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西安·宮殿遺跡多
西安古稱長安。在唐昭宗天祐元年(904)朱溫劫昭宗遷都洛陽,使長安成為廢墟之前,這里曾一直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從西周起,十一個王朝在此建都達(dá)一千多年,是我國六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長的一座。
長安之名起源很早,始皇弟成嬌曾被封為長安君。司馬遷說,“長安故咸陽也”,可見長安本是秦都咸陽的一部分。漢唐兩代是長安的極盛時期。后來因唐末戰(zhàn)亂和朱溫的破壞,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和滿族的興起,政治中心逐漸轉(zhuǎn)移,長安改名西安就成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昔日繁華的宮殿樓臺早已不復(fù)存在,但其遺址依然可以讓人感受到當(dāng)年古都的奢華與富麗。
周都豐鎬
周人最早活動在關(guān)中西部,后遷徙到今甘肅慶陽一帶。古公亶父時,周人遷岐,于岐山腳下的周原建立“周”國。周文王姬昌為了做好滅商的準(zhǔn)備,把國都向東遷徙到灃水西岸建立了豐京(今長安縣)。武王姬發(fā)滅商后又從豐都遷到鎬京,位于灃水東岸,又稱宗周。豐與鎬東西隔灃水相望,遷都于鎬是因?yàn)樨S京位于灃河與靈沼河之間的狹長地帶,難以發(fā)展。周人雖然遷都于鎬,但并沒有廢棄豐京,仍然把它作為都城的一個部分。
豐鎬作為西周的政治中心存在了三百多年,至周厲王時,因政治黑暗,激起住在豐鎬附近的人民反抗,厲王出奔,死在外地。幽王腐敗,犬戎入侵,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邑(今洛陽),西周結(jié)束,這里便成了秦國的勢力范圍。豐鎬也成為廢墟。
據(jù)考古勘察,豐鎬二京相距12公里,面積88平方公里。遺址內(nèi)發(fā)現(xiàn)有廊院式宮殿建筑群、手工業(yè)作坊、居民區(qū)、墓葬區(qū)等。在分布密集的窖穴中出土了一萬余片甲骨和大批青銅器,其中有字卜甲一百七十片,字小如粟,形似金文,是迄今我國唯一出土西周甲骨文的古城遺址。1975年在客省莊發(fā)現(xiàn)四處車馬坑,被命名為“灃西車馬坑”的一坑內(nèi),有四馬駕作戰(zhàn)戍車和兩馬駕乘坐軺車各一輛,為奴隸主死后的殉葬品。
秦始皇與阿房宮
據(jù)史書記載,秦始皇每滅亡一國,必仿其宮室,作于咸陽北阪上,但是咸陽的地理?xiàng)l件卻限制著大規(guī)劃宮殿的建立,難以容納咸陽人口的迅速增長。秦始皇認(rèn)為:“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于是“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史記·秦始皇本紀(jì)》)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驅(qū)使七十萬人開始興建新宮,始皇在世時只建成一座前殿。秦二世時繼續(xù)營建,至秦亡時仍未完成。阿房為近旁之意,即指咸陽附近。阿房宮只是前殿的名稱,整個宮殿因沒全部落成而未命名。
為了顯示皇帝的威嚴(yán),容納更多的人進(jìn)行朝拜,阿房宮的規(guī)模異常宏大。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載: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咸陽諸宮室無與倫比。唐代詩人杜牧《阿房宮賦》寫道:“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漫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相傳整個宮殿群要有七百余所大小殿宇,一日之中,各殿氣候冷暖有別。秦末,項(xiàng)羽入關(guān)后,由于對秦王朝大興宮殿的痛恨,火燒了秦宮,阿房宮被付之一炬。
