住過的地方。
風洞里常年風聲颼颼,涼透肌骨,洞口勒有宋人所書的“風洞”二字。傳說明朝永樂皇帝曾來武夷山游玩,隨行樂隊中有個年輕的笛手逃進了山南蘆笛巖里,靠削制紫竹笛為生。一天,笛手在一個巖洞里乘涼,看到對面山上有座華麗巍峨的樓閣,傳出陣陣優美的絲竹弦樂聲。在一片青翠的竹林中,一群仙女翩翩起舞。笛手想去看個究竟,卻被樓閣內的一聲吆喝,嚇得躲進了另一個巖洞。他把手里的兩支笛子斜靠在洞壁上,又偷偷走向竹林。不料,那巖洞里傳出了陣陣優美的笛聲,樓閣里的人以為是哪位仙家在吹笛,忙命人前去查看。笛手慌忙跑回巖洞,發現是洞里打轉的風,吹響了他的兩支斜靠在巖壁上的笛子。奉命來查看的仙人以為笛手就是剛才吹笛的笛仙,忙把他請回樓閣,笛手看見那巖壁上寫著“神仙樓閣”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
此地今僅余幾處洞穴,巖下還有石門。曾作為神仙洞府的靈巖洞,高3米多,寬廣各數十米,可容百余人,的確寬敞宜人。洞口還有一泓清泉,甘冽可飲,人稱圣井。
虎嘯八景
虎嘯巖在二曲溪南,怪石崔嵬,流水迂回,是一個獨具泉石之趣的佳境。其危崖上,勒有“虎嘯靈洞”四個大字,懸巖欲墜,觸目驚心。傳說古時有仙人騎虎嘯于巖上,聲震山谷,故名“虎嘯巖”。李綱因而題詩曰:“昔年雕虎嘯幽巖,千里清風皺碧潭。”其實,嘯聲來自巖上的一個巨洞,山風穿過洞口,就發出吼聲,空谷回響,震撼群山。
虎嘯巖半壁有一個上覆危崖、下臨絕壁的巖洞,名駐真洞。巖上有天成禪院故址,其右壁有久負盛名的語兒泉,水石相激,聲如小兒呀呀學語,故名。明吳栻《武夷雜記》說此泉“濃若陳膏,瀉杯中可鑒毛發,味甘而博,啜之有軟順意?!睍r人嗜茶者,每每攜帶茶具專程來訪,“飲我山中茗,有如金莖露”。
武夷山中,一巖而兼有群峰之勝的,唯有虎嘯。其四壁陡峭,屹然獨聳,幾類似大王峰;而其登峰路徑之陡峻驚險,也不亞于接筍峰的“龍脊”、“雞胸”?;[巖絕頂上還有一道深不測底的裂罅,有如大王峰頂的“投龍洞”。裂罅上橫架一橋,人走橋上,左右無所依靠,人稱“定命橋”。據志書記載,在清順治九年(1652)和康熙四十三年(1704),武夷山民為反抗民族壓迫和封建統治,曾二度起義,皆以“溪深可潛,徑隘可守”的虎嘯巖為據點,攻占城鎮,附近村民云起響應,威振閩北。但因遭到鎮壓,都失敗了。
“虎嘯八景”一名,始于泉聲和尚。泉聲,名超煌,俗姓陳,福建龍溪人,工詩善畫。早年出家,云游四方。在清康熙四十六年,他重入武夷尋勝時,看中了獨具泉石天趣的虎嘯巖,于是在虎嘯庵舊址上建了天成禪院,落足于此。
不久,翰林院編修沈宗敬來游武夷,泉聲和尚與之指點名勝,共得八景:白蓮渡、集云關、坡仙帶、普門兜、法雨懸河、語兒泉、不浪舟和賓曦洞。沈宗敬又一一系之于詩,并寫了《虎嘯八景敘》。“虎嘯八景”由此傳開。
“山中最勝”水簾洞
水簾洞又名唐曜洞天,在山北天心巖北1公里處,是武夷山最大的巖洞。洞隱于萬仞危巖下,寬高各數十丈,上凸下凹。洞里寬敞明亮,可容千余人。曾依崖散建三賢祠、三教堂等廟宇。今僅余舊址。
