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齊魯月·濟南之旅·濟南·泉城景色異地郡
濟南始建于春秋時期,齊國曾在此筑城,名曰濼邑。后因濼邑位于歷山(今千佛山)之下,齊又改濼邑為“歷下”。漢代,文帝十六年(前164),歷下屬于濟南國,其首府設于東平陵城。“濟南”一稱是因城位于古濟水之南而得名。自晉以后,濟南國(或郡)的首府又由東平陵城遷至歷城。至唐朝時這一帶經濟已相當繁榮,據歷城縣志載:“唐秦瓊為濟南人,世代冶鐵,有‘鑄鐵秦家’之稱”。宋徽宗政和六年,濟南郡改為“濟南府”,首府設于歷城。元代時,馬可·波羅曾極狀濟南之繁麗,“園林美麗,堪悅心目,產絲之饒,不可思議”,其時歷城已成為全國游覽勝地。明代,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會,直至清代。1929年正式設立濟南市。
濟南勝境無數,大明湖冠絕泉城。大明湖位于濟南舊城之北,“眾泉匯流,平吞濟濼”,冬泛冰天,夏挹荷浪,秋容蘆雪,春色楊煙;鼓枻其中,如游香國;鷗鷺點乎清波,簫鼓助其遠韻。大明湖號稱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大明湖湖區的主要景點有被譽為“濟南第一庭園”的遐園、乾隆帝題額的歷下亭、為紀念曾鞏政績而建的南豐祠以及辛稼軒紀念祠、匯泉堂、匯波樓和北極廟等數處。清人劉鳳浩曾詩吟大明湖,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留于后世。
千佛山位于濟南東南約5里處,為濟南三大名勝之一。據《史記》載,周靈王十五年,晉伐齊,戰于此山之下,時稱“歷山”。又據傳說,虞舜曾在歷山耕過田,故又名“舜耕山”。清翁方綱有詩言,“山對濟南城,人言帝舜耕”。隋開皇年間,山東佛教盛行,歷山一帶建立許多廟宇寺院,并在山巖之上雕刻了很多佛像,“千佛山”故此得名。千佛山主要勝跡有出自李賀詩《夢天》典故的“齊煙九點”:“遙望齊州九點留,一泓海水杯中瀉”。站在千佛山之上,遙望濟南北部平原之上的臥牛山、驢山等十三座山呈“一”字排列,如煙塵隱現。興國寺為千佛山著名寺院,其南面的巖壁上即為千佛崖。千佛崖下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藤蘿攀結,奇花異草叢生。黔婁洞據傳為齊國高士黔婁隱居處,龍泉洞昔日曾是興國寺僧人飲水處。千佛山之其它名勝處還有云徑禪關、一覽亭、坐觀泉城及大佛頭、黃石崖等,其黃石崖佛像著稱于世。
錦陽川之畔,碧水翠竹,松濤柳浪,有千佛崖肅穆,龍虎塔威壯,四門塔古樸,九頂塔精致,此即為泉城柳埠古跡。靈巖山,古稱方山,傳說東晉高僧竺朗曾于此安禪布道。靈巖寺素有全國寺院“四絕之首”的美譽,現存寺宇,為唐貞觀中至天寶初高僧慧崇所建,主體建筑為千佛殿,另有辟支塔、卓錫泉、墓塔林及證盟殿等。清王士禎曾言,“靈巖為泰山背幽絕處,游泰山不游靈巖不成游也。”
濟南郊區龍山鎮有距今四千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址。龍山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即氏族公社末期文化。龍山文化代表文物黑陶器首次發現于龍山鎮附近的城子崖,龍山文化因此得名。距龍山鎮東北約3里多處的古“平陵城”遺址,為歷史上濟南地區僅次于潭國的古城。自平陵城向東20公里處,為章丘縣城明水鎮。章丘名勝之中以“百脈泉”最為著名,水清見底,西池似月,東池如方,無數泉眼從泉底涌出,故稱“百脈”。宋蘇軾游龍山后曾留詩:“濟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龍山馬足輕”。
上一篇:蕭蕭大漠風·烏魯木齊之旅·樓蘭古城·沙漠中的龐貝
下一篇:眷眷中州情·洛陽之旅·洛陽·洛陽牡丹甲天下