阿房宮在古滈水與潏水之間,其遺址在今西安西郊趙家堡和大古村之間,殿基夯土臺地東西廣約2公里,南北長約1公里。今阿房宮遺址主要有兩處,在阿房宮村南附近,有一座大土臺基,當(dāng)?shù)匕傩辗Q為“始皇上天臺”,在村西南有一座長方形臺地“郿塢嶺”。民間相傳真正的秦始皇上了天宮,“上天臺”是其留在人間的替身所筑。秦始皇嬴政小時天資聰慧,天上的太白金星騎著梅花鹿下凡收他為徒,講授治國安邦的策略。三年后,嬴政學(xué)業(yè)已成,太白金星返回天宮,臨走授以掛圖,囑他想見面時,就在半夜騎上掛圖上的那頭梅花鹿來天宮找他。
秦始皇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后,想念起恩師太白金星來。一日晚他帶著一個貼身太監(jiān)騎著掛圖上的梅花鹿飛向天宮。秦始皇被天宮美境迷住,再也無心回人間了。可是人間不能一日無君,太白金星便用法力將那太監(jiān)變得和秦始皇一模一樣,然后打發(fā)他下到凡間。這太監(jiān)本是利欲熏心的勢利小人,回到人間做皇帝后,立刻大修宮殿,強(qiáng)抓民女,充實(shí)后宮,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到他老的時候,整日擔(dān)心自己很快死掉,他聽說住在天上可以長生不老,就在阿房宮旁修了一座十多丈高的土臺,起名“上天臺”。上天臺修好后,他以為自己可以長生不老,就放心大膽地到處周游去了。不料一出去就死在途中,貽笑后人。
有說始皇希望長生不老,令方士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渡海去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秦始皇想在新宮內(nèi)筑高臺祈禱他早日成功歸來,名為“望想臺”。豈料,高臺尚未完工,始皇便病死于出巡途中。后人笑話秦始皇,就把這個高臺改名“妄想臺”。
漢都長安與三官遺址
漢高祖劉邦最初定都洛陽。劉邦打敗項(xiàng)羽后,群臣多主張建都洛陽,婁敬、張良主張建都關(guān)中,認(rèn)為關(guān)中沃野千里,西、北、南三方可憑險防守,只需從東方一面控制諸侯,可守可攻。劉邦采納了婁敬、張良的建議,以長安為國都。因關(guān)中未建宮室,劉邦先暫居先秦故都櫟陽(今臨潼武屯鎮(zhèn))。漢高祖五年(前202),將秦興樂宮擴(kuò)建更名為長樂宮后,劉邦即由櫟陽遷來。都城沿用秦長安鄉(xiāng)的舊名,希望子孫萬代長治久安。但劉邦并沒有立即動手修筑城垣。惠帝劉盈即位后,始筑長安城墻,歷時五年才完工。為了把先修的宮殿建筑都包括在內(nèi),城墻只得依宮殿和地勢而變化,因此城墻東墻較直,南、北、西三面則彎彎曲曲。北城墻像北斗星,南城墻形同南斗星,因此也叫“斗城”。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又興建了北宮、明光宮和建章宮,在城西修建了上林苑,開鑿了昆明池。并在各宮之間架設(shè)飛閣和地面復(fù)道來連接,以便往來行走,外人不能看見。歷經(jīng)九十多年,長安城的規(guī)模才大體完成。
西漢長安城遺址在今西安市西北5公里處,當(dāng)?shù)匕傩辗Q之為“楊家城”,現(xiàn)殘存東、西城及未央宮、長樂宮、建章宮、太液池和承露殿等夯土建筑遺址。長樂宮遺址在今西安市西北郊的閣老門村。
長樂宮。原為秦興樂宮,漢高祖五年(前202)擴(kuò)建后改名為長樂宮。由前殿、臨華、長信、宣德、溫室等十四座宮殿組成。漢高祖七年由櫟陽遷都長安時,高祖即居住于此。漢朝初年的功臣多不懂禮法,每在此宮朝會劉邦時,秩序混亂,到頒行叔孫通定的朝儀以后,諸侯王以下才對劉邦敬畏起來。劉邦這才體會到做皇帝的滋味,得意地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即任叔孫通為奉常,賜黃金五百斤。西漢初年的不少重大政治事件就發(fā)生于長樂宮。漢高祖十年(前197),有人控告淮陰侯韓信欲謀反。呂后派人謊稱反叛的陳豨已死,要韓信進(jìn)宮向高祖祝賀。韓信遂至長樂宮,被呂后撲殺于宮內(nèi)鐘室。劉邦死后,呂后篡權(quán),大封諸呂。后來太尉周勃大殺諸呂,也是圍繞長樂宮進(jìn)行的。漢惠帝以后,皇帝移住未央宮,長樂宮為太后住所,便稱為東宮或東朝。