水簾洞美名來自洞外的水簾,有兩股飛泉自洞頂萬仞危巖上凌空瀉下,泉清如練,微風吹拂,水珠飄散,形成兩幅耀眼的珠簾,艷麗絕倫。相傳這兩股飛泉是石堂寺的小飯頭的苦淚化成。三皇元君砍倒接筍峰,壓平石堂寺時,小飯頭經指點逃脫,歷盡千辛萬苦,來到唐曜洞天,被三祀寺的老和尚收留。豈料這老和尚狡詐異常,欺負小飯頭老實敦厚,廟里十幾個人的事全要小飯頭一個人承擔,還不停地變著法子折磨他。小飯頭剛離火坑,又入苦海,他只好爬到巖頂上不停地對天哭訴,眼淚象清泉流下巖壁。后來小飯頭實在受不了了,就跳了懸崖,被觀音娘娘用蓮葉度到唐曜洞天半壁巖洞里當了飯頭仙。而巖頂上那兩股清泉,卻仍舊晶瑩澄澈,長流不竭。人們說,那是小飯頭千年流不盡的苦淚。
兩幅清瑩的水簾懸掛在赭紅的絕壁上,美如晴雪,艷若珠簾,是故詠唱者頗多。今洞內崖壁上,還有“活源”及“今古晴檐終日雨,春秋花月一簾珠”、“水簾千丈垂丹壑,晴雪長年舞翠檐;赤壁千仞晴拂雨,明珠萬顆晝垂簾”等題刻,生動地描繪出水簾的奇麗壯觀。水簾洞外,有層層碧綠的茶園,這里盛產水仙名茶,洞內則清爽幽潔,隔簾外望,翠色如云,霧氣含珠,景色朦朧若畫。
水簾洞中建有三賢祠,祀奉劉子翚、朱熹和劉甫神位。劉子翚和朱熹都是宋代理學家,前者人稱屏山先生,朱熹之父去世前,曾將朱熹托付于他,朱熹在其門下受過業,故劉子翚可謂是朱熹攻研道業的引路人。劉甫是長居水簾洞的隱士,與朱熹過往甚密。朱熹與蔡元定(宋代理學家)于淳熙八年(1181)夏應劉甫之邀來游水簾洞,巖壁上至今留著朱熹手筆的紀游題刻。朱熹與劉甫相約在武夷山建仙游館,不久劉去世,朱熹曾作詩哀悼他。今祠中乃并祀此三賢。
洞天絕境小桃源
在蒼屏峰和北廊巖之間,有一處谷地,其間多懸巖峭壁,有松鼠澗奪谷而出。沿澗入谷里許,有亂石塞谷斷流,似已山窮水盡。卻有巨石相依成一洞門,過洞門又可見澗水奔流而出。越過澗上石橋前行,有一道石門,其聯曰:“喜無樵子復觀弈,怕有漁郎來問津”。過石門,山谷豁然開朗,有稻田一二十畝,田邊有兩幢古老的房舍,四周林竹掩映,恬靜幽雅。屋邊又有石名金磚,石邊有山泉,清亮亮繞舍而過,經田間,注入清池。池邊置石盤,纖塵不染,乃天然品茗佳所。山坡上,蒼松翠竹與桃林相輝映,紛紅綺綠,幽艷非凡。而回首來處,仿佛并無門徑。整個山谷洞天深藏,“地既幽深,景復殊異”,環境清幽新雅,絕似晉陶淵明《桃花源詩并序》中的武陵桃源。只不過武陵桃源已不可復得,而此桃源卻實實在在藏于武夷山中,君盡可去而復來,不必擔心再尋不見。
傳說小桃源原叫桃花洞。有一個孤苦伶仃的童養媳桃花女,不堪婆婆虐待,逃到山凹里,被靈芝觀的一位老道士收留了。桃花女非常聰明,很得老道士喜歡,因她特別喜歡桃花,道士就用觀里化緣來的銀兩買了許許多多的桃樹,種在山凹里。每到春天,桃花滿山遍野,風光迷人,人們就賜其美名曰“桃源洞”,后來又改稱小桃源。
小桃源石門上的那副對聯,也有來歷:相傳古時候,星村有一個靠打柴和捕魚為生的人,酷愛下棋,人們都叫他棋仙。一年春天,棋仙上山砍柴時在一個幽絕于世的山洞里看見兩位老人在下棋,他在一旁看得入了神,老人們問其來歷,棋仙說:“小子乃本地人,以砍柴為生,只因平日酷愛下棋,鄉村人稱我‘棋仙’”。這回答使兩位老人面露不悅之色,村野小子竟敢口出狂言,自稱“棋仙”。老人便邀棋仙下棋。一連下了三盤,老人都只輸不贏,只好抱拳說:“樵翁果然棋藝高超,令人欽佩,不愧為棋仙”。待棋仙收拾完棋子,兩位老人早已不知去向。
