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
古體詩是漢代與樂府詩同時發展的一種新詩體,簡稱古詩。其區別在于:古體詩是文人創作,只可吟誦而不能歌唱;樂府是民間的流行歌謠,是合樂可以歌唱的詩。二者形式上沒有根本的區別,所以后人常常混淆。
古詩名稱的最早記載見于《漢書·藝文志·詩賦略》的“咸有惻隱古詩之義”,但這里的“古詩”實際是指《詩經》,真正意義上的漢五七言詩的稱呼則是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中的“古詩佳麗,或稱枚叔”。最早收錄漢代古詩的著作是《昭明文選》和《玉臺新詠》。
唐朝時,“古詩”又稱為“古風”,是相對于“近體詩”而言的名稱,這也使之成為區別于絕句、律詩的“古體詩”的簡稱。
“古詩”與“近體詩”的區別在于:(1)近體詩篇幅較為簡短,有五絕、七絕,五律、七律的限制;古體詩則可長可短,以長篇居多。(2)句式方面,古體詩長短較為自由,甚至可以五、七言交錯;近體則固定不能混用,還要遵守五言上二下三,七言上四下三的限制。(3)音韻方面,古體詩可以換韻,通韻,每句用韻自由,不講平仄;近體詩則不能換韻,嚴格平仄,并且律詩還要對仗。(4)風格方面,近體詩講究含蓄雋永,神韻高妙,而古體則要求縱橫捭闔,氣勢磅礴。
一、五言古詩
五言古詩是漢、魏時期形成的一種詩體。它長短自由,用韻自由,不講格律、平仄,但句式必須是每句五個字。五言古詩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起于枚乘,一說起于李陵。前者的根據是徐陵所編《玉臺新詠》收錄的最早的9首五言古詩是枚乘所作,并且劉勰的《文心雕龍·明詩篇》也說:“古詩佳麗,或稱枚叔”。起于李陵說者認為,《昭明文選》錄有最早的五言詩3首,作者是李陵,并且鐘嶸的《詩品》也認為李陵是古詩的第一位作者。
但現代學者對二者起源說都持懷疑態度,認為西漢沒有《古詩十九首》那樣完整成熟的作品,即使是《漢書·呂后傳》收錄的《戚夫人歌》、《李夫人傳》所載的李延年《佳人歌》等五言詩,也只是具備五言詩的雛形。直至東漢,完整的五言詩才開始出現,如應亨的《贈四王冠詩》、班固的《詠史》。總之,西漢是五言詩的雛形期,東漢是五言詩的形成期,建安前后是五言詩的成熟期。
漢魏時期的《古詩十九首》和“建安七子”的作品是五言古詩的典范之作。其后,更是名家迭出,如阮籍、嵇康、陸機、潘岳、左思、郭璞、劉琨、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謝眺、庾信……至唐代的陳子昂、張九齡、王維、孟浩然、李白、牡甫、韋應物、柳宗元,韓愈、孟郊等,都有各自的成就。
五言古詩的體制非常靈活,除每句五字、偶數句的規定外,篇幅長短、音韻平仄、對仗與否都沒有過多的要求。
二、七言古詩
七言古詩簡稱七古。所謂七言,并不要求全詩每一句都必須是七字,只要詩中多數句子是七言即刻。在古代詩歌中,七言古詩的形式最活潑,體裁最多樣,句法、韻腳的處理最自由,抒情敘事最富有表現力,詩體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并且篇幅較長,容量較大,用韻靈活。風格則是莊重典雅、端正渾厚,如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李白的《蜀道難》等。
七言古詩最初也是來自民間,其形成雖然晚于五言古詩,但起源很早。《詩經》、《楚辭》已有七言句式,楚項王的《垓下歌》和漢高祖的《大風歌》都是七言詩的濫觴。七言詩正式形成的標志是東漢張衡的《四愁詩》,但《四愁詩》還沒有完全脫離楚辭的影響,因為每篇首句第四字都有一個語氣助詞“兮”。七言詩的成熟作品,當推曹丕的《燕歌行》。《燕歌行》是現存的第一首文人創作的完整的七言詩。南北朝時期,七言逐漸發展起來。鮑照是第一個大量寫七言詩的人,他所寫的樂府詩《擬行路難》十八首,既大幅度地擴展了詩歌的內容,還把原來七言詩的每句用韻變為隔句用韻和可以換韻,為七言體的發展拓寬了路子。其他如謝惠連,也寫過一些七言詩。至此,七言詩已形成一定規模。
七古作為一種古老的詩體,經過漫長而曲折的發展,終于在唐代走向成熟。唐代是七言古詩發展的極致,可以說唐詩之所以成其為唐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七古在唐代的繁榮與輝煌。唐初的七古仍難脫離六朝靡麗的詩風,但李白、杜甫、岑參等人的風格則是莊重典雅、端正渾厚。在高適、李頎等人的推動下,七言古詩才真正達到了成熟的巔峰。
上一篇:北曲
下一篇: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