未央宮。在長安城西南部的西安門內(nèi),建于漢高祖七年(前200),由宰相蕭何親自監(jiān)修,兩年后竣工,由承明、清涼、宣室等四十多座宮殿臺閣組成。未央宮是西漢及以后的新莽等幾個小王朝的統(tǒng)治中樞,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一座宮殿,只有唐代的大明宮才可與之相比,但它持續(xù)的時間卻比大明宮長。
未央宮規(guī)模宏大,富麗堂皇。據(jù)《漢書·高祖紀(jì)》載,劉邦看見蕭何監(jiān)修的未央宮后,生氣地質(zhì)問蕭何:“天下洶洶,苦戰(zhàn)多年,成敗未可知,為什么把宮殿修得如此壯麗?”蕭何解釋說不如此壯麗就不能顯示皇帝的威風(fēng)。劉邦也就高興地接受了。《漢書·高祖紀(jì)》還記載了劉邦在此為他父親祝壽的事。高祖九年(前198)十月,淮南王、梁王、趙王、楚王朝未央宮,置酒前殿,劉邦舉杯為他父親祝壽,得意地對他父親說:“始大人常以臣亡(無)賴,不能治產(chǎn)業(yè),不如仲(老二,劉邦行三)力,今某之業(yè)所就,孰與仲多?”這些記述,充分表現(xiàn)了劉邦由無賴之徒一躍而為皇帝后得意忘形之態(tài)。未央宮現(xiàn)殘存前殿及相傳為石渠閣、天祿閣等高臺遺址。石渠閣和天祿閣是儲藏圖書、檔案的地方。這里常出土“長樂未央”、“長生無極”等瓦當(dāng)以及漢空心磚、水道等文物。
建章宮。在漢長安城西,與長樂宮、未央宮一起為漢長安城三個最重要的宮殿群落。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修建,與未央宮隔城相對,并有橫跨城垣的飛閣相連。建章宮相傳因柏梁殿毀于大火后,迷信的漢武帝聽信方士之言,用更高大的房屋來厭勝災(zāi)星而建。崇拜神仙的漢武帝在宮內(nèi)太液池建有蓬萊仙島,整個太液池象征著漂浮有五座仙山的渤海。他令方士在宮內(nèi)建起一座50丈高的銅制“金銅仙人”,手托承露盤,承接夜半時分由北斗下降之“仙露”。以仙露調(diào)上藍(lán)田與和田的美玉碎屑服下,名為“仙露玉屑飲”,妄圖羽化成仙,長生不老。建章宮由三十六座宮殿組成,周長10余公里,號稱千門萬戶。其前殿比未央宮還要高大。現(xiàn)殘存有前殿、太液池及許多高大夯土臺基等建筑遺跡。
唐都長安與宮城“三大內(nèi)”
唐都長安是在隋都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隋初仍定都長安,但漢長安城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戰(zhàn)亂,早已破敗不堪。于是隋文帝楊堅于開皇二年(582),在漢長安城南興建了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新城,名大興城。唐代長安城在隋代大興城的基礎(chǔ)上不斷新修宮殿、城郭,使之更加宏偉壯麗。首先是重修外郭城,使之更加堅固。又將隋大興宮改名太極宮,相繼新建了大明宮和興慶宮。
唐長安城有三個層次:宮城、皇城和外郭城。宮城是皇帝及皇族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由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三組宮殿組成。皇城又名子城,是封建政府機(jī)關(guān)所在地,緊附于宮城之南。外郭城從東西南三面拱衛(wèi)宮城與皇城,是官僚和一般百姓的住宅區(qū),也是長安城的商業(yè)區(qū)。當(dāng)時的長安城面積約84平方公里,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西安城面積的十倍。