次日清晨,當棋仙和村人一道尋到昨日觀奕的地方時,只見那石門上多了一副對聯:左聯是:“喜無樵子復觀奕”;右聯是:“怕有漁郎來問津”,卻不見了老者蹤跡。棋仙左思右想,才恍然悟出這是兩位仙翁掛出的免戰牌。
小桃源四周高山環拱,綠蔭蔽日,中間田疇碧綠,屋舍雅潔,極宜隱居。宋儒陳普、吳正理都曾在此隱修。今仍有桃源庵和開源堂舊址,已辟為茶室。
山石水石各盡奇
八曲奇峰不多,而以五光十色的石景稱勝。遍地怪石,有像人,有像動物,像花草,像器物,各盡其奇,惟妙惟肖。游人至此,也每每滿足于觀賞奇石,而放棄登山尋勝。
在鼓子峰周圍,有紫芝峰、環佩巖、三教峰等,山勢平淡無奇,而峰巖上下,山石叢立,爭奇斗巧。紫芝峰頂,有一石上大下小,兀立如靈芝,人稱靈芝石。靈芝石下,又有一石亭亭玉立如端秀少女,是為觀音石。環佩巖上,有一石弓腰縮頸,伏地欲出,酷似一只伺機捕鼠的貓,名貓兒石;巖腰又有一石如人面,額闊頂平,眼睛一睜一閉,人稱人面石。三教峰上,有三石鼎立,叫品字石;石下又有一石,形似香爐,人稱香爐石。
鼓樓巖聳立于八曲溪畔,從溪上遠望,巨巖崔嵬,隱約似綠瓦紅墻的重樓飛閣,故名鼓樓巖。宋人祝穆在《武夷山記》中說,這就是所謂的“仙家樓臺”。
鼓樓巖半壁有個大巖洞,宏敞可容數百人,名鼓樓洞。山志記載說洞內原有一座楠木樓,高廣約1米許,規制精巧。明代少司馬曾到洞中見過此樓,記述它“窗欞甓瓦,無非木制,釘頭露木外者半寸”,并推測這可能是千百年前的古物。有人說到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夏,木樓才被風刮走。
在鼓樓巖下,又有上水獅石,其右邊靠山,左邊臨水,石峰朝西昂然隆起,峰上竹樹藤葛叢生,猶如獅頭亂發;石脊稍稍彎曲,朝東面斜入水中,石脊上亦簇生濃密草木,底下則鼓出滾圓的石腹。溪水東流,直沖“獅頭”奔去。此石極象一頭矯首奮髯、逆流而上的雄獅。
上水獅石附近水面上,又有二石重疊,一伏水中,只露出圓圓的脊背和小小的腦袋;另一塊較小,爬在大石脊背上,正伸出長脖子望著水下。此二石酷似兩只水龜,相負而行。相傳它們就是拆散朱熹和麗娘情侶、謀寶害人的烏龜精夫妻,被朱熹的朱筆點化原形后,慌慌張張地爬向九曲。小龜爬不動了,大龜就背著它爬行,后來大龜也爬不動了,就一起變成了今天的“上下水龜”石。當年它們狼狽逃走時的慌亂疲累狀,還隱隱可見呢。
在八曲溪南煙際巖左邊,也有兩塊形態相似的巖石,傍水而立,象兩座圓形的谷倉,叫大、小廩石。廩石上又疊一巨石,形若磨盤,故又稱磨墩巖。巖頂毛竹叢生,翠綠可愛。李綱詩云:“仙家何事也儲糧,石廩團團曲水傍;應駕玉龍耕紫石,瓊芝千畝個中藏?!?
上一篇:浩浩燕趙歌·石家莊之旅·隆興寺·滹沱河畔的祥光
下一篇:朗朗齊魯月·曲阜之旅·孔府·煌煌“天下第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