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蠡湖·掛帆湖上水聞笛野漁家
二千四百多年前,吳越爭霸,越王勾踐得大夫范蠡相助,臥薪嘗膽,并將容顏絕美的浣紗女西施進獻吳王,授以辱身救國的特殊使命,自此,吳王夫差沉溺酒色,疏賢親佞,對越失去了戒備,加上他為稱霸中原而窮兵黷武,國力耗盡,越國一舉雪恥,范蠡為避禍功成身退。
范蠡棄官后自稱“鴟夷子皮”。《修文御覽·吳越春秋逸篇》云“吳之亡,越浮西施于江,令隨鴟夷以終”。范蠡偕西施,泛舟五湖之中,遨游七十二峰之間。唐杜牧有詩云:“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他們迷戀五里湖美景,不忍離去。后人為了紀念他們,將五里湖稱為蠡湖。杭州西湖與無錫蠡湖,命名是陰陽之分,風致有妍野之別。明朝文人對五里湖的自然風光評價頗高。華淑《五里湖賦》云:“西湖之勝,以艷,以秀,以嫩,以園,以堤,以橋,以亭,以祠墓,以雉牒,以桃柳,以歌舞,如美人焉;五里湖以曠,以老,以逸,以莽蕩,以涼,俠忽?”東林黨領袖高攀龍吟道:“九龍山似翠屏立,五里湖如明鏡開。”清代錢國珩更把它比作王維的名畫:“湖上青山山里湖,天然一幅《輞川圖》。”在蠡湖青山碧水間,點綴著若圃、茹經堂、湖水草堂、蠡園等園林建筑。
若圃為企業家陳仲言1928年所建,故又名陳家花園。當年園主取其空山鳥語之幽靜,廣種中西花卉,辟為別墅。花園中心,聶耳亭掩映于萬綠叢中。抗戰前,我國著名音樂家聶耳曾在此處練琴,譜下著名的《大路歌》。聶耳亭建筑淡雅,灰瓦白墻,墻角嵌有錯落的紅磚,拱形門分開兩邊,加之體量適當,雖無雕梁畫棟,倒也耐人尋味。由陳家花園東行,遠遠看到一帶長橋,臥于煙水迷濛的湖面上,此即寶帶橋橋西南山崗上,有一座色彩瑰麗的宮殿式建筑,為國學大師唐文治的私人庭院——茹經堂。此建筑背山面湖,庭院正門題“茹經堂”,背題“師表人倫”。進門有一小池,昔日一泓清水,如鏡照人,旁有石砌小徑,拾級而上,便是民族傳統形式的正房。唐文治(蔚芝),別名茹經,生于光緒初年,曾隨使多次游歷,“履鯨海若門庭”,后掌譯署,一度主持交通部南洋大學,又曾于梁溪之濱主辦“國學專修館”,受其陶冶者達四千多人。他的弟子中不少人成了達官顯要,遂于1935年集資為其“筑堂營室”,以示不負老師教誨之勞。
寶帶橋西行數十步,有一小小的村莊,沿村旁石徑向上,有數間舊屋,即明畫家王仲山父子所筑的湖山草堂。草堂背山面湖,位置極佳,茂林修竹,山溪板橋,可漁可樵,可耕可織,可望石塘溪水、雪浪青楓,故王仲山棄官歸隱。父子兩代,先后在此筑“琴隱園”、“湖山草堂”,辟三十五景,居五十年。王仲山作湖山歌曰:“具區之上蘭榜荊扇,青猿屢嘯,白鷺群飛,峰巒映兮潭島,水溶溶兮煙霏,心無憂樂,道無行違。”
蠡湖在明代即成為游人向往的地方。1928年,王禹卿、王堯臣兄弟“概慕范大夫之為人,復效其散財以治鄉”,擇瀕湖面山的天然勝處,開始大規模建園,始定名“蠡園”。1930年,陳梅芳又在蠡園旁建“漁莊”,取范蠡曾在此和鄉民一起養魚的傳說。五十年代合二園為一,廣植花樹,新建樓榭,稱“蠡園”。蠡園以水為主題,借蠡湖山水,筑長堤,建亭臺池沼,壘山石,成峰巒迭嶂,近水碧波蒼茫,遠山青峰縹緲。翼然臨于池周的春、夏、秋、冬“四季亭”打破傳統布局,東西對峙,南北對稱,分種春梅、夾竹桃、金桂、臘梅。園中又有千步廊、湖心亭、假山群。假山群峰壁立,如云層盤旋而上,故皆以云名,有云窩、云腳、穿云、朵云、盤云、歸云、留云等。園中有歷代名家法帖磚刻,為這座新建園林增加了文化氣息。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揚州之旅·揚州·揚州八怪書畫雙絕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合肥之旅·八公山·控扼淮穎古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