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揚州之旅·揚州·揚州八怪書畫雙絕
清雍正、乾隆年間,揚州成為東南沿海的文化中心,許多詩書畫家云集揚州。畫史上著名的“揚州八怪”汪士慎、黃慎、金農、高翔、李鱔、鄭燮、李方膺、羅聘,(見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目過考》)都是在這一時期寄居或生長在揚州的。也有易汪士慎、高翔、羅聘為高鳳翰、邊壽民、楊法三人者,或易高翔、李方膺為閔貞、高鳳翰者,又有將陳撰或李葂列入者(見汪鋆《揚州畫苑錄》)。他們多半畫花卉,主要繼承陳道復、徐渭、朱耷、原濟等人傳統,但各具風格。他們不受清初正統派“四王”(王煙客、王鑒、王硲、王原祁)、吳(墨井)惲(南田)的影響,個性解放,各抒己長,正統派視之為騷擾畫壇的“怪物”,其筆墨技法對近代中國寫意花卉影響很大。
在“八怪”之中以鄭燮最為著名,其成就也最為杰出。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揚州興化人。乾隆元年進士,曾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愛民惡俗,后獲罪罷官。其一生專心致志,刻苦鉆研,畫不落窠臼,創一代新風。板橋工于竹石蘭蕙,隨意揮灑,多而不亂,少而不疏,盡脫流俗。其詩云:“四十年來畫竹林,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字亦獨創一格,以行、草、隸結合而成,布局疏密相間、錯落有致,其自稱“六分半書”,時人目為“亂石鋪街”,雖貶實褒。詩云:“日日臨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爭妍?要知畫法通書法,蘭竹如同草隸然。”板橋晚年賣畫為生,自訂潤格,“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扇面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賬。年老體倦,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語雖怪而襟懷坦白。
鄭板橋《叢竹圖》
“揚州八怪”中,其余幾怪亦均有其獨特之處。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號巢林,原籍安徽休寧,寄居揚州。精畫蘭竹,偶亦作人物,生動有致。工隸善篆,尤長于畫梅,筆墨清勁。金農稱他畫梅之妙,與高西唐(翔)異曲同工。老年目盲,還能畫梅寫隸字,落款署“心觀”二字。詩名《巢林詩集》,傳本甚少。
黃慎(1687—1766)字恭壽,一字恭懋,號癭瓢子,又稱東海布衣,福建寧化人,曾三次到揚州。家貧,賣畫為生。初從上官周學工筆,到揚州后,變為粗筆寫意,氣象雄偉,粗服亂頭,筆意縱橫。其善人物,多取神仙故事和士大夫生活為題材,形象怪特;兼工花鳥。鄭板橋稱他七閩老畫師。其草書豪氣縱橫,如飛龍驚鳳、狂風崩石。
金農(1687—1763),杭州人,字壽門,號冬心,別號有眾多。嗜奇好學,精于鑒別,收藏豐富。他早年工于詩文書法,詩文古奧晦澀,書法從天發神讖碑、國山碑、谷朗碑吸收而來,加以心得創造,墨色拙直奇巧,自成一體。他年過五十才學畫,初畫竹,繼畫梅、馬、佛像。其精于治印,也不受前人傳統的影響,另辟蹊徑。著作有《冬心詩集》、《冬心隨筆》、《冬心雜著》等書。他寄居揚州最久,先住三祝庵,后住西方寺,卒于寺中。
高翔(1688—1754)字鳳崗,號西唐,又號樨堂,一作西堂,揚州人。工詩、書、篆刻,山水花卉簡拙放縱,淡麗蒼渾。他對畫法的研究兼收并蓄,吸收先人之長,學習同行之成就,因此在揚州八怪中別具一格。他憎惡社會常俗,只與石濤、金農友善。故時人《揚州竹枝詞》云其“避安年來高鳳崗,扣門從不出書堂。”
李鱔(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又號懊道人,揚州興化人。康熙間舉人,曾為宮廷畫家,因作品不合規格而被免職。先畫山水,后從兄嫂習花卉。他初師蔣廷錫,后又吸取高其佩指畫畫法,尚寫意,自得天然情趣,創豪放氣派;取法林良、徐渭、萬濤、朱耷,墨色映發而有生趣,《桐陰論畫》稱其“筆意躁動,有霸悍之氣”。
李方膺(1697—1756)字虬仲,號晴江、秋池,又號抑園,江蘇南通人。雍正初舉“賢良方正”,曾官山東樂安、蘭山兩縣知縣,蘭山知縣任上因反對總督開墾擾民而下獄,出獄后,歷任安徽潛山、合肥知縣。又以不善逢迎,被劾去官,曾寄居南京借園,自號借園主人。窮老無依,賣畫為生。他善畫松竹蘭菊梅及龜魚,尤長寫梅。作品蒼老倔強,墨氣淋漓,不拘繩墨,其詩多為隨意于畫上留題。
羅聘(1733—1799)字遯夫,號兩峰,又號衣云,別號花之寺僧,揚州人。其宅朱草詩林在揚州彩衣街彌陀巷內。他是金農的學生,金農死后他為其收集遺稿募資出版,竭盡全力。其墨梅、蘭竹、佛像無所不工并精于印刻。書畫另具一格,取法多家,各吸其長,不謹守師法,故能和金農同列揚州八怪。他最喜畫鬼趣圖,借畫鬼來諷世明志,自稱鬼眼,以示己清白于濁世之獨立。妻方婉儀,字白蓮,也擅長畫梅蘭竹石,子允紹、允纘都善畫梅,人稱羅家梅派。詩集《香葉草堂·詩存》印本不多見。
上一篇:蕭蕭大漠風·蘭州之旅·織錦臺·才女妙織璇璣圖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蠡湖·掛帆湖上水聞笛野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