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被稱為宮城“三大內(nèi)”,是唐長安城的核心部分。
太極宮因位于后來修建的大明宮西部,而稱為“西內(nèi)”。唐長安城以承天門大街為中軸,分為東西兩部分。太極宮坐落在這條中軸線上的最北部,含有皇帝“至高無上,南面稱王”之意。太極宮前殿叫太極殿,是舉行“中朝”的地方,皇帝在這里接見群臣,處理朝政。太極宮南面的正門叫承天門,北門名玄武門,這里駐有保護(hù)皇宮的重兵。唐高祖武德九年(626)三月四日的玄武門之變就發(fā)生在這里。李世民得到玄武門禁軍的支持,在玄武門發(fā)動兵變,殺死了他哥哥李建成(皇太子),奪取了皇太子的資格,進(jìn)而逼迫他父親唐高祖讓出皇位。
大明宮稱為“東內(nèi)”,本名永安宮,建于貞觀八年(634),第二年改名大明宮,又名蓬萊宮,是唐太宗為他父親避暑而修建的宮殿。龍朔二年(662),高宗李治患風(fēng)痹癥,惡太極宮潮濕,由太極宮移到這里居住和處理朝政。此后,歷代皇帝都住在大明宮,太極宮反成了清閑之所,但有些朝廷大典,如皇帝即位、葬禮、婚禮等,仍在太極宮舉行。相傳大明宮因挖大殿的地基時挖出一面秦咸陽宮中的鎮(zhèn)國之寶“秦鏡”而得名。秦鏡能照出人的忠奸、真?zhèn)危茉\國病。可秦始皇卻用它來照宮娥彩女,看誰有異心即斬殺。因而招致亡國。漢高祖劉邦占領(lǐng)咸陽后,從秦宮中取走秦鏡,使?jié)h室得以延續(xù)數(shù)百年。漢末戰(zhàn)亂時,秦鏡流失。秦鏡重又出世,大臣紛紛向太宗賀喜。太宗指著魏征說:朕早就有了一面勝于秦鏡千萬倍的明鏡。魏卿者,朕之明鏡也。為紀(jì)念這次君臣明鏡之會,唐太宗將永安宮改名為大明宮。唐高宗住進(jìn)大明宮后,嫌大明二字有諷諫之意,改名為“蓬萊宮”。自改名那日起,秦鏡便不翼而飛了。大明宮正殿為含元殿,唐李華《含元殿賦》說,其建筑材料是由江南山林中精選出來的“擇一木于千木”的“荊楊之材”。含元殿是當(dāng)時唐長安城內(nèi)最宏偉的建筑。其北為宣政殿,左為中書省,右為門下省,東側(cè)有弘文館和史館。此外,還有麟德殿及亭、觀三十余所,極為華麗。麟德殿位于太液池西隆起的高地上,分前、中、后三大殿,以中殿為主殿,這種三殿相連的建筑形式,此前尚無先例。其氣魄之大,超過現(xiàn)在北京故宮的太和殿。大明宮經(jīng)唐末朱溫破壞和韓建縮建長安城時的拆毀,遂成廢墟。
太白醉酒圖軸(清·蘇六朋)
興慶宮稱為“南內(nèi)”,在大明宮和太極宮之南。這里原是唐玄宗未做皇帝前的興慶坊舊居。開元二年(714)改建為離宮,稱為興慶宮,以后又幾度擴(kuò)建。因興慶宮離曲江池較近,窮奢極欲的唐玄宗和楊貴妃長期居住在這里,興慶宮取代大明宮成了當(dāng)時的政治中心。興慶宮中種植有許多牡丹花。天寶二年(743)春的一天,唐玄宗與楊貴妃到沉香亭觀賞牡丹。歌唱家李龜年欲演唱湊興,玄宗說:“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便命李白寫新歌詞。李白當(dāng)即寫了《清平調(diào)詞》三章,其中有一首云:“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把貴妃比為新妝之后的漢代美女趙飛燕,本是贊頌之詞。但由于李白初到長安,被玄宗召見草寫朝廷詔令時,曾讓宦官高力士給他脫靴。高力士一直懷恨在心,便在貴妃面前挑撥說,趙飛燕是漢成帝寵幸的皇后,因?yàn)樗拿曰螅率節(jié)h成帝無子而暴死。后來?xiàng)钯F妃因此而一直阻擾唐玄宗授官給李白。
1958年在興慶宮花萼相輝樓遺址范圍內(nèi)建興慶公園。1979年,為紀(jì)念日本遣唐留學(xué)生晁衡(阿倍仲麻呂)留唐一千二百周年,又建阿倍仲麻呂紀(jì)念碑和紀(jì)念堂。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蘇州·姑蘇美食
下一篇:厚厚三晉土·晉北之旅·五臺山·寺廟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