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先祖是宋國貴族,因避亂遷居魯國。孔子幼年時,其父叔梁紇去世,家境隨之中落。魯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年)魯國內亂,孔子來到齊國,但卻不為齊景公所用,不久又返回魯國。魯定公時期,曾任魯國司寇。為了宣傳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曾周游至衛、陳、宋、蔡、楚等國,但政治抱負始終沒有實現。晚年回到魯國,從事著述和講學,整理了《詩經》、《書經》等古代典籍,并根據魯史編纂修訂《春秋》。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病逝于家中。其言行由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成《論語》。
孔子一生雖然政治抱負未能充分施展,但他在思想、教育領域所建立的功勛卻標榜后世,影響深遠。他打破“學在官府”的傳統,開始了最早的私人聚徒講學。他創立的儒家學派,弟子號稱三千,成為一時的顯學。他所建立的倫理、教育、等級、秩序等一整套思想體系成為了中國人乃至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在其身后,被歷代統治者尊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等,《論語》也被奉為儒家的經典,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孔子的思想是以“仁”、“禮”為核心的倫理政治思想,這體現為“中庸”的立身處世之道、“畏天命”的自然觀、“學而知之”的知識論、“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
“仁”的主要內容體現為“仁者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不僅把“仁”當做一般士人遵循的準則,所謂“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也要求統治者做到“仁”,“節用愛人,使民以時”,“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于天下,仁矣”。孔子把“仁”和“禮”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克己復禮為仁”。
“禮”是一種行為規范和儀式典制,旨在維護等級制度。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他認為禮是十分重要的,是立身、立國之本。他以發展的眼光對待“禮”,認為周禮是夏商二代的集大成者,是最為完美的,“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指出“禮”的維護,必須從“正名”開始,“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反對破壞“禮”的行為,認為“禮樂征罰自諸侯出”是“天下無道”,對于魯國季氏竊用天子之禮,他憤怒地說:“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立身處事方面,孔子以“中庸”作為最高標準,“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主張“過猶不及”。在教育弟子的時候,他根據他們不同的性格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有的“進之”,有的“退之”。
孔子所謂的“天命”事實上既是自然規律,又是社會規律,它們決定著人的生死和社會的治亂興衰。他說,君子“畏天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強調遵守天命的同時,還要積極順應天命,主張“為仁由己”。與這種天命觀相適應,孔子對未知的超自然現象,諸如鬼神,聰明地采取了敬而遠之的回避態度。季路問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強調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雖然他把人分為“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學”四類,但主要關注中間兩類,強調后天努力學習的重要性。他還論述了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上一篇:古體詩
下一篇:曲的